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工部倒还都是王复、徐贯、李端三张老脸。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多高级官员调整,相应的下面也要补缺;而且要考虑平稳交接,改革的、中立的、保守的都要有;朝堂上的该提拔、转任的要动,曾经在詹事府侍奉过皇帝的也要考虑。
  皇帝前些年安心读书,对朝臣还不够了解,偏偏吏部尚书是新换的。好在左侍郎尹旻在吏部多年,熟悉情况。他跟皇帝推荐人物,官员的经历、性格、特长无不熟谙于兄,说的头头是道。
  皇帝很是嘉许。
  汪舜华没有想到,高压锅不但能引发事故,还能引发战争。
  设立了青海都司,中央也就进一步加强了对整个青藏地区的管理。
  此前对西藏主要采取设置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受册封者定期、定员、定道、定制的进京朝贡模式。当时先后册封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作为地区行政首脑,又册封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作为宗教领袖,都赐银印,每年或每两年朝贡。
  建极三年,出于节省用度的考虑,下旨乌思藏番僧三年一贡,而且随从不要超过百人,国师以下不许贡。
  建极七年,内部基本消停了,在规范马政、准备青海开发的时候,汪舜华也把目光看向了西藏。
  明朝对青藏地区“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统治是相当成功的。朝廷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维持了三百年安定的局面;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量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也就没有必要。
  经过太宗时期的大册封,西藏地区该封的、能封的都封了,涵盖了整个藏区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噶玛、帕竹、止贡等支派,如今只要继承就好。
  只是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要严格恪守“输马作赋”制度,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标准。以前是“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出马一匹”,现在规定每五户共出马一匹;然后千户以上,才能设千户所;万户以上,才能设万户所;其他的行都指挥使司、宣慰司也必须直接和户口挂钩,避免冒赏——按照太祖留下的制度,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行都指挥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等地方行政机构,他们互不统属,由中央统一任命,事无大小,均可启奏“大明文殊皇帝”;以下指挥使、同知、通判、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只是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
  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中央统一任命才行。
  当然以前已经设立的各级机构就不动,但是如果土赋交不够,朝廷就不给授官;不授官职就不能到北京朝觐,也不能参与茶马互市。
  想搞走私?朝廷刚摘了一大堆走私分子的脑袋呢!
  汪舜华很清楚,堵不如疏。官方垄断的巨额利润,促使一批又一批的贪腐分子和商人瞅准这个商机,不顾禁令搞走私;藏区首领有了更多的货源,对朝廷官方的马市可有可无,自然朝廷必须要多出好几倍的茶叶,才能换取所需的马匹。
  怎么办?
  开前门。
  定时间、定地点搞茶马互市,允许有资格的商人参加。要确保商品的质量,别砸大明制造的招牌。
  放着正门不走,偏偏去走死路的,毕竟是少数。想要瞒报、少报、夹带的当然不少,但是查实了就要重处;更别提想混进来的。大家都是交了钱、纳了税才能参加,你两手空空就敢混进来,大家肯定要举报——顺便还可以得到你一半的商品作为奖励。
  朝廷当然也要参加,主要是买马。但不是茶马司大使,而是兵部和户部派员。除了特别优良的马匹送到马场配种,西北地区的马匹移交陕西等都司;西南地区移交云南、四川等都司。
  参加的人多了,自然会回归合理的水平。朝廷想要重复洪武年间的故事,几十斤茶叶买一匹马有点不现实,但一百斤茶叶买一匹马还是可以做到的;特别好的马要卖到三百斤。
  次年,青藏地区一万匹马输向内地,超过唐朝的水平,比起宋朝还是远远不够的。
  建极十年,汪舜华下旨,将丝绸、布匹、食盐、铁锅、粮食等物资纳入允许交易的商品清单。
  一句话,想要过日子,过好日子,把马牵出来!
