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太上皇还是不答应。
  汪舜华无可奈何,就说你要留哪些人,先开个单子,回头我跟圣上去说,早点把封号定下来,宫女才能安心留下来。
  太上皇这才同意了,不过又觉得不能便宜了景帝,于是把这大半年来接受了宠幸的都列了一遍——这也不算过分。只是现在皇帝只能有二贵妃四妃六嫔,太上皇是不愿意承认的,不想依弟弟的规矩,反正不是自己出钱,就尽量给自己的女人好一点的待遇。
  汪舜华倒是没有反对,毕竟当初说过,这个规矩从景帝这里执行,因此答应了。
  太上皇列出的名单不算少。历史上,英宗有20多位后妃,其中不少是在南宫纳的,刘敬妃、樊顺妃等人的年龄都比他大出不小,可以说,南宫有脸面的都被他老人家宠幸了;这回这些女人大多被放出了宫,但他自己挑选了两百多号人,都是年轻貌美的,自然更不会浪费。因此,这半年多以来,已经相继有好几位女子传出了喜讯,景帝为此很是愤恨不平。
  现在汪舜华就拿着这份20多人的名单,找景帝商量。景帝大笔一挥,同意了,养几个女人而已,花不了多少钱,正好让大家都看看,在钱皇后痴心一片的同时,他那位好哥哥是怎么回报的。
  八月初,正式进万恭妃为贵妃,另外册封杨氏为安妃,她已经怀孕,年底生下四女崇德公主;此外,册封魏氏为德妃,林氏为淑妃,她也怀孕了,次年二月生下皇五子见澍;王氏为贤妃,刘氏为丽妃,武氏为昭妃,此外还有刘恭妃、李贤妃、赵庄妃、张成妃、余充妃、陈丽妃、王贞妃等一拨人;只是王惠妃的一儿一女都夭折,她自己忍受不了,七月里去了,追谥端靖。
  礼部念着这一长串的名号,下面都觉得有点堵,钱皇后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没想到这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还包括太上皇在病床上躺的三个月时间,他居然有了这么多嫔妃;这样一看,景皇帝简直就是不近女色的劳模了。于是,大家劝说皇帝,你也要注意子嗣繁衍,现在宫女进宫了,选几个册封吧。
  景帝暂时还没想过这件事,毕竟汪舜华早就出了月子,能够侍寝了。他已经习惯了和汪皇后在一起,其他的女人,暂时还没想过。
  当时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
  只是汪舜华看出了景帝的失落,于是劝说要不册立见泓为王吧——景帝肯定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但是自己又不是老病不能生育;与其让景帝提出来,还不如自己提出来;再说,虽然汪舜华还没贤惠大度到对自己老公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也能视如己出,但见泓从礼法上毕竟也算自己的儿子,杭贵妃也不是什么狐媚妖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既然总是要留后路,当然是自己的儿子更靠谱。
  景帝点头,不能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做了亲王,也算是不枉辛苦一场,虽然远远不够。
  很快见泓被封为荣王,还要推恩杭贵妃的娘家,只是不高,杭贵妃的父亲杭昱授正五品锦衣卫千户而已,和周贵妃家族是一个待遇。
  杭贵妃感激涕零,甚至提出把儿子交给皇后抚养。汪舜华知道她的心意,杭贵妃并不得宠,皇帝一年半载都难得去她宫里一回,能封为贵妃,完全是因为有皇帝唯一的儿子;甚至可以说,景帝后宫除了自己,目前就没有一个有存在感的。为了儿子有更好的前程,这才割舍母子亲情;不过她没有答应,说是膝下有两位公主,还有一群忠良后代要照顾;再说孩子还小,不要离了亲娘,再说,不管是不是在我身边养大,他都是我的儿子;其实心里还有点隐隐的担心,毕竟杭贵妃所生的儿子历史上夭折,她也怕万一没有保住,自己可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杭贵妃千恩万谢的走了,汪舜华深深叹气,老天爷关了一道门,总算没忘记开一扇窗,否则她真的可能憋死。
  群臣没有反对,他们不怕景帝册封自己的儿子,反正太上皇的儿子差不多年龄都册封了,皇帝自己的儿子不能得到册封,反而奇怪;他们担心的是,皇帝提出要换太子,那么,才真的不好收拾。
  中秋节过后,景帝提拔刚做都给事中不满一年的金达为从三品河间府长芦都转盐运使,当然比这更重要的设置漕运总督一职。
  漕运就是水运。国家经济重心在江南,行政中心在北京,因此由沿海省份征收米石,沿运河直达北京,故称漕粮。
  明朝将元代改造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进一步疏通,通过构筑山东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使京杭运河成为经济流通和政治统治赖以维系的交通生命线。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明朝几乎是不计成本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以保障,这也就体现在对运河事务管理的渐趋规范和加强。
