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徐俌坠下泪来:“是我做的不好,惹公主伤心了。”
清宁省的事情多,徐俌和永康稍事歇息,即便准备启程。
临行前,还要去拜别沐琮,到景泰宫和观音庙进香。眼前殿宇巍峨,塑像高大,香火也还旺盛。
路上听永宁说:“虽说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但这里教派繁多。两百年前突厥人南下,杀戮僧侣,焚烧寺庙,信众原本就少,经此大劫,更趋于消亡。所以最开始到这里来进香的,除了从中原来的,就是早年随郑和下西洋留下的商贾;这几年,才渐渐有土民前来。”
永康笑道:“我听说过,父皇和观音大士几次托梦给你,说这里虽然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却多贪多杀,多淫多诳,不敬神佛,不向善缘;造下无边罪孽,所以永堕幽冥,不得超度。”
永宁嘴角也带着笑意:“是啊。当年景泰宫建成,恒河大水,有婆罗门的进言,说‘这是因为不敬神灵导致的,应该放弃杀戮,潜心修道。’我就说:‘是啊,我父皇去问道的时候,佛主都发怒了呢;自己在中原庇佑众生多年,却不知道被家乡人轻慢至此’。所以我让僧众去北京求取经书。”
永康道:“当年汉明帝命人到西方拜求佛法,在大月氏国遇到二位高僧,于是请他们东赴洛阳弘法布教,还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明帝大喜,于是营建了白马寺。没想到一千四百年后,你又派人去白马寺取经。”
永宁道:“就是因为当年白马寺是中土佛家祖庭,我才让他们去。希望他们见识到中土佛家兴盛,能够有所感悟——当年来这里的时候,我的行囊里也带了三千卷的佛经,可是有谁放在心上了?可见凡事都要有亲身经历,才有感受。”
永康问:“清宁省的佛教倒是挺兴盛的,就是和中原不大一样;只是我一想到平时你以前也是子曰诗云,如今却要佞佛,觉得好笑。”
永宁道:“此一时彼一时嘛。在中原,要以孔孟圣贤之教治国;可是这里语言不通,你跟他说仁义礼智,他也听不懂。不如先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该做的,死后能够升天;做了不该做的,不但要砍脑袋,株连子孙,还要生生世世在地狱里受苦,永远不能超生——这里的人不在乎现世受苦,都希望来生能托生好人家,只有当来生生生世世都没有指望的时候,才会老实下来。”
永康笑:“以前听母亲说‘人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可是如今,真成了‘以死畏之’。”
直到离别的时候,永康很是不安:“姐姐,我看这里人心未附,并非久留之地;你真的要留在这里,不回北京吗?”
永宁道:“正是因为人心未附,我才要留下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哪怕只剩下一个公主,大明仍然不会放弃这里。”
永康泣不成声,永宁道:“你不要哭,我们都已经哭过了,现在,是那些乱党哭的时候。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永康跟随徐俌回清宁省了,齐亲王带着王妃送了一程,永宁继续忙于公务:乱党杀了抓了只是开始,余党还要查抄、要发落,百姓要安抚、要救济;此外,佛堂道观要营建,学校也要修复。
小剧场:
(一)
沐琮:父皇……呜~
世宗:廷芳,哎,你怎么就来了?
沐琮:其实我也不想这么早来。世宗:永宁没事吧?
沐琮:她应该没事吧?
(二)
薛辅:廷芳,你怎么也来了?
沐琮:若弼,你也在这里了。
薛辅:你有心事?
沐琮:你也有心事?
薛辅:不知道我走了,重庆好不好,孩子们好不好。
沐琮:不知道我走以后,永宁会怎么样,景泰省会怎么样。
薛辅、沐琮:ε=(′ο`*)))唉
(三)
隐帝:哟,祁钰,怎么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你不最喜欢数钱吗?怎么都堆在这里不数了?
世宗:别来烦我。
隐帝:哟,有心事?是在想你的景泰省快守不住了?
