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众人磕头。
汪舜华的思想工作已经游刃有余,自然不会只讲大道理,而是坚持以理服人:“我曾经给朝中的文武官员算人生七笔账,可惜很多人没有听进去,结果自己折了进去。今儿我就只跟你们算经济账,看看到底划不划算。就算你三十岁入仕,七十岁致仕,俸禄按照正四品来算,每年大概三百石,朝廷直接要给你一万二千石。多吗?”
“接着再往下算,就算你之前在科场屡战屡败,没有享受到免税的待遇。考中进士以后,朝廷免你十五顷的田赋,每顷折银八两,但你自己可以多收一倍的租子,也就是每年你可以拿到220两银子。四十年该多少?我替你们算了,九千六百两。还会觉得少吗?”
“如果你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死后朝廷追赠了谥号,那么你的子孙都可以免这十五顷田赋,与国同休,这又该是多少?”
“好好算算吧,光是朝廷直接给你的,差不多三万石,如今每亩地的产出才多少,最富饶的江南,亩均不过三石。按照一家十亩地计算,你一辈子挣了农夫一家一千年才能挣到的财富。百姓奉养你们、朝廷培养你们不容易啊。国不负你,民不负你,何忍负之?”
她挤出一个冷笑:“都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把这笔账算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说身前身后名,为了几十几百几千银子,丢了三万石,还要送上身家性命,何苦呢?”
“我是不喜欢杀人的,也不喜欢用今年摘了多少乌纱帽收割了多少人头来体现反腐的成绩和决心,毕竟培养一个官员,朝廷的花费比你们体重还重的黄金;这一刀下去,什么也没了,我能落着什么好?但是如果有人想要送人头,我会照单全收。”
话说到这里,即便春暖花开,所有人都觉得冷汗直冒。
新进士们收拾行囊,奔赴各自的战场了,朝臣们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第211章 春晖文学社
没两天,永安长公主带着公主命妇们亲蚕回来,汪舜华同意她带着姊妹们去西苑骑马踏春,交代注意安全;同时,还让她去光明学校看看女孩子们。
十四年了,当年收养的烈士遗孤陆续长成出阁了,又相继有新的烈士遗孤和聪明俊秀的重臣之女被送到那里,如今连宗室女也送进去,除了安抚人心,也可以看看有什么优秀的可以培养。
此外,还可以去养济院看看孤寡,感受一下民生疾苦。慈善也好,作秀也罢,这在后代是很常见的;但现在还很新鲜,景泰年间每年出宫去光明学校的时候,汪舜华也会陪景帝去养济院看看。
景帝最初很不适应,但是汪舜华做这些实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看着她和这些人谈笑风声,闲话家常,景帝还能插两句话,下面的朝臣是真的有点不是滋味。
哪知道永安长公主回来,缠着汪舜华说她们准备成立一个诗社,想请母后也参加。
汪舜华笑道:“我哪里会写诗?你们自己玩吧。”
真是世事无常,记得上辈子好像也加入过校园文学社,可惜什么都没写出来。
她在内心不得不承认,她不是一个诗人,也做不了诗人。
放下永安呈上来的诗词,摸摸她的脑袋,看着她如花般娇艳的容颜,真的是少年情怀总是诗。
汪舜华在心里默默承认,自己已经老了,至少心老了。
想了想:“我倒觉得你们不要拘泥于诗词,什么戏曲散文小说,都可以试试。那么多的文学样式,别把自己的手脚捆住了。要不,你们成立一个文学社吧。设立一笔经费,我赞助点,你们自己出点。除了搞点活动,每年再搞点评比,写得好的给奖励;以后风气蔓延开了,你即便做不了主盟者,也算个首倡人。”
永安长公主咦了一声:“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啊。”
四月初十,宫里的文学社建起来了。
汪舜华忙中偷闲,参加了她们的聚会,给文学社赐名“春晖”,还捐了一千两银子。参加的人员,除了几位公主,还有留京的几位郡主郡君以及王妃命妇、高级女官。
汪舜华心说:“你们这是当成夫人外交,搞成高级沙龙了吗?”
