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自然是达延汗要是真的油尽灯枯,他的后辈可没有什么厉害人物。想想看当年汉朝时匈奴统一强盛,单于厉害的时候,就算是高祖刘邦也被冒顿困在了白登山。而当匈奴软弱的时候,便是成帝那样的中平之军也能得到呼韩邪单于的求和。虽然说昭君出塞又和亲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也不得不说,接下来二三十年的和平除了昭君的奉献与功绩外,也的的确确是有匈奴衰弱的原因在里面的。
从长远计,要是达延汗死了,达延汗的后代挑不起大梁。到了那时,草原诸部一定会有异心,想要争夺大汗之位。草原诸部之间互相争斗厮杀,不但会缓解大明的边防压力,也会内部损耗鞑靼的实力。这对大明绝对是好事一桩。
而且就算不从长远去看,只看眼前的话。达延汗要是身体真的不好到遥遥欲坠的程度的话也会让北疆现如今的危局直接解开。因为达延汗不放心自己死在这里,一定会想要赶紧回草原。一是为了安排自己的后事,免得自己的儿孙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二则是为了此时玉门关之内的鞑靼大军。
要是达延汗死在了玉门关之内,鞑靼大军一定会大乱。要是那样的话,明军击溃没有头狼的草原狼群,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忧则是达延汗要是真的油尽灯枯了的话,他还逼迫地太紧。达延汗他会不会真的一了百了,任由洪水滔天。真的像是他说的那样,直接屠城来威胁他打开玉门关?
到了那时,达延汗拉着众人陪葬黄泉路上走一遭。但是死的却是大明的子民。
他不想看到那样血流成河的场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每个士兵参与到战争中,穿上这身军装的时候就已经心知肚明自己可能会有牺牲的那一天。军队保护的背后的百姓,他谢伯安着实不想踩着百姓的血液和白骨守住城池、歼灭敌军,从而来成就自己的威名。
那名声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层薄沙,轻轻一吹就四散。而那鲜红的血液,却会成为余生的梦魇。
自从那日平允安和杨一清两位巨头出来为任芳站台之后。京中的各股势力终于不像之前一样,只是零散的结合,打头阵的还是杨廷和的门人了。现在朝中的局势是支持任芳的占了大半,武勋基本上不说话。而那些以沈玉为首反对任芳的人的势力也在增长,只不过增长的势头并不猛烈。但是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他们没有关于首辅的人选推荐。
他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本来就是他们自己没根没底、没有靠山。因此想通过媚上来获取政治资源。
而且他们本来就心思各异。根本不可能万众一心地去推举一个人。就算真的联合起来了,他们又能推举谁呢?
是推举谢棠、梁储,还是杨一清、楚恩波?
那怎么可能?!他们平白无故地怎么可能去为他人做嫁衣?
沈玉也不是没想过让他们推举自己,有这些人推举自己,再加上皇帝的支持,那么他也不是没有上位的可能。
但是答应他的人并不多。都是反对任芳的人,高位的都想做第二个沈玉,要不然谁来蹚这趟浑水?而那些低位的官员也是意见各有不同。因此此时他们这一帮人以沈玉为首,但是真正是沈玉铁杆的官员并不是那么多。
沈玉无数次地捏紧了自己的拳头,待到来日自己登上高位的时候,一定要这些狗眼看人低的人好看!
第196章
沈玉看着心里呕得要命, 但任芳却很高兴。如今几乎是大半个朝廷都在为他站台,皇帝再怎么任意妄为也要考虑一下大臣们的想法。
谢迪在这几次平允安的动作中看出了平允安的所做所为后面必有因由。联系每次平允安的动作都在谢涟去平府拜访之后,他就猜到了大抵是棠儿去西北之前把宫中的暗线交到了平哥儿手里。
他很好奇平允安为什么突然间站出来, 于是他就直接去问了从国子监休沐回家的谢涟。
“三太叔祖。”谢涟笑眯眯地捧着谢迪这边儿的小厨房里做的温热甜汤,张口道:“平叔怎么可能去做亏本儿生意?父亲不久前来的信里面说了让平叔便宜行事, 找到合适的时机就站出来。一来我们想让任芳推举父亲做次辅,出的力自然就要多些。二来就是迟则生变, 不早点定下任芳恐怕会生出变数出来。”
“而且宫里边儿有消息传出来。”谢涟压低声音, 语气淡淡的, 但是却有几分讥诮。“咱们这位陛下还指望着靠首辅一事把国事给压下去呢, 实则陛下他也没怎么看重沈玉。”
谢迪惊讶道:“首辅乃国之重器, 如今内忧外患, 不早点定下来岂不是耽误朝政。”
谢涟嗤笑了一声:“陛下连军需的折子都能压, 这点事儿对他来说算什么?”谢涟脸上的冷意沉沉, 和他平素的那副见人便带三分笑的如沐春风的样子截然不同。
那可是他父亲要用的军需。父亲在前线为了天下打仗,时时刻刻有流血死亡的风险。而被守在后面的皇帝,日日听着后.庭花,还有脸去压着他父亲的军需不批?