世宗:我只是在担心永宁,她还那么小,局势又那么复杂,她怎么不走,o(╥﹏╥)o见润也不争气,他要是能稳住局势,就是割据称帝我也认了。
隐帝:所以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是太祖爷优先见之明,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譬如印度,号称丰裕,结果呢?朝廷空耗了许多钱粮人马拿了下来,沐琮一死,就守不住,到赔上了一儿一女,何苦来?
世宗:滚!!!
太宗:呵,活该!
隐帝:对,活该!
太祖:他是在说你,没出息的东西!
隐帝:呜~~~
仁宗:~°~°~
宣宗:(*/ω\*)
第402章 名刻星辰(附小剧场26)
汪舜华和皇帝带着宗室文武和凯旋的将士前往太庙和天寿山祭祀,向天地鬼神和列祖列宗报告这个好消息。物产啥的先供着,谁也瞧不出有啥好来;各种拓片、航海图、星象图之类的倒是可以展示一下,至于祖宗们是青眼还是白眼就不管了。
随后安排将士的去处。这些将士,最低也授予了百户的职位,当然不是留在锦衣卫或者禁军效命,而是分赴各地指导新物种的栽培。
街头巷尾都在感叹太后英明、朝廷厚待功臣。
苏州等地的灾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入秋后连降大雨,太湖水位暴涨,虽然不至于“荡民庐舍,禾稼尽没”,但损失却是惨重,好在当地财政状况不错,地方官正在全力赈济,朝廷宣布了减免赋税的旨意,又派钦差前往安抚,皇帝又跑到太庙拜祭了祖宗,这事便过去了。
皇帝忙碌之余,还要陪母后登观星台。
自从建极十年放宽天文学,十五年来,朝野专业的业余的天文观测者利用望远镜,相继发现了168颗星星。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从屈原的《天问》,到柳宗元的《天对》,浩渺无垠的宇宙,自来吸引着人们的深邃的目光。
汪舜华知道,只是银河系就有至少1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银河系之外的河外星系则不知凡几,光是形状,就有旋涡状的、棒旋状的、椭圆的甚至不规则的;夏天的夜晚,通过肉眼可见的星星,就有大概有3000颗。
而此前,唐朝《丹元子步天歌》共介绍星官283个,恒星1645颗,这差不多是古典时代的极致,后来宋朝苏颂记录恒星1434颗,沙哈鲁也不过1018颗。
所以这些不过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发现,甚至可以说,这么些年才发现了不到三百颗,只是因为之前人才断档太严重,正在补课。
40倍的望远镜可以看到土星光环,更能发现星星。
这些星星被钦天监编号,绘成图册呈上来。
汪舜华想了想:“可以以历朝明君年号、名臣贤士、文人工匠的名字为它们命名。”
因为以往没有惯例,群臣很是非议;但是一旦拍板决定,大家就热切地讨论起如何命名。
历代先帝括弧建文隐帝除外不说,历代帝王庙的帝王后妃、周公孔孟圣贤、文庙武庙、科学院之外,还余下了些名额,怎么定?
礼部拟定了一个名单,主要是之前祭享名单之外的名臣良将和杰出文人,包括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曹植、陶渊明、王勃、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张若虚、韩愈、柳宗元、晏殊、欧阳修、柳永、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李清照、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施耐庵等等。
这都是精华中的精华,任何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和天上的星辰一样,万古不朽。
汪舜华在心里感叹,嘴里说着不推崇宋仁宗,但那一大串闪耀的文星,真让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大汉开国六十年而生司马迁,唐朝开国八十年而生李太白,北宋开国七十年而生苏东坡,如今大明开国已经百年,锦绣盛世似乎只在眼前,可以比肩这些千古文星的文人墨客是否也会如期而至呢?
打断了胡思乱想,退回了名单:“远远不够。”
满天星星,多是没名字的,你只管列上来,你不列上来,以后就让人家抢先了!
这一列,就不得了,历代史书里的正面典型基本都囊括进去了。
当然第一批是放不下这么些人的,基本还是之前拟定的人选。
汪舜华手中的笔在朱熹的名字那里停顿了一下。
但是没有办法,朱熹是旷世大儒,继孔孟之后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是明朝的官方哲学,天下士子参加科举的标准。不管是为难严蕊还是和乱伦官司,始终动摇不了他的地位。
汪舜华想到了那句“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