但是没办法,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卑职小——虽然现在除了太皇太后也没比她更高的,但人家申请进来,你不准,反而弄得挺没意思。
但是为了确保质量,永安公主让所有申请入会的人员都交三件作品,题材不限、体裁也不限,如果这也不行,那是真不行了。
最后呈上来的数量不少。汪舜华看过,质量相当不低,不知道是真的她们自己写的,还是有人代为操刀。只是内容大致局限在闺情写景、感时伤春之类的,最多有点颂圣,想来还是视野局限了。
太皇太后对进士宴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女孩子们写作还是有点兴趣,毕竟很多都是看着长大的。
虽然嘴上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眼睛却看向诗稿,嘴里还称赞着:“我孙女真聪明,能写这么好的诗。”
汪舜华心说老朱家都一个德行:护短,孩子怎么看都是自己的好。于是把她拉进来,压榨了一千银子,又交代永安:“以后每次聚会,记得把太皇太后请来,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才女。”
太皇太后笑道:“什么才女,不过就是认得几个字。”
汪舜华笑道:“母后何必谦虚?先帝不就是您手把手教出来的吗?我肚子里这点文墨,还都是先帝教的呢。”
太皇太后这才高兴起来,复抹泪:“如今你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还说这些做什么?”
汪舜华笑道:“再怎么样,也不能忘了师承;再说,咱们做长辈的,不就盼着青出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吗?我是希望皇帝和公主们,都能胜过咱们。”
太皇太后笑着点头。
汪舜华想到《红楼梦》中贾探春的那纸花笺,鼓励孩子们:“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你们的诗文写的不错,以后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我是希望大明能多出几个李清照一样的才女;要是芝兰生于庭院,那就更好了。”
她还特意提点了一下:“别只想着诗词,还可以多写戏曲和小说。”
——长期待在起点晋江的文学青年,穿越到大明朝不写点小说,简直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别看现在小说是稗官野史,越不看好越容易冒出头!——当通向成功的道路已经人满为患的时候,另辟蹊径未尝不适终南捷径,否则大家都写小说,四大名著估计要换一下了——真没有不敬的意思,大家懂得。
——此前汪舜华自己不是没想过干这个,不过穿越过来不久就入了宫,彻底没戏了。
当不了文学家不要紧,能当文学家的妈甚至一大批文学家的引路人,也不负此生了。
下面的姑娘们还是有点放不开,只是顾忌她的身份,不敢说话;永安长公主可没有那么多顾虑:“母后,就说您不懂文学,不要瞎指挥。小说是什么——不过就是稗官野史,下三滥的东西。我们要是写这个,以后可都没脸见人。”
太皇太后也反对:“你别瞎出主意,这不是什么好文章。”
汪舜华笑道:“母后先别急着反对,听我把话说完。”
她戳了戳永安长公主的脑袋:“榆木脑袋。小说就下三滥?跟谁学的这些?诗词文章就高大上?当年词还被称作‘诗余’呢,结果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哪个不是名垂青史?难道他们比不得从前那些诗人?”
永安长公主怔了下:“那怎么能比?”
汪舜华道:“怎么不能比?你们之所以看不起小说,不是因为这个体裁,而是市面上的多是诲淫诲盗的;就像当年词也是专门写春闺妇人的,品格不高,结果苏轼一出来,立刻和诗平起平坐了。说到底,样式只是载体,根本的还是内容。”
——四大名著绝对不在期中,特此声明,她心里补充了一句。
永安长公主皱着眉头:“那苏东坡可是一代文豪,咱们能跟他相比?”
汪舜华道:“我没让你们和他比,饭要一口口吃;等以后戏剧小说占据了主流地位了,你们不就成了开路先锋?——你们也不想想,什么叫‘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巧’?什么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有哪个是一生平安顺遂的?你们这些人,别说感受民间疾苦,能知道百姓多艰就很不容易了。那怎么办,一辈子吟风弄月,能写出多少好文章?我让你们写小说,不是坑你们。那句话怎么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时代一种文章,汉赋唐诗宋词,风水轮流转,到我朝就是小说了,你们只要发挥想象力,编几个好故事,照样可以脱颖而出。”
永安长公主还是不明白:“母后怎么知道?”
汪舜华继续循循善诱:“猜的。你想,以前印刷不方便,读书人少,文章就短,而且重视文采;现在不一样了,刻书方便了,读书人也多了,茶楼瓦寺到处都是,读书人写诗文没什么,那些一般人看得懂吗?自然是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