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汪舜华真的觉得自己很有资本家压榨剩余价值的潜力。
当然事情还不能到此为止。汪舜华很清楚,这次的治河还只是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中游地区却未加以治理。只靠“束水攻沙”,不可能将全部泥沙输送入海,势必要有一部分积在下游河道里,抬升河床;寄望于“蓄淮刷黄”也不靠谱。黄强淮弱,蓄淮以后扩大淮河流域的淹没面积,威胁泗洲及祖陵的安全。
要想治理黄河,科技手段和工程手段汪舜华知道的不多,但是她知道治黄根本上就是要治沙,减少水土流失,而要做的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退耕还湖、封山育林。
因此,建极八年三月,汪舜华下旨,对全国河道尤其长江黄河流域进行清理,拆除一切违规建筑,退耕还湖还河;同时下旨,此后不仅不许侵占河道,而且河道两岸一丈以内,也不得侵占,违者严惩不贷。
同时实施最严格的封山育林政策,孟子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熟读圣贤书的明朝士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事实上,秦汉以来的历朝法典,都有关于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大明律》也有类似的。现在从历朝法典中总结归纳相关的规定,比如二月一日以后、十月三十日以前烧草作肥料者,笞八十;不许毁坏、滥伐树木,违者,以盗贼论处;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造棺椁的,必须报告官府批准。
以前政令松弛,大家都不当一回事,现在就必须较真碰硬。
年底军屯互查走完,各地举子进京,北京城又热闹起来。
当然,朝廷关注的不仅是绿化问题,更重要的还有粮食储备和救灾的问题。在和籴制度改革后,百姓们减轻了负担;但对于官仓来说,真不算好消息。有一段时间,朝廷的预备仓只出不进,几乎空空荡荡。
针对这种情况,按照王竑的建议,正式对开仓进行了完善:凡因洪涝、台风、冻害、雹灾、暴雪、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官员可以灾害发生当日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上报朝廷,同时完善相关账目表册,以备查证;凡因旱灾、农林病虫害等导致粮食绝产绝收,需上报中央批准,然后开仓济民。
同时,还要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安抚流民,这个主要是针对洪水、地震、水灾之后的。现在国家财力有限,想要跟后代一样大力实施灾后重建不现实,除了集中安置,保证灾民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赈,由地方政府报请中央批准,组织灾民在当地实施水利设施建设,避免灾民外流,威胁社会稳定。所需要的资金,由中央出一部分,各级政府出一部分。当然如果受灾范围太广,涉及到几个府甚至几个省的,就要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
——当年太祖曾经下旨:各地遭灾,一定要及时报告,隐瞒不报者死;如果情况紧急,有权直接开仓放粮,事后补报户部批准备案。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项规定都沦为一纸规定;尤其近些年来灾害频繁,府库空虚,朝廷加紧了对官员开仓的限制。因此面临灾害,官吏们不敢开仓放粮,干等朝廷批准;甚至因为地主的租子与田赋挂钩,很多地方官根本不报灾害,任由百姓饥寒。
像王竑那样未经请示就直接开仓放粮的,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不仅景帝大为感叹,史书也要浓墨重彩的描述。
王竑开仓的义举,救活灾民230多万,当时天下传颂:“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诗文赞道:“两行忧国泪,一片活人心。”
建极五年,王竑再次来到江淮地区主持改革,迎拜在道路两边的百姓如蚁,欢声动野,数百里不绝。他所负责的地区改革顺利平稳推进,没有出现大的状况。
当然,资本的尿性谁都知道,开头为了和朝廷抢粮源,自然是抬高价格;但是连续几年,看着农民提着粮食前来,又免不了做些手脚;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哄抬价格,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下农民不乐意了:大家卖粮的时候,肯定都会自己先称量一下,结果到你这里差的太多,自然就不干了,顺便去预备仓那里,呵,没问题,就是这个量!
这下大家知道了,朝廷的价格虽然要低那么一点,但是实在!
