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之前,岳少安问道:“是因为我,才让你们做的这个决定吗?其实如果京城更好的话,你们也不必考虑的我的话。”
许军医摇头笑道:“不是,相比较而言,确实是杨河村更适合养身体。只是,我心里总还有点奢望,想着我女儿的身体能够被治好,能够痊愈。其实我知道,应当是痊愈不了的。我还要谢谢你呢。”
边关的将士们对许军医都挺敬重的。
在许军医来这儿之前,这里的军医们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他来了之后,不但救回了好多人,还将自己在治疗外伤这方面的医术传了下来,又留下了几个止血、解毒的方子,他们得到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如今许军医要走,有很多人都舍不得,却也没有人出口要将人留下来。
因为他们都知道,离开这里对于许军医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大靖朝出了一个神物,那是一种铺在屋子里就能够做到冬暖夏凉的砖头,大靖朝的皇帝陛下认为此物珍贵堪比金砖,于是赐名为津砖。
消息传播的很快,没有多长时间,周边小国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们闻歌而知雅意,立刻知道这是大靖的皇帝宣扬国威来了,顺便用这个东西证明一下,自己就是真龙天子,他们得配合。
于是认大靖为宗主国的周边小国都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派遣使者前来道贺,想要求一些津砖回国,也写了歌颂的文章,还递上了国书。有些国家,甚至连公主都送来了。
总之这个十月,过的十分热闹。
这种万国来朝的盛典,又被人大写特写,百姓们也不懂听不懂那些之乎者也,反正就是很厉害的样子。周围的小国都来这里了,他们内心觉得十分自豪。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生出对这个国家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但这绝对是最外露的一次。
谢辞渊也没有想到,皇上会有这么大的手笔。
在他看来,津砖的作用对于这个王朝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并且提高农民们抵抗天灾风险的能力。而津砖,其实是个奢侈的享受物品。
谢辞渊看到它,想到的就是银子。
但皇上不愧是皇上,竟然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
对此,谢辞渊也是万分佩服的。
庄子里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想法就格外的单纯。他们自豪,骄傲,每每听到有人说这个盛事的时候,他们就骄傲的告诉别人,这是他们庄子产出来的。
也因为这事儿,庄子上的学徒们干劲儿十足。
就连妙缘大师和青桑道长也都在心里琢磨着,还要干点啥出来。毕竟,这种感觉实在是太上头了。
修道和修佛的,都说要淡然不为外物所动,可他们哪里感受过这样的成就感呢?
完全停不下来。
青桑道长如今手里的银子,足够她建十个八个从前那个小破道观了,但她的理想已经变了……
第067章 三年一晃
大靖朝的这一盛事渐渐淡去, 人们茶余饭后也有了新的谈资。
进入深秋,天气转凉,人们也开始穿上厚衣服了。只是, 在这个没有棉花的年代, 其他的填充物终究都不太够保暖。
这是谢辞渊来到杨河村的第三年,即将进入第四年了。
山头里面郁郁葱葱, 外头的乔木已经秃了,谢辞渊坐在庄子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 望着周围的一切景致, 回想起自己刚来的时候, 变化还真挺大的。
刚来的时候, 杨河村确实跟别的村子不同,他们脸上挂着骄傲的神色,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看着别的村子的人的眼神,跟天鹿书院的学生看着村学学生的眼神, 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如今,杨河村上上下下的人, 已然有了很多的转变。
他们笑的自信又从容, 平日里聊天的内容也从家长里短, 过度到了谢府、庄子还有孩子的学业。从前他们将孩子送去村学念书, 那完全是因为村学不需要他们出太多的束脩, 更像是身为杨河村村民的一项福利, 别人去了, 他们也不想落下。
而如今,他们则是真正关心起了自家儿孙的学业。
他们有了暖炕,有了红薯, 有了玉米,纵然稻子的收成不好,他们心里也有底了,不用担心这一年要挨饿了。
