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其实这已经不是景泰时代第一起王妃殉节的事。早在景泰元年闰正月十六日,韩靖王范抑去世,他的王妃刘氏和宫人于氏双双自尽,给与谥号。
  此外,景泰二年十月,昌平侯杨洪去世后,他的妾葛氏自尽殉节,被追封淑人。
  只是当时汪舜华忙里忙外,没有顾及到这些。
  ——这是自欺欺人。
  汪舜华很清楚,没有提,是因为她害怕。
  她没有底气,也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可替代。
  她只能安慰自己,这就是祖制。
  说是祖制,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改变。
  汪舜华第一次觉得,自己有时候可能还不如太上皇。
  至少,太上皇是废除了殉葬的。
  如今,她不能不去想,距离夺门之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当然历史可能已经拐了个弯,但是她实在没有必要把人都当贼防。一来景帝需要人望,二来他也需要儿子,再说她的地位已经很稳固了,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杜绝情敌。
  八月初三是景帝二十六周岁寿诞。汪舜华就和景帝商量,希望废除嫔妃殉葬制度;景帝显然没有想到她会提这件事,当时皱了皱眉头。
  汪舜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只是开国以来,历代先帝一直奉行,所以不敢妄陈,只是人皆有恻隐之心。前些时候听到一首宫词: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荀子说: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人命关天,杀人害命,实干造化之和。若迷信幽明,惨忍伤生,实非明君所为。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更何况如今朝廷元气大伤、百废待兴,更要广施仁政,繁衍人口,才能早日恢复。
  景帝把她搂进怀里,家有贤妻,胜过国有良相。这件事,我来日就和群臣商量。
  次日,景帝果然和众臣商量,群臣显然没有想到他会提出这件事,一听是汪皇后的提议,都忍不住赞叹,纷纷赞成,李贤等甚至忍不住痛哭流涕,称颂皇帝圣明、皇后贤德。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万寿圣节当天,景帝遣官祭祖先,又亲到奉先殿焚香祝祷,然后晋谒两宫太后,随即到奉天殿接受朝贺,宣读废除嫔妃殉葬的诏书,自今日起,帝王宗室,严禁以生人殉葬,违者以杀人论处。
  群臣三呼万岁。
  坐在一边的太上皇也难得舒展,称赞皇帝贤明。
  景帝旋即宣布赐宴。
  后宫则一片哭声,不是悲泣,而是喜极而泣,包括杭贵妃、孙充妃等高级嫔妃,都到坤宁宫谢恩。
  没过两天,云南总兵官送思机发等至京师,盛大的献俘仪式后,将思机发斩首示众。
  这回北京城是真的欢声雷动:为了这父子,打了多少年仗,死了多少人!现在总算砍头示众,以后就有太平日子可以过了。
  景帝的声望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皇后汪舜华自然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很多人甚至拿她比作长孙皇后、马皇后。
  这回景帝很是兴致勃勃的和汪舜华谈起这事,汪舜华挤出一个苦涩的笑,她知道,她的心结,她的不自信,其实不比景帝少。
  好在,他们如今都站稳了脚跟。
  但是未来,还会有无数的风雨。


第84章 景泰蓝
  现在钞法不行,景帝令北京、南京市肆园场税悉纳钞,户部按月征收,商民以为不便,有人闭户不去市场交易,拔去园中蔬菜,伐果树以避税。
  给事中陈嘉献言:两京为国朝根本重地,不宜当岁歉之时,兴扰民之政。纵使钞法通行,而百姓已经民不聊生矣。
  于是景帝下诏令蔬果等暂免纳钞。
  今年灾害特别严重,朝廷的事情自然也就特别多。赈济完南畿水灾,复命天下巡抚官赴京师议事;又宣布免苏、松、常、扬、杭、嘉、湖漕粮二百余万石。
  光是减免赋税还不行,还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前几年大兴土木,财政还没缓过来,南京朝阳等十七门城垣楼铺暂时没钱修,但是水闸、水坝之类的不能拖延。
  当然,这一系列赈济下去,就意味着朝廷的钱袋子吃紧。
  汪舜华看着景帝愁眉不展的样子,实在心疼,她的目光落在了屋里的摆设上。开放海禁等关乎国家战略的问题她不敢提,但有些事情就很简单了。
  皇后宫里摆放的自然都是顶尖的器物,景德镇的瓷器,前朝的宣德炉,还有刚呈上来的铜胎掐丝珐琅——这东西在后代有个极为响亮的名字:景泰蓝,当然这最早是出自清朝清宫造办处档案。
  汪舜华的审美其实不怎么样,仕女画看不出好,宣德炉也不如汉朝的博山炉,景泰蓝的风格其实也不是她的菜,但这东西能够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淘洗还能妇孺皆知,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景泰蓝造型典雅雄浑、纹样繁富绮丽、色彩清丽庄重,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感受,自然拥有它的粉丝;何况这是皇家御用的东西,肯定有不少富商巨贾、文人墨客感兴趣。
  于是汪舜华就跟景帝说了。景帝一听成立专门工厂制作掐丝珐琅,向民间贩卖,当即拒绝——这东西是皇家专用的,怎么能够流入民间呢?
  他的语气很是急切,你以为这东西只是小物件吗?这是朕和工匠们反复研究烧造,这才创制出来的。
  汪舜华当然知道,宣胖子不仅是蟋蟀天子,在艺术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喜欢玩赏香炉,于是下旨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他要求,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典籍及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吕震奏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需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
  宣宗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经过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宗见这批香炉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大为惊喜。将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也有一小部分赏赐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香火旺盛的庙宇。
  宣德炉是工艺品中的珍品。它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自然仿冒的也就不少。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权威专家也无法辨别。
  因为从小养在宫外,景帝能见到父亲的机会很少,孺慕之情更盛。对于有关父亲的一切,都很想一探究竟;尤其父亲去世,他独自住到王府,除了读书练字,莳花弄草,其他的能做的也不多,于是悉心研究金属铸炼。当然那时候他只是喜好,没有实力来做这些。等他做了皇帝,北京保卫战结束,国家暂时恢复安定,终于有心力来做这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他认为父亲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于是召集工匠研制,经过前后几年的探索,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汪舜华按住想要暴走的景帝:从前多少皇家御用之物,一旦改朝换代,还不是流入民间,甚至到了不识货的人眼里,黄金还不如铜——国子监那十面石鼓,乃石刻之祖,是当之无愧的镇国之宝。可是它们的命运如何?先是被弃之荒野,甚至被屠夫削去一半,作为磨刀石;后来靖康之变被金人所得,但他们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赶上国破家亡,有多少稀世珍宝命运又和石鼓一样命运跌宕起伏,甚至还不如石鼓——那石头禁得住火烧,禁得住砸损,禁得住风吹日晒。
  那一刻,她真的想到了明末清初的浩劫,想到了圆明园,想到了卢沟桥,想到了国宝南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太平盛世,皇家的东西,即便是黄铜,胜过黄金;而赶上了乱世,即便是黄金,恐怕还不如铜。既然如此,圣上何必介意许多?
  景帝坐在案前,想了很久,才说,此事容朕和众卿商议后再定。
  次日,景帝果然召集重臣商量这件事。群臣讨论了半天,觉得似乎不大好——就算抛开皇家御用之物拿出来卖,丢了天家的颜面这种说法;这东西制作相当复杂,造价成本也很高,确实容易滋长攀比享乐的风气。
  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