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皇帝泣道:“朕记住了。”
商辂吩咐子孙:“你等要尽忠报国,不负朝廷知遇之恩。”
七月十八日,比历史上早五年,商辂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追赠太傅,追谥“文正”,陪葬德陵,配享世宗祠庙。
朝野上下一片哭声。商辂亹亹不倦,文牍盈案,裁决如流,他以经济为己任,以荐贤为己首务,间论古今治乱,事机得失贤否。德业素著,风动朝野。
皇帝看着商辂临终《八事疏》,剖析时政,可见忧国忧民之心,想起他临终嘱托,也是顾全他母子之意;想到当年他侍奉自己读书,说起了武后临朝的事,却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批判武后篡权夺位、倒行逆施,而是说起了武后废黜中宗李显的事:“当年李显深得高宗宠爱,两位兄长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被立为皇太子。长子重润出生,高宗不仅很快将其立为皇太孙,甚至改年号永淳,以示庆祝。李显即位之时,年不过三十,年富力强,天人归心;而武后已经六十,风烛残年。何以在位不过两个月,就被废为王?不过是操之过急而已。说什么‘以天下给韦玄贞’,他哪里是要把李家天下交给韦玄贞,不过因为满朝文武皆是高宗武后旧臣,急于拉拢自己的人马。可是如此一来,不仅授武后以柄,而且大失朝臣之望。裴炎禀告武后,何尝不是出自忠心?满朝文武拥戴武后废帝,又何尝不是保全李唐王朝的忠心?”
是忠心,你都要把天下交给老丈人了,我们阻止,有错吗?
是私心,跟着你爹干了这么些年,一上台就要赶我们走,你不用我们,有的是人用——你不还有个弟弟吗?
这些年来这个故事一再被提起,甚至母后也说过,皇帝很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是希望他暂时隐忍,反正母后一天天年老,自己年轻,耗得起;就算她跟武则天一样高寿,慢慢培植自己的实力,再过几年羽翼丰满,自然水到渠成,免得节外生枝,于是对戴荃说:“商辂忠义可嘉,真是好官。”
皇帝亲自撰写了制书,称赞他:“三榜魁名,四海仰其文学;两朝内阁庶政,资以经纶。……”
太后皇帝如此爱贤,朝野上下痛惜之余,也得到一丝宽慰。
商辂去世,内阁以李秉为首,但他已经是七十三岁的人,三年前就该前往集贤院,只是当时朝廷实在太忙,又缺官,汪舜华就留住他;如今却无论如何不能让老头坚持了。
接下来就是章纶、杨守陈,章纶有风骨,敢于言事,在朝野深孚众望;杨守陈是大才子,但这两个人在政治立场上都偏保守,前些年还好,这些年倒是反对的时候多,尤其涉及到开疆拓土的时候。
汪舜华知道,这应该是她最后一次调配内阁的官员了,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延续。
章纶其实好说,他比商辂还年长一岁,明年就七十了,最近身体也不好,让他去集贤院养老,谁都不会反对;但杨守陈年富力强,今年才五十六,正是干事的时间,如果不让他上,估计人家就有话说了。
再往下看,丘浚是铁杆的改革派,性格鲜明;徐溥性格凝重,不偏不倚,不激不随,颇有商辂的风采,可以和丘浚互补。
汪舜华和皇帝商量,让李秉、章纶去集贤院,让杨守陈担任文学馆总纂官,负责历代诗文的编纂;此前书目已经定下来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魏晋六朝文、全隋文、全唐文、全宋文、全元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隋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全元诗、全元曲。
丘浚进位为建极殿大学士,徐溥进位为文华殿大学士,四个缺位,在中央和地方官中拔擢。
变化有点大,皇帝一时回不过神来,尤其他对章纶印象很好,这一说才记起来,章纶最近确实年龄大了,母后允许他只参加初一十五的大朝;只是他觉得目下杨守陈还年轻,又在内阁多年,可以任事;何况《永乐大典》还在誊抄,同时开录诗文,摊子铺得太开,书手到不成问题,只是上面的领导不够,只怕影响质量——这样的天字工程,既然要编,就要编好,能够流传后世,所以当年编了教材,编了各种诗文选,但全集始终没有上马,就是怕收录不全,有遗珠之恨。
