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什么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皇帝就是北极星,只要你以德化民,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围绕在你身边;又何必强行把一部分星辰推出去?”
皇帝沉默了很久,才道:“儿臣明白了。”“自古得人者昌。昔日齐桓公行同禽兽,仍建立霸主之业;梁武帝笃信佛教,却不免台城饿死。管仲虽然人品不佳,但有王佐之才;朱异虽博学多识,但难以匡正朝局。我虽不喜欢‘唯才是举’,要求才德并举,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但反过来说,只要才德出众,自然可以任用,何必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性别,不都是你的臣子吗?连这点自信和勇气都没有?”
“我知道,你一直没有亲政,心里大概是不痛快的;但我要告诉你,你的对头不是我,因为我不会做伤害你的事。等到条件成熟,自然会还政,但也不是那时候说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朝堂社稷,需要你来掌舵。”
“我不喜欢什么帝王心机喜怒无常深不可测,本性难移,再怎么聪明睿智让下面摸熟了也就那么回事;与其让他们费尽心机的揣测,不如直接指明方向,告诉他们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做好了会有什么奖赏做的不好就要挨板子,这样下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我也不喜欢什么阴谋论腹黑学,但也知道权力是需要制衡的。这样,进可以让他们为你驱使;退,可以让他们相互平衡,你自己安闲;否则一家独大,宗室、后妃、外戚、宦官、文臣,有哪个是绝对可靠的,你见过吗?只有可靠的人,没有可靠的群体。”
皇帝点头:“儿臣明白。”
第404章 福音(附小剧场27)
四月初九日,文学馆正式开馆。总裁仍然是和亲王钟铉,主要是礼亲王公锡管着宗人府,端亲王子埅忙着研究草药,瑞亲王申鈘忙着自己的著述,荣亲王见泓管着四夷馆,其他的才学地位更加无法同和亲王相比。
和亲王身兼两项重担,压力很大,汪舜华甚至叮嘱皇帝:“待得功成之日,许他世袭永替。”
皇帝称是,和亲王大喜谢恩。
跟在和亲王背后的,是一大群帝国精英,甚至超过《永乐大典》的阵容:安国公于冕、信国公汤杰、郑国公常宁、昌国公王越为副总裁,阁臣丘浚、徐溥、王恕、王竑、项忠、周洪谟为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杨守陈为总纂官,礼部尚书夏时正为总校官,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以及提调等各官有差。
书目太多,工程量实在太大,同时上马不是不可以,但参加编书的很多都是老人了,等自己挂了还看不到一点成果估计就只有抱憾终生了。
那么就分成诗文两大类,诗又分成诗词曲,先编文集,再编诗集,毕竟词曲的地位不能与诗同日而语。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魏晋六朝文》是清朝文献学家严可均独立编撰的,时间跨度长,但留下来的作品却不多,全书741卷,收作者3400多人;《全隋文》也是严可均编纂,共三十六卷,录文六百八十三篇;《全唐文》则是清朝嘉庆年间官修唐人总集。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作者3042人;《全宋文》则是上世纪80年代学者曾枣庄、刘琳主编,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分装360册,是迄今篇幅最大、字数最多的断代文章总集;《全元文》是学者李修生独立编修的,全书60册,索引1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学者逯钦立上世纪60年代独立编辑的,共135卷。取材广博,出处详明,异文翔实,考订精审,编次得当,在同类总集中是最完善和使用最方便的一部;《全唐诗》则是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该书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即编成奏上。如此迅速,主要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而成;《全宋诗》是20世纪末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最大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收诗约27万首,超过《全唐诗》5倍;《全宋词》是民国学者唐圭璋在前人基础上搜采而成,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约20000首;《全元诗》是由中华书局编纂,共68册。《全元曲》是当代学者徐正编撰,收录287位作家杂剧637种,散曲4609支(套),其中完整杂剧162种,共700余万字,堪称有元一代杂剧和散曲作品的总汇。
负责编修的和亲王当然不知道这些,但这是一项怎样的工程其实不难想象。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种下的东西也开始迅速生长,玉米冲得比人还高。
皇帝带人去瞧的时候,大为惊诧:“居然这么高!”
水稻小麦才多高?这得产多少粮食?
