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重点是准备藩王朝贺的事情。从去年底开始,宗人府就开始揪头发拟名字——前后五六年,小两百号的人等着呢,虽然说庶子不该由朝廷赐名,但是后来襄王上书,恳求朝廷赐名。还举了当年宋朝的例子,对于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支宗室,允许玉版留名,不再发放俸和授予官职,但允许他们参与科举考试。
  汪太后也答应了,没办法继承爵位就罢了,宗主不取名字,不能进入家谱,民间私生子的待遇,实在难听,这样一来,工作任务就更重了。
  宗室取名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分为王府代奏、宗人府审核、礼臣拟名、皇帝赐名四个步骤。因为藩禁甚严,多生子嗣便成了许多宗人发家的捷径。他们往往擅婚滥妾,甚至以私生子冒充庶子,以螟蛉义子冒充亲子,甚至直接抱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当然要完成这几个步骤,有时候也免不了塞点钱,尤其是亲王和王府的属官们,穷凶极恶来连自家人都要咬几口。因为请名的太多,每次皇帝赐名,都是大批量的。
  这个步骤,看似走过场,体现的却是皇帝作为整个皇族大宗的无上权威。


第177章 海运
  官员们都在忙了,汪舜华也很忙:眼看废除贱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没有设置时间表,但要让民间看到希望。
  遣散奴婢的政策还在研究,但这么多奴婢一旦流入社会,该怎么安置必须提前谋划。
  汪舜华选择了无中生有——由朝廷和皇室创办就业门槛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厂,大量吸附就业、改进和推广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库收入;当然,为了发展国防,钢铁厂也是要建设的,就放在唐山。那个笑话怎么说的?全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是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而第九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因为它瞒报8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
  唐山在明朝不算出名,是北直隶顺德府的辖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存在感,景泰五年,沈王的嫡八子幼墧被封为唐山王。当然现在还和他爹住在一起没有分府。
  听于谦说:“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凯旋途中曾经在大城山上屯驻,于是赐名唐山。这一带有很多太宗遗迹,历史上冶铁、铸铁、煮盐业相当发达,只是宋元以后衰落了,现在也就是个小地方。”
  汪舜华记得唐山是以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据说矿种异常丰富,尤其是煤和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
  那就是这里了。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不可能投入太多,连城市基础设施都不打算提档升级。
  修了干啥?反正也没什么用;好歹有土墙,先凑活吧。
  所谓的钢铁工厂,估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些大的作坊。
  重中之重是海运。海外暂时交给民间的冒险家们,但是“南粮北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伴随着太宗皇帝迁都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北方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朝廷每年通过漕运大量运输粮食,但是运河维护费用巨大,土堤年年堵塞,年年清淤;而且漕粮损耗极其严重。各级地方政府向中央运输粮食,但途中会有散落、霉烂和丢失,这些损失中央不愿意承担,地方政府就只有把它摊派给百姓;此外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也要由百姓负担。有说法是:从湖广运至北京的漕粮,附加税可高达粮食成本的80%。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百姓的负担无法有效减轻,北方的粮食危机也无法有效消除,边关也就无法彻底巩固。
  小冰川时期马上就要到来了,北旱南涝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运河的水位下降、通行会更加困难。
  汪舜华揉揉眉心,这年头没有蒸汽轮船、没有火车汽车,怎么办?
  明朝做出过探索——走海运,但是却最终选择了漕运,当然不全是倭寇横行的原因;而是因为——漕运要钱,海运要命。
  明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朝廷下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近一半的运粮船沉没在海中。因为海运是需要经验的,尤其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在会通河开凿后,漕运终于取代了海运陆运成为最重要的南北运输方式。
  但因为漕运的诸多弊端,还是迫使君臣想办法。
  早在建极元年汪舜华提出三民问题,群臣列举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破解之道,重兴海运就被摆上了桌面。
  汪舜华当然对此坚定支持——废话,都是走水运,海运好歹不用人工维护呢!再说,以后要想走出去进行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难不成就用内河那几只旱鸭子?肯定是要有经验的水手,越多越好!