因此,陆陆续续的,农民选择了将粮食卖到预备仓——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毕竟挨饿的滋味太难受。大家都想趁着这几年税负不高、日子好过赶紧攒一点粮食,免得以后政策变了,哭都找不到地方。
但朝廷还是集聚了大量的粮食,除了从海外进口,还有以各种名目查抄的商人的粮食——尤其在山西、山东、南直、浙江等地,以反叛朝廷为名,直接出兵端了几个大商人的老巢。
随着局势的稳定,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把粮食卖给预备仓——粮食也是有保质期的,堆在家里也会放坏,大不了,新谷子出来以后再把去年的陈粮卖掉。
现在,朝廷在南方地区大量垦荒并实行粮食敞开收购,可以想象,要不了多久,这里的粮仓就会堆满。
然而运输仍然是汪舜华心头的隐痛。
如果蒸汽机不能出世,物流成本就无法降下来,远渡美洲求取良种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一年,赵惠王庶四子襄邑恭定王祁锃去世,他的嫡长子见滃还没有通过考封,只能接着考。
第233章 公主的玉镯(上)(建极九年,1466年)
建极九年在繁忙中到来了。历史上的成化二年是鸡飞狗跳、烽火四起的一年,这一回,也不算平静。
对于汪舜华来说,有两件事需要操心,都是喜事:
一是沂王的婚事。他明年就二十周岁了。大小伙子,该结婚了。
头代亲王不需要参加考封就可以册封结婚,这是当年定下了的,否则是不是太子也要考试通过才能当皇帝?
其他亲王的婚事都好办,人选都已经定下来了,包括父亲名声很不好的郑王;但唯独沂王例外,倒不是汪舜华害怕他突然来个复辟,毕竟这些年他小心翼翼的闭门自守,和朝臣甚至宗室都不来往,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
汪舜华顾忌的是万贞儿,毕竟这一对太有名了。虽然这辈子万贞儿嫁过人,但汪舜华实在不确定经历了这样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岁月,沂王会不会一如既往的爱上万贞儿。
汪舜华曾经考虑把吴婉清也就是都督吴俊的女儿许配给他。这女孩儿不仅年龄和他相当,而且美貌出众,堪称内宫第一;才学人品都是百里挑一的。
只是转念一想,明宪宗那个倒霉的原配皇后不就姓吴,好像出身名门,难道就是她?
看着吴婉清的花容月貌,想到她只做了一个月皇后就被赶下台,实在不忍心再把她往火坑里推。太暴殄天物了,会遭雷劈的!
汪舜华不知道,明英宗虽然对周贵妃不怎么样,也曾经考虑过废储,但在儿子婚事上,真算费了心的,不惜兴师动众,前后折腾两年,一定要把天下最好的姑娘配给自己的儿子。
这样的选妃,即便不能说旷古绝今,也实在堪称罕有。可以想见,那场选美的前三甲,吴氏、王氏、柏氏,容色倾城实在只是起步价。
只是宪宗已经有了万贞儿这个灵魂伴侣,对父母的好意并不领情;甚至记着父亲不喜欢自己、想要废黜自己,恨屋及乌,对父亲选中的这三个女人也就没什么好感。吴废后当了一个月皇后就被废,王皇后一世夫妻三五夜,柏贤妃独子夭折后就悄无声息。
纵然当日漫天烟火,到头来不过一地心碎。
但要把谁匹配给他呢?吴婉清固然不能明珠暗投,但其他的女孩子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凭什么被你漠视?尤其养在她身边的的这些女孩子,都是名门之后,父兄不是国家重臣,就是功臣元勋,根本不需要通过联姻来换取政治资本。要是女儿不幸福,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埋怨吧。
何况,废太子既不是自己亲生的,也不是名义上的儿子。汪舜华虽然不想虐他,但也没有坦荡无私到视如己出的地步。吴婉清的父亲吴俊虽然不是出色的将才,但一直勤勤恳恳办事,如今在后军当差,让他跟沂王结姻,汪舜华自认还没那么大方。
直白的说,隐帝的几个儿子,她还真不想在重臣家为他们选择匹配对象,增加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
但这件事还不能不做,否则该有人在背后指点了。
当然,另外一件事更加重要:英国公张懋和永安长公主的婚事。永安长公主明年十七周岁,张懋今年就已经是二十六岁的大小伙子,即便在后世,也堪称剩男了。
要办婚事很简单,流程摆在那里,嫁妆什么的都是准备好的,关键是现在的公主府制度。汪舜华可舍不得宝贝女儿和丈夫分居,团聚一次还要看老妈子的脸色甚至行贿。此前太忙,没精力料理。当然这只是借口,她也不想做恶人,别人的女儿受了委屈,只要不说,她就当不知道;但是现在不行,自己的宝贝女儿,自己都舍不得让她受委屈,谁敢让她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