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众人心头都是一凛。
世宗力挽狂澜是第三个高潮,当然隐帝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申讨的重点。他的四个儿子都在,汪舜华似乎很给面子,正统年间的事情只是轻描淡写,归咎王振;只是把重点放在了草率出征、兵败被俘并率敌叩关上,语调凄凉,声情悲切:“太宗皇帝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君王保社稷,历代先帝无不励精图治。哪曾想,居然遭遇这样的变故。胜败乃兵家常事,固不足道;然而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甚至被人剃发易服,这是何等的耻辱!你们去翻一番历朝的史书,有过这样的耻辱吗?也就是宋朝的靖康之耻可以比一比了,可是宋朝当时开国百年,积重难返;我朝可是奋四世之余烈,以满朝之精锐,至于如此。不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当作何观;子孙后代读书至此,又作何感?这个耻字,是刻在朝野上下,每一个人脑门上的,是带着血的!”
她能听见下面的哽咽声乃至抽泣声,下面站着的勋贵,多少父兄捐躯于此,尸骨无存;隐帝的四个儿子,尤其已经懂事的沂王和德王更深深的低下了头。土木之变,在几百年后的网络上都是各种惋惜、愤恨的声音,何况当时切身经历的人?——只是历史上的文官集团借机压制武将集团,一家独大的场景绝对不能再现;反而必须以此为契机,整肃朝纲,推行改革而已。
有了这个铺垫,景帝的形象立起来了,她作为景帝的遗孀,继承丈夫的遗志,形象也就立起来了,那么之后说什么、做什么也就顺理成章了——名正言顺,这是她在机关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在明朝这么些年尤其执政四年深刻的体会。
“我也不说什么主辱臣死之类的话,当年我对隐帝和钱皇后都说过,如今也对你们说,国在,你们是亲王郡王;国家不在,你们又是什么?恐怕连布衣百姓都不如。不要以为这是杞人忧天。北方至今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会给他们可趁之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北京城离宣府才多远?不是每一次都有先帝和安国公这样的擎天之柱,力挽狂澜的。真到了那时候,管你什么龙子凤孙,杜甫的《哀王孙》读过吗?那就是下场!如花美眷、满堂金玉、良田万顷,那都不过是为别人准备的;自个儿能留条命,那就是托天之幸了。”
“更何况,不仅是北方的鞑子,还有各地的流民,哪一个成了气候,都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古人说居安思危,何况现在还没有安定,又怎能安枕?”
她看着下面的宗室:“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你等皆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怎能坐观成败?自今日起,必须从严修身齐家,勤奋读书习武,为天下人的表率。从前朝廷没有给你们干事创业的舞台,现在给了,你是要走仕途经济,还是投笔从戎,或者务农经商,听凭自愿,各凭本事,没有特殊的待遇,我不相信,太祖皇帝的子孙,会比不过一般人家的孩子。”
襄王率先出班叩首太后英明,宗室们反应过来,齐齐叩首太后英明。
汪太后命免礼,吩咐赐坐。
太皇太后转头看了眼汪舜华,突然明白了当年儿子临终时的话。
番外:地府茶话会
(三)地府那些事
地府没有日月星辰,也就没有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目光所及,永远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好在还有火把到处点亮,不至于把鬼逼疯。
对景帝来说,地府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并不算难熬,因为还有更多的早行人,已经把路铺好了。
听爷爷仁宗皇帝说,因为历朝历代滞留在地府的人太多,所以地府自来是寸土寸金,只有皇帝级别才能买的起宅子。
老朱家虽然才来不久,但香火旺盛,自然宅子也挺宽敞;像隔壁老刘家、老李家,江山丢了,也就透露出萧条的味道,好在当年家大业大攒够了老本,后代也还有祭祀,当然不排除有抱大腿乱认祖宗的,这时候就不管了,但凡供给你的,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因此气象还是在的;当然比起始皇帝也还算好,他老人家被儿子杀全家,自己又是暴君的典型,没有哪朝哪代会供奉他,偏偏功过又太难说清楚,只能滞留在这里。可老赢家割据一方时间长,统一时间短,虽然还是有自己独立的宅子,但明显比不过后面的。他脸皮薄,性子也孤僻,平时不大和人来往。即便是历朝皇帝们闲到发慌搞点活动,请他老人家出来,一般的帝王也绝不敢上前说话的。
老朱家的日子好,当然不仅体现在大房子上。即便土木堡损了元气,但社稷还在,江山还没改姓。来的去的都要来拜见,汇报工作、听侯指示,虽然鬼才知道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大家都是鬼,得了,连鬼都不知道。
除了这些,也还有交际圈子——很小。上辈子都是非一般的体面人,一般人入不了他们的圈子。尤其太祖皇帝白手起家,能让他服气的人本就不多;数来数去,也就秦皇汉武唐宗等寥寥数人能够让老朱叫一声哥。
这些人如今都在这里。
古往今来多少人。帝王将相也好,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也罢,或者是贩夫走卒都免不了走这一遭。
要命的是,地府的办事效率实在不高。本来编制就不多,要审的内容却不少,有时还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也就是扯皮,旷日持久;而且这年头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一遇到洪水地震、瘟疫、战争,一死一大片。大量魂魄们瞬间冲进来,实在超过了地府的负荷量。于是要先抓鬼、维持秩序、惩办恶鬼,途中又要征调等在这里的名家谋臣或者丁壮,一通鸡飞狗跳之后才能开始算账。
——因为没有编制,只有地府自己解决,办法也是有的:人家出工出力,在安排去处的的时候就要高一档;而且多少要给点工钱,地府也是要养家糊口的,但是没多少人会给地府衙门烧纸钱,怎么办?