  明初沿袭元代的办法,最初时设置京畿都漕运司。洪武元年置漕运使,仅正四品。因为天下财富粮食多出在南方,而京城在南京,漕务不忙,故至十四年罢废。太宗拟迁都北京,自永乐二年,始设漕运总兵官,专门负责治理漕务,当时还设有副总兵、漕运参将,与总兵官一起统领官军海运。后来海运罢废了,便专门督理内河漕运。因为漕运离不开河道,天顺元年又令漕运总兵官兼理河道管理。漕河运粮是有一整套人马的,各省设把总,由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统领把总都指挥,分统各卫所漕运。
  第一任漕运总兵官是平江伯陈瑄,他负责整个漕运的全部职责,包括海运、河运和陆运。海运由海路进行,河运则循元人初道,由南运河向西北,过黄河水陆并用达北京。自永乐九年会通河成,京杭大运河修复,废止海运、陆运,单用河运。此后陈瑄在沿运各处,特别是在淮安,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循宋代乔维岳故沙河故道,修通了清江浦,避免了五坝盘驳,和淮河沉溺的风险。
  在这其间,陈瑄到处奔波,基本上无固定官所。宣德二年,朝廷命漕运总兵官开府淮安,并加镇守淮安的职衔,所以又称镇守淮安总兵官。陈瑄总管漕运30年,于宣德八年卒于淮安任所。接任漕运总兵官者,多为开国功臣的后裔,他们世袭侯爵或者伯爵。陈瑄一家就有2人先后担任过这一职务,包括陈瑄和曾孙陈锐、玄孙陈熊、六代孙陈王谟。孙子陈豫虽未任过漕运总兵官,但曾于景泰五年与江渊抚循江北及鲁豫水灾,请求朝廷筑淮安月城以护常盈仓。淮安人民非常感激陈瑄,在清江浦为他立了一座陈公祠。
  宣德年间,漕运事务逐渐繁忙,而漕运又广泛牵涉到各省行政、军务,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所以朝廷经常临时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文职官员参与督运。至景泰二年,漕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上景帝想转移朝野上下对老哥的注意力,于是和群臣商量加强对运河的管理。大家也都认为,文官的参与必须常态化,于是命王竑以副都御史为漕运总督,全称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常驻淮安,与武臣一同治理漕运,俗称文武二院。文臣负责与各省粮道,共同按规定将应征的漕粮征集起来;武臣负责押运进京,即所谓文督催,武督运。
  王竑字公度,号休庵,致仕后改戅庵,湖北江夏人,生于河州。正统四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土木之变,奋臂率众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名震天下,也先入犯,受命受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寻督漕运,再抚淮、扬,宪宗初,官兵部尚书。历史上因事与李贤不合,愤然求去,居家二十年不得其用。


第73章 赐福
  这些事情和汪舜华没有多大关系。此时除了带孩子,汪舜华正津津有味的看一本新定稿的地理书《瀛涯胜览》,作者马欢。
  汪舜华此前没听说过这个人,只是听中官说起,马欢向皇帝敬献这么本书,他没有放在心上。听说他曾经跟随郑和三下西洋,这本书经过前后三十五年的修改,觉得有点意思,就让人拿来看。
  确实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记载了作者随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尤其对一国家的民俗描写细致入微。
  作者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回人,通阿拉伯语。
  看后面的题识,他在永乐十一年第一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就开始动意写作,并广集材料,三年后初稿初成;以后屡次修改,直到景泰二年完本。前后长达近20年。
  汪舜华的眼睛立刻亮了:真是本好书啊,虽然和后代的地理书不能比,但确实有助于明朝了解南方各国,了解这个世界。
  刘金等看皇后高兴,马上说起,其实反映郑和下西洋的书还有两本,都是和马欢一样,跟着郑和下西洋的随从。
  一个叫巩珍,号养素生,应天府人,士兵出身,后被提拔为总制之幕。他在宣德六年跟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当时不过二十来岁。先后访问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及忽鲁谟斯等二十余个国家。三年后才平安返回南京,写成《西洋番国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