这是什么道理?
虽然说后来这军需也批了下来吧,但是他的心中就是不满、愤懑, 充斥着暴怒的情绪, 恨不得想要杀人来缓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在满朝文臣的上书之中,皇帝终于有了松口让任芳做到首辅的位置上的意思。还没等这些大臣们弹冠相庆,就得到了一个让他们根本笑不出来的消息。
任芳是可以做首辅,但是作为给皇帝的“回报”。这些大臣们在和沈玉一起媚上的那些人推举沈玉入阁时,不能够提出反对意见。
平允安和谢迪等人对这件事保持沉默。杨一清一直看沈玉这个佞幸不顺眼,对此十分反对。而任芳却是有所意动。
不得不说,谢棠担心迟则生变。那么任芳作为首辅一事的主人公与最大得利者, 又怎么能够不担心忧虑?
而现在这种局势正是皇帝想要见到的,在杜锦城的话之后,皇帝就息了让沈玉做首辅的想法。后来仔细想想,让任芳做首辅也好。老师对自己忠心耿耿,自己也最信任老师。想来任芳作为老师的学生,应该也会遵守老师的施政纲领吧。
要是这样的话,对自己来说的确轻松很多。而且他对老师的学生的确是有一丝香火情在。
但是谢棠和杨一清这些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施政理念,还有自己的一大帮党羽门生。若是他们坐上首辅的位置,岂不是会天天对自己管东管西?
而把沈玉推进内阁,也是他的想法。沈玉现在只能靠着他这个皇帝了,失去了他这个皇帝的支持,其他的内阁阁臣会立刻收拾他。沈玉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会知道谁才是他真正的主子。
杜锦城那天的话,皇帝是入了心的。那些日子天天带着沈玉可不是单纯地带着新任宠臣出去玩,而是告诉这个人,钱宁也不过是天子的臣子。
沈玉其实也没有对钱宁多忠诚,钱宁实际上也不过是沈玉为了向上爬而找的一条通天梯。
朱厚照对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
所以他才会有推举沈玉入阁的打算。他只会去用听话的刀。
西北,青城县
褐衣铁甲的洪流攻打下了这座城池,这是这两个月以来,唐王残部唯一的胜利。
当初唐王的封地上面有盐池,唐王又最会盘剥克扣,因此他富得流油。要不然他也扯不起反旗,发不下来军饷也买不起军备。
因此沈王对唐王的遗孀和儿子那么热情,也和唐王那藏起来的宝藏不无关系。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唐王的宝藏一定就在他最宠爱的女人和最疼爱的儿子手里,但是没人知道,唐王三子根本对这宝藏的去处一无所知。
他也不敢让人知道,这份宝藏就是唐王军最后的保障和底气。若是宝藏根本就不知在何方的消息传了出去,唐王残部的军心肯定会大败。
这些日子唐王三子又征了不少的兵,出去和明军打仗意图收复自己的失地,却损失惨重。胜少败多已是常态,今日攻打下来青城县城,已经是少有的胜利。
这些士兵是新招来的兵,唐王三子也是没治过军的毛头小子。此时整支军队军纪松弛散漫,治军不严。到了青城县城之内,就如同蝗虫过境般。青城县的百姓们不敢反抗这些如同流匪一般的反军,只能在心头默念着大明的官府军队快点派人来平复叛乱,还他们一个清明。
到了青城县,这些反军在搜刮完了之后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说是要找唐王府里走失的两个下人。这理由谁人都不信的,但也没人敢问,只得默默地忍受。
唐王三子找的自然是那私下里被他骂做老不死的的唐王妃和他讨厌的那个世子大哥。唐王死后,他本来是要把这两人杀了斩草除根,却根本没见到人,让他们跑了。后来找不到他们,唐王三子也就撂开手不管了。
但是现在唐王三子急着要找宝藏,他和他娘不知道在哪里。他自然是把怀疑的视线落到了他厌恶的那对母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