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永乐二十一年,天下有九百九十七万余户,五千二百七十六万余人,税粮三千二百三十七万余石;而宗室人口不过二百余人,所需俸禄不过百万石;而景泰七年,天下有九百四十万余户,五千三百七十一万余人,田地不到四百三十万顷,田赋不到二千七百万石,宗室人口接近千人,所需俸禄达四百万石。朝廷的收入每年减少,而开支逐年递增,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如果宗室每年就是四百万石,朝廷也认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用项,挤一挤,总还是有的。但是,这并不是四百万石的事情!从永乐二十一年到景泰七年,不过四十年,人口翻了几倍,用度也翻了两倍,以后这种趋势会更明显,幅度会更大,那么,朝廷去哪里筹措这么多粮饷?朝廷不可能挪用军费和河工、教育经费来养你们。国都没有了,哪还有家?可朝廷更不是变戏法的,天上不会掉银子,那种泥土变黄金的假话也只能糊弄没见识的傻子。怎么办?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也别拿永乐时候比,就说太祖年间。洪武九年,亲王年俸五万石,郡王年六千石;可是不过短短的二十年,国家财政就已经受不了,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其他的锦缎罗绮之类,全部减半。不是太祖皇帝不知道君无戏言,更不是他老人家不心疼儿孙,实在是形势比人强。就像当年建文帝削藩,太宗皇帝也削,没办法,别无选择。”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认为朝廷太过严厉。是,朝廷现在还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咬咬牙,宗室的俸禄也不是出不起,可是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少年呢?三年五年可以,十年八年有点难,再往后,还是要想办法。明的不行就来暗的,不赐名,不赐爵,不给待遇;或者仿效汉武帝酎金夺爵,不管轻罪重罪,拿着把柄就治罪;没有把柄制造把柄也治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能开始倒霉的就是远支的中尉,然后是将军,继而上升到郡王,最后波及亲王。你们希望这样吗?”
宗室们愣了一下,万没有想到汪太后如此直白。
第186章 皇帝的亲戚们(四)
汪舜华缓和了语气:“就算你们愿意,我也不希望这样。宗室说是皇帝族人,可是真的过好吗?亲王是很好,年俸万石,约等于十个一品高官,这还只是年俸,不算其他的杂项和赐田;郡王也不错,二千石,高过侯爵;镇国将军千石,和一品官持平,而后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也就是每年能拿四百石,比正三品稍低;下面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也就是最低也有二百石,高过正五品,不低。可是很多人因为没有请上名字迟迟拿不到待遇,甚至享受了待遇工资,也有差不多一半是白条,要想说真就过得好,恐怕也不全是实话。就我知道的,此前有很多远支宗室,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经常跑到布政使衙门那里聚集吵闹,可是有什么办法?宗室的俸禄是地方支给,但是这些年来天灾频繁,粮饷收不上来,布政使拿什么给?尤其边境地区,必须首先确保军饷,军队稳定,边境稳定,国家稳定,才能说其他,否则话说的再好,都是废话。”
“不是我糊弄你们。事实上,早在正统年间,尚未就藩的亲王,每年的年俸就是三千石。先帝在潜邸十四年,拿的都是这个数;只是景泰初年,考虑到几个未成年的亲王都是太上皇的儿子,所以发的是全俸,但是因为不合规矩,当时国家也确实困难,户部只能支三千石,其他的是内帑出的;直到景泰八年,才按制度执行,全由户部支给,只有三千石。不是我要为难谁,国库就是这么困难。困难到给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只能牺牲上面。”
“更何况,土木之变后,朝廷不仅缺钱,更缺人,缺能够耕织的人口、戍边的将士,灵巧的工匠,缺能臣、缺干吏、缺将帅,一句话,缺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谁都知道,但是人才从哪里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一竿子就到二十年后了,眼下燃眉之急怎么解?那没办法,所有有用的人,都要用起来。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享受百姓供奉,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理应为国家效力。”
“何况我也知道,宗室中,并不缺少有志气、有才华的人。宁献王文武双全,尤其在戏曲音律方面成就斐然,太宗皇帝和先帝都是赞赏不已;庆靖王才华横溢;蜀献王节俭守法、好学能文,以礼教治国,造福四川百姓;周定王更是情系百姓,忧国忧民,写就了《救荒本草》和《袖珍方》和《普剂方》等皇皇巨著;韩恭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智谋超群,曾经上书直陈边鄙利弊,前些时候我和安国公还有兵部的尚书侍郎讨论,都觉得写得好。这都是前人了。”
“晋王知礼好学,襄王德高望重,鲁王礼贤敬士,代王系家传学问,广灵王、潞城王、襄垣王都是博学能文,并不亚于士子,灵丘王善医,活人无数;通许王更是多年为百姓免费施药治病,救活了无数贫寒百姓。我听了,都觉得感动,觉得脸上有光彩,因为这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都是皇帝的手足。”
“有这样的才华,这样的品性,不应该被埋没,不应该就待在王府甚至郡王府、将军府、中尉府那个小院子里终此一生;我想你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等吃等喝等死,还是希望能够一展所长,报效国家,告慰祖宗。——还有那些不能及时拿到俸禄的人,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他们就该活活饿死吗?”