  丘浚就认为:“海船每艘可载千石粮食,相当于三艘河船的运载量。漕运比陆运节省用度十分之三,海运可比陆运节省十分之七,即便有沉没的风险,但是可以节省牵引船夫、运河修缮和沿河各衙门的守备,利害亦相当。太后可命人寻访熟知海道的,前往勘视。”
  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包括于谦在内的很多重臣的反对,就是因为海道险远,损人费财。
  丘浚仍然坚持:“臣请太后以《元史》对质。此书记载元朝海运,从至元二十年始,至天历二年止历年所运送至的数量,也可以见其中途的损耗。臣以为如今的漕运,每年所造成的损耗远不止此数。如果能用海运取代漕运,实为利多害少;太后还可适当削减负责漕运的军卒,回营操练。如此,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服边海之夷,诚万世之利。”
  汪舜华大悦:“说得很好。元朝也定都北京,也面临南粮北运的问题,他们能解决,我不信,我们解决不了。”
  但漕运海运这样的事,绝不是在朝堂上耍两句嘴皮子就能解决的;安全问题不解决,海运就不可能取代漕运。
  人命关天。
  因此汪舜华下旨寻找最经济安全的海运航道。
  首先是摸着元朝过河。
  翰林院的读书人翻书的本事真不是盖的。倪谦第二天就回奏:“至元十九年,元朝监造海船六十艘,开辟海道运输。当年运粮四万六千石,此后逐年上升,到天历二年,增加到382万石。”
  群臣开始窃窃私语:“居然有300多万石?宣德年间,漕运最多的时候,可达200余万石;如今江南等地每年供应京城的粮食,也不过200万石。”
  倪谦不得不声明:“只是海运艰险。因为风、雾和海盗的袭扰,每年都有大量的漕丁漕夫葬身海底,运粮船只大量沉没;粮食损失,每年以十多万石计。”
  于谦的表情并没有想象的严峻:“这和漕运的损失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倪谦这才开始介绍:“元朝的海道漕运线路共变更了三次。先是朱青、赵开开辟,从南直隶苏州到河北武清东南。沿着海岸线走的,浅滩多,行船危险,不仅逆风而且逆水,因此耗时持久。”
  “后来朱青和张宣佑又找了一条,从刘家港到界河口,采用直线距离,航程短,绕过了浅滩,所以如果顺利的话,半个月就可以到。”
  “次年,海运千户殷明略又开辟了一条,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岛的三沙进入深海,北去经成山角折而西北行,经刘家岛、沙门岛过莱州湾,抵达直沽海口。如果顺风,从浙西地区到京师,不过短短几日。”
  汪舜华点头:“很好,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既然前任已经摸索了道路,总可以试试。”
  只是造船需要时间,而且当时沿海还有倭寇,人少了不行;而且各地相继上言,说海运危险,建议仍用漕运。
  汪舜华沉吟了很久,命航海伯张能前往南京负责海运之事。
  临行之前,特意吩咐他:“当年你的高祖张赫投效太祖,开辟海运航道,大力剿杀倭寇,挣下了这个爵位;你的曾祖张荣、祖父张鉴,都有功劳于朝廷;如今,你要继承祖宗遗志,光大家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去年初张能督造的船只终于下水。人也让他找到了,这些年来渔民都在近海活动,好歹还找了些老渔民,又训练几百沿海卫所军士,但仍然不够;好在这些年朝廷打击倭寇,捉拿了不少资深海盗,命他们戴罪立功。
  去年三月初七日,在朝廷上下一片火热的时候,张能一声令下,五十艘海船载着三万石粮食,从淮安出发,沿着元朝的开辟的海路,历经3300余里的海道,在五月初四日端午节前,抵达天津港。
  这次海运,标志着间断五十余年的海运得以恢复。
  汪舜华很是高兴,赐给张能玺书褒奖,下令接着试。此后几个月,张能陆续组织船只三百艘次,运输粮食12万石。
  汪舜华本来以为从此可以开启海运时代。但是年底言官们回来,弹劾张能说中间曾经沉没10船,损失米2000石,军丁溺死近20人,应该罢弃海运,仍就漕运。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