这些变化,纵然不是他一个人带来的,但也跟他脱不开干系。谢辞渊从前就是在基层干的,如今这也算是重新在基层干,而且干出了成果。
纵然有外挂支撑,但这样的变化也确实叫人喜悦。
转眼又三年过去,二十七岁的谢辞渊,变得更加坚毅成熟,如今正是春日宴宴,谢辞渊着一身白衣,公子无双。
岁月磨砺了他的性格,让他变得更加坚定,却不曾在他的脸上留下过多的印记。
三年的时间,大靖朝拥有了棉花,有了水泥,水泥一出来,工部的人先马不停蹄的去各大水坝大堤处加固,十分忙碌。之后再铺设官道,在官道处也增设了军队。
这个决定刚出来,就得到了几个大商家的拥护。
商人所行之事,无非就是将此地的东西运送到别处贩卖,赚取差价。而在运送货物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有很多。山匪这些就先不说了,有些地方陆路不通得走水路,货物就得小心翼翼的保护,避免受潮,不染损失惨重。有些物品,就是抢个时间,就得缩短路程。
而官道一修,至少陆路是好走多了。且还有将士守着,路上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于是朝廷一说要修路,京城的几个嗅觉灵敏的皇商就立刻站了出来,表示修路的银子他们出了。这毕竟是造福天下百姓的事情!他们商人,取利于民,到了这种时候,也该想着回报一二。
当然,他们这么慷慨的原因还在于想要紧跟朝廷的步伐。毕竟,这几年里,朝廷出来的好东西可太多了。像是津砖、玻璃、榨油机记忆水泥等等,一些没跟上步伐的商家,渐渐的没落下去。还有一些人则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朝廷的代理商,赚的盆满钵满。
甚至有那胆子大的,将生意做到了北翟,换来了大量的牛羊。
听说,青山县那个名叫华夏大学的地方,还有专门收羊毛的呢,商人将羊毛卖给华夏大学,华夏大学将之变成羊毛毯子、羊绒布,又被那个商人收购回去,再高价卖出去。这一来一回的,赚的可真多。
短短几年的时间,大靖朝的百姓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当然,这种变化都是朝着好的方向走的。
华夏大学,也成了很多人都想去的地方。
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想要去学习更多的手艺,还有立足这个世界的本事。
也有些人只听说过这个地方,在他们的心里,那里就像是神仙待的地方一样,什么神奇的东西,都能够在那个地方出现。而大靖朝所有的改变,仿佛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他们觉得,这是天佑大靖,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个地方。
谢辞渊如今的爵位又升了两级,成了辅国将军。爵位并不高,但他的成就已经不容人忽视了。如今,是个人都能够看的出来,谢辞渊这个人潜力有多大。
他本身就是科举出身,还是状元,所以在读书人当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后来,他又将华夏大学的藏书馆开放,不少读书人都去那边看过书,也算是受过谢辞渊的恩惠。
在百姓当中,他的名声更盛。
别说皇上信任谢辞渊,就算有一日皇上忌惮他了,想要动手,都得好好谋划,还得想好后果。据说华夏大学的某个地方,隔一段时间就要炸一次,外面的人都在传,那里面藏着烦人不能触碰的秘密武器,若谢辞渊有个万一,那武器就会出世。
对于名声如此之盛的谢辞渊,皇上心里确实也是忌惮的。
但民间对他的吹捧声更响亮,这盛世实在难得,在此之前他都无法想象,自己的王朝还能兴盛成这样。偶尔做梦,他连自己死后的事情都梦到过,他被后人封为大帝,死后成为天君。
而华夏大学如今的管理,也确实如他之前所设想的那样,并不是谢辞渊一个人说了算的。大学里面有校长、副校长、院长、主任等等,还有个党组织,任何大的决议,得党组成员开会通过。
只是,谢辞渊的名声太大了,他说什么,几乎就没有反对的。
谢辞渊对于如今的发展也十分满意,妙缘大师和青桑大师已经成为了庄子的元老级人物,他们当初带的学徒如今也出了几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还有三年前来到庄子的许军医和许悠云许大夫,她医术很高明,更是个有想法的人。
平常她跟许军医两个人会教一些想学医的人医术,没事儿就研究外伤药。也就是谢辞渊拿出来的青霉素提炼技术,许悠云一开始都不知道青霉素是个什么东西,但谢辞渊说的话她是听明白了。
谢辞渊的意思说是,外界有许多微小的咱们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病邪,入侵我们的机体,导致我们生病。包括外伤化脓,都是因为那些看不见的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