  当然,礼部其实叫苦不迭:以前每次入贡人数不得超过也就一两百人,现在增长了好几倍,建极七年来了800,以后逐年递增,去年竟增至4000人。主要是天朝信奉厚往薄来,回赐物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朝贡品,朝贡人员每往来一次,都可以获取利益,于是便出现了愈演愈烈、频繁入贡的现象。
  汪舜华无所谓,万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听僧俗首领汇报了工作,命令吏部和礼部僧录司进行考核,按结果给赏;其他同行人员,按人头给赏。其他的,允许他们在沿途的西宁、西安、成都、扬州等地交易。
  朝贡成为大规模的贸易。朝贡人员把藏区的牲畜、皮毛、药材、藏绒、藏香、佛像、舍利、卷轴画等土特产品和宗教工艺品带到内地;又把金银、彩缎、布匹、瓷器、景泰蓝、茶叶、粮食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带回藏族地区。
  从那时起,马市交易额逐年递增,到去年,已经突破三万匹;户部收税收的高兴,朝廷经营的公司和参与的商人也赚得盆满钵满。
  交易多了,各种问题也就多了。
  高压锅这种东西,因为质量和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事故,而且杀伤力惊人。
  本来技术就不成熟,加上民间粗制滥造的不少,因此这年头爆炸伤人的实在不少。
  但是一直没有多少人当回事。因为这东西属于高档奢侈品,一般人买不起;买得起的权贵们不可能自己生火做饭,都是下面人在做,死也罢、伤也罢,每人放在心上,甚至觉得你肯定自己用得不对所以才出事。
  望果节,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前后持续数日,是藏区最重要盛大的节日之一。最初是一种祭祀神灵祈祷丰收的仪式,后逐渐增加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等活动。人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尽情享受,之后便开始紧张的秋收。
  去年,乌思藏阐化王贡噶雷巴和手下文武僧众过节。阐化王是藏区五王之一,自然有资格得到朝廷赐给的高压锅;结果很不幸的是当天发生了爆炸;有多人死伤。
  贡噶雷巴没有受伤,但盛典上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自然震怒:“万里迢迢去北京朝贡,汪太后居然拿这样一口破锅打发我!——还是说她根本就是算计着连我一块儿炸死?”
  这样想的不止贡噶雷巴一人,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也劝他早做决定——阐化王是帕竹地方政权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权势最高的封王。帕竹是噶举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从元末开始,帕竹政权得到了朝廷的倚重。在几代执政者的经营下,实力持续增强,统治了卫藏大部分地区。历史上共传11代,统治西藏264年。
  只是实力增强了,难免心思也就多了。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在高原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以前朝廷不爱管藏区的事,每年不过拿马换茶,再去北京换点锦缎,日子就很好过了。
  但是汪太后执政后,茶是不用愁了;但是她对藏区干预的也多了。以前说是大小土司都可以向北京直接启奏,但是天高皇帝远,互相兼并朝廷也睁只眼闭只眼。帕竹政权由弱到强,没少兼并周围势力;但如今不被允许了,朝廷要册封官员、调节矛盾。小土司们感激,但作为被干涉的一方,贡噶雷巴不舒服了;尤其见到了内地的繁华,难免怀念起祖宗的辉煌——当年吐蕃,可是连大唐都不能等闲视之!
  要统一整个青藏地区,重现吐蕃王朝的辉煌!于是贡噶雷巴就这样做了。
  只是他统治的地方虽然广大,但驻地距离拉萨不远,附近有俺不罗行都司、司奔寨行都司等势力,甚至阐教王、大慈法王、大宝法王等也在这一带。
  当然大家都心里有数,汪太后充其量限制一下朝贡和互市,真以为她会武装干涉?别逗。
  尤其前几年北方平定后,相当多的蒙古人被迁移到内地,当然不会是中原腹心地区,除了去朝鲜的济州养马,还在辽东和青藏放牧。
  眼看着大片藏区都在掌握,贡噶雷巴决定派人联络他们,趁机起事,相约成功之后,协助他们复国。
  去年九月下旬,贡噶雷巴正式以“明朝失德,亵渎神灵,害我子民”为民举事,凭借雄厚的实力,一路所向披靡,不到一月,攻破拉萨。
  贡噶雷巴在那里自封赞普,建立帕竹王朝,遣使到北京,表明结好之意;同时持续进军,想要统一青藏高原。
  他的首要目标不是眼前的地头蛇,反而是青海,因为那里有珍贵的食盐。
  西藏当然有盐。西部地区盐田密布,根本无须晒盐。每年牧民都要成群结队赶着牦牛去运输食盐,在望果节前赶到拉萨交换粮食。但这里的盐要运到汉地太远了。就像朝贡,朝廷明明要求从东线,也就是从碉门、雅州至成都,沿长江东下,到扬州换船经运河北上京城;但因为实在路途太过艰险,即便阐化王家族参与修通从雅州到乌思藏的驿路,也宁愿违背禁令走北线,从青海、甘肃一路往东到北京。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