她叹了口气:“既然早晚要做,早晚有人要做,那就让我来做这个恶人。这样,不至于积重难返,不至于坏了你们骨肉的情谊。”
宗室们不约而同的吸了吸鼻子,不管本事怎么样,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大家还是难免抖擞精神,升腾起了建功立业的决心。
话说到了这里,汪舜华祭出了屡试不爽的杀手锏——说历史。这其实也算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毕竟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用的人多了,才有了套路。
汪舜华从太祖艰难开国开始,讲到了如今。明太祖的经历在帝王中独一份。汪舜华虽然不赞成他的很多做法,但对他除了朴素的阶级感情,只剩下仰望——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讨,最后打出一个帝国,尤其是掀翻最能打的元朝,这经历,起点小说的男主算什么?
历史永远比小说精彩。
汪舜华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要是换了自己,活不过一集,因此对朱元璋的钦佩绝不亚于他的子孙,说起历史来也就相当有感情;宗室们都有点动容——以前听多了,其实也就没当回事了,现在听她说得这么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倒都受到了点感染。
太祖开基创业当然是讲历史的重点,太宗奉天靖难同样得到了颂扬,当然同时就是声讨建文帝以庶夺嫡、阳奉阴违、逼凌叔王致死。前几年赦免建文帝后人和遗臣的时候,宣传过一次;现在拿到这里来说,大家也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汪太后削藩确实力度不小,但过程中也确实没有出现过潭王那样的极端案例;而且朝廷传下来的纪实,仿照太祖《纪非录》中记述靖江王的格式,详细记载被削的藩王处理的原因。除了因无嫡除国的,其他因犯罪削爵的,罪名分了若干大项,下列小项,名目、数量、涉案人员,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并不怀疑真实性。
既然早晚是要削藩,换谁都要削藩,用这种方式来,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被削的,都算是罪有应得。
何况去年底大家都享受到了待遇,甚至足额兑现了工资,没再打白条也没打折扣。
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什么纱罗锦绢绵紵丝冬夏布匹之类的锻匹全部免除;盐引也全部革除,由朝廷统一经营,加起来是相当大的一笔。
但不管怎么说,年俸万石都是不小的收入,能够做个富家翁。
看来汪太后确实不想为难大家,至少不是想把大家都饿死。
人在屋檐下,大家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毕竟不到万不得已,正常人都不愿和朝廷为敌,成功的概率太小,搞不好就是抄家灭族的事——宗室不能灭族,但也要全家发配凤阳。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跑去做囚犯,这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既然改变不了,那就找理由安慰自己——阿q精神还是有用的,至少不会把自己逼疯。
汪舜华不无愤慨的说:“似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即便能欺瞒一时,也瞒不过永久!如今,该是庆幸太宗皇帝靖难成功,迁都北京;否则,任由建文帝这般任用奸邪,擅杀骨肉,胡作非为,自毁长城,不用多久,蒙古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到那时候,你们能够指望李景隆去抵御蒙古,还是能指望方孝孺、黄子澄这些迂腐书生能够鼓动如簧之舌,劝说蒙古以礼来降?别做梦!估计不用等到土木堡,大明便只剩下南边的半壁江山了;至于能不能保住余下的残山剩水,还指不定呢!既然能饮马长江,为什么还要给你留一片江山,等着你积蓄力量报仇雪恨光复河山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古人明白,今人明白,便是鞑子,也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