汪舜华点头:“说得很好,正是因为这书太重要,所以对总纂修官一定要慎而又慎。《永乐大典》是现成的,照着抄就行;诗文选是要编辑,怎么编次是个大问题;何况这些书编好了,《四库全书》就要动工了,到时候怎么分门别类,选择那些书籍、哪个版本、如何评价,都要斟酌。总纂官还是要年富力强的好。”
皇帝一想,也是,虽然也是抄书,但是现编和现抄还是不一样的;万一好的没抄,抄了一堆不入流的,岂不让人家笑话;何况以后还要萃选,以供日常阅览,更要精华中的精华。
当时点头:“母后所言极是。光是能臣干吏还不行,还必须得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年龄也不能太大,否则吃不消。”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杨守陈为文学馆总裁,皇帝亲自找他谈话——他实在想不明白这有什么必要,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只是母后吩咐了,也就应承了。
放着内阁首辅做不成跑去编书,杨守陈要说乐意肯定不全是真话,但也没有太多的怨念——实在因为这是名留青史的文化工程,能够做总负责人,不比司马光解缙差到哪里去。
内阁一口气空了四个位子,补缺是个大工程。
皇帝自然对詹事府的官员亲切,但也知道他们的品级还不够,尤其周洪谟、徐琼等人一直在中央机关,缺乏地方历练——太后最看重的程敏政、李东阳、倪岳等才俊可都到地方去了,甚至去的还是新省!——刚刚定了倪岳去怀德作布政使,罗伦则去了清宁省作宣政使,杨一清也准备外放去陕西,从知府开始。
虽有亲疏远近,但毕竟都是自己的臣僚,不好太过分;尤其有李显的前例,努力一碗水端平,给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希望。于是同意吏部尚书王恕、兵部尚书王竑、左都御史项忠入阁。
皇帝答应的痛快,汪舜华不能不给面子,于是让詹事周洪谟入阁,他也曾经多次出京办差,对民情倒也不陌生。
吏部左侍郎尹旻升尚书,右侍郎刘珝转左,詹事府丞谢文祥晋升右侍郎;兵部同理,马文升晋升尚书,余子俊转左,詹事府丞韩文晋升右侍郎;江西按察使闵圭回京担任刑部左侍郎,景泰提刑使杨继宗担任右侍郎;左都御史由秦紘接任,刑部左侍郎何乔新升右都御史。
皇帝这回是真的感动了,除了谢文祥、韩文多年侍奉在他身边,尹旻等人确实有干才之外,闵圭、杨继宗、秦紘等人都是当年因为谏言太后早日还政皇帝被赶到地方的,虽然美其名曰“锻炼”“磨砺”,但他就是认定这是母后在驱逐自己的势力,如今一想,确实是母后的用人之道,并不是区别对待。
至于同时上言的钟同、廖庄等人死于外地,当时朝野流言蜚语不断,但天下幅员辽阔,北方苦寒,南方则多瘴气,容易滋生疟疾等疾病,尽管朝廷想了很多办法,但仍然不能彻底禁绝,这些年来,已经有很多官员倒在任上。
这一想,更觉得母亲可亲,于是主动提出,让程敏政任礼部尚书——礼部现在已经有两个尚书,夏时正负责部里事务,赵昂则负责《永乐大典》誊抄,诗文全集上马,夏时正也是要前往主持的。
汪舜华点头同意,程敏政这回早早被推到风口浪尖,沉稳了很多,平时闭门自守,杜绝宾客,这回办完了差事,就老实回河间守孝——当时夺情不得已,回来了就必须守孝,倒是不担心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想了想:“让李东阳也回来吧。王竑马上也要七十了。”
皇帝称是。
丘浚今年六十,徐溥才五十四,有十来年的时间,到时候程敏政、李东阳等也已经成熟了,可以作为辅弼重臣了。
今年殿试以后,汪舜华认为皇帝选人得当,让他负责后续的官员安排和考核,皇帝很是意外——人事权有多重要,他很清楚;因此很用心,朝野上下也都认为办的不错——废话,这时候谁敢说皇帝的不对?
如今敲定了重臣的名单,更加放心,也觉得皇帝确实长大了成熟了,于是汪舜华下旨,以后官员任用,先报皇帝裁决,有不决者,上报处置。
皇帝怔了一下,群臣也相互看了一眼。
汪太后把吏部职权交了出去,意味着以后六部都要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已经实现亲政。
更让大家意外的是,汪太后下旨:皇帝年已长成,聪明睿哲,见事明敏,博通庶务,至今以后,军国大事,皆报皇帝裁决,有不决者,方上报处置。
皇帝很是意外,到底谦让了两句:“母后,儿臣年少,尚需母后扶持。”
汪舜华笑道:“你不小了,快三十了,正是干事之年。读了许多书,见了许多事,母后又扶持你走过了这么一程,你该学着独自料理朝政了。什么时候你真的能独挡了,母后就真的该回宫颐养天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