汪舜华恍惚间,仿佛回到熟悉的田间,匍匐在地上的红薯苗,高高挺立的玉米,夹杂着大豆,旁边是低矮的土豆。
很快,一道美味摆了餐桌:玉米。
因为这是土著的主食,吃法很多,在诚泳的指导下,水煮、炖汤、清炒、烙饼,都摆上了御案;尤其是插上筷子刷上油,加了盐巴、胡椒、孜然上火烤到微糊,好吃到爆!
太后吃得停不下来!
皇帝皇后都说好!
贵妃亲王都眼馋!
行了,别吃了,还得留种,亲王一人俩,郡王公侯伯一品大员能赐一个,尚书侍郎们就两人三人的分吃,余下的就等明年。
汪舜华扒拉着粥里的玉米粒,唏嘘感叹,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啊,谁知道玉米居然也成了贵人们想吃都吃不到的东西。
最大的惊喜显然是土豆。这东西生长三四个月就可以收获,收获期因地而异。看茎叶已完全枯黄,觉得时间差不多了,端午节前收获了西苑的土豆,那场景……
带回的土豆很多,这东西和玉米不一样。冬天拿出来放在阳光下催芽,发了芽后切块,就能分开种植。因此种子很充裕,基本上中原和东北、朝鲜各省的府一级都收到了,更下面的县和土司就只有再等等。京城就留了不少,除了西苑,先农坛也种了二十亩。
汪舜华和诚泳都有心理准备,于是开刨那天,把宗室朝臣都宣了来。
都给我好好看看,什么叫做祥瑞,看你们还敢骂我!
皇帝有点小小的担心:来了这么多人,不够吃怎么办?
吉时到,皇帝按照诚泳的指导,亲自来收获。这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顺着茎叶往上拔,果然出来个拳头大小的土豆,半斤大小,所有人都开始兴奋起来:每株结半斤,这一亩地种了二千株,得有一千斤吧?
后代土豆种植,每亩用种120公斤左右,每亩种苗四五千株。如今没这么奢侈,土豆都是反复催芽,切了又切,反复切,每颗上只能保证一个芽点,总算把用量降到六十斤。
众人的目光开始迷离:就算西苑的这些土豆是专家精心指导,宫人精心伺候得出来的,普通农家没有这个量,打个对折那也是五百斤!什么概念,三石多啊!这年头什么粮食亩产能达到三石!
——就算之前的玉米,亩产也不过二石。
君臣都很满意,皇帝寻思着应该去给先帝上香,告诉他大明得到了这种好东西,以后不愁吃啦!
皇帝已经做出了示范,按说接下来就该让群臣动手——这一亩地要全部让皇帝动手非得把他累个半死。所以当时诚泳一提,他也就同意了。别坐着等吃,都来给我干活!
诚泳毕竟是亲眼见识过的,他提醒皇帝:“圣上,臣斗胆,这土里应该还有。”
皇帝有点狐疑的看着他,按照他的指点,继续用手扒拉,果然又刨出三个,大小都差不多。
空气安静了。
所有人都盯着皇帝手里的土豆,愣愣的说不出话来。
皇帝的手在剧烈地抖,几个土豆居然抖到地上,事实上他全身都在战栗,终于发出一声大吼:“都往后站,妄动者斩!”
群臣免不得一阵跳脚。
皇帝爬起来,有点慌不择路,胡乱走向另外一株土豆,像上次一样往上拔,这会运气好一些,直接拔出来两个,地里又刨出来三个。还是差不多大小。
皇帝似乎有点难以置信,眼泪漱漱的下来,胡乱地在地里窜了一阵,又拔,再拔,还拔,……
好了,不用拔了,每株土豆下面都结着众多的土豆,多的七八个,少的两三个,大小也差不多,大的半斤,小的也有一两。
按照一株结两斤土豆计算,这一亩地能结近四千斤!
古往今来,什么粮食能亩产四千斤?
皇帝掐了一把自己,觉得他需要静静,再想想是不是在做梦。
那泥土里金黄色的小东西不是金子,却比金子珍贵一万倍!
他安静下来,旁人不淡定了,宗室群臣忍不住跑过来开始采摘。一个个全没有往日的斯文淡定,跪在地上直接用手刨,使劲挖,挖出大大小小的土豆堆在地上,逐一过称。
内官还在称量,听着报数,丘浚先忍不住,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户部接着哭,然后所有人跟着哭,甚至负责称量的内官也在一边抹泪一边哭,哭的声嘶力竭,此起彼伏,哭声震天,哭声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