——抽成!管你谁给亲人烧纸钱,地府都要抽一点,维持运转。
——反对?反对无效!
——当然烧的越多,抽的也就越多,所以当朝皇帝家地府都得供着,盼你多给儿孙托梦,多给你们烧点纸钱,这样地府才好拔毛。
更要命的是,天庭觉得人间大乱、地府大乱肯定是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人家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都要改规矩,所以地府也要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创新——重新设定标准,重新算账。
可以想见,地府里人满为患实在不足为奇。
如果一切顺利,普通人走过了黄泉路,进了鬼门关,接受了阎罗王的审判,开始全新的人生。家属或是追忆、或是遗忘,都会被时间抚平。
毕竟每年几次祭祖的那点菲仪,实在不够祖宗们分的,也只能够先人在地府等候审判期间的用度。
但这是一切顺利,凡事但总有例外。
普通人的人生太过普通,没什么波澜起伏,是非善恶黑白对错简单直接,没有多少操作的空间,审了,判了,该升仙的归位,该入轮回入轮回,该下地狱下地狱。
但是名人尤其生前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帝王将相们则不同。他们的履历太复杂、功过太难以说清楚,判决也就不那么好下,尤其一些本身功过一体、毁誉参半的更是如此。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千古帝王——没办法,谁让你杀孽重呢,给你说好话的多,说坏话的也不少。每次阎君想断案,下面就开始闹腾。
您的大秦将士?
您的大汉铁蹄?
您的玄甲军?
不好意思,都轮回往生了,如今您真是孤家寡人。
——也不全是,这不,您的后妃子女还有重臣不都在这吗?
——珍惜这点时间,他们的帐没那么难算,说不定什么时候结案了就走了。
——别激动,这是规定,这是王法,王法您懂吧?管你生前什么身份,都得依着这里的规矩!
没办法,生前的富贵权势到这里都不好使,还得老实下来。
反正功名富贵已被雨打风吹去,看惯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如今帝王们坐到一起,心态已经平和很多,关上门来也没那么多讲究。
有些谱跟儿孙臣僚要摆,但几个老哥伯仲之间,谁也不服谁,但谁也觉得也就那谁配和老子相提并论;至于别的人,少来碰瓷,不信我打你的脸!
皇帝们有事没事在家鞭打儿孙——这算保留项目,隔三差五的也出来聚聚。
茶钱当然老朱家出。太祖有点舍不得,但朱老四很热心:“要尽地主之谊,毕竟是咱们的天下。”
老朱斜睨了一眼儿子,他却跑去的和李世民说话。都是太宗皇帝,都是马上取得的天下,都有个贤惠的老婆,甚至嫡生子女的数量都相同,自然很有共同话题。唐太宗看明太宗也很顺眼,时常商业互吹,虽然并不每次都说的高兴。
比如有次老四跟二凤吐槽老大:“他都胖的走不动路了,一点都不像我。”
李二凤还安慰他:“孩子能吃是福气,大不了让他坐轿子。你家难道还能缺了他的饭吃?再说,你儿子虽然享国不久,好歹对手足都好,没那么多糟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