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事都得有个量,要知道肚子里面的娃娃才多脆弱啊,你们这些当娘的干活,他们也跟着受累,弱一点的,可不就直接掉了么,能顺利生下来的那都算孩子命大。”
“是啊,我们自己能行,可是却忘了孩子是不是能受得了累。”这个问题以前她们都没有想过,孩子掉了,伤心几天就又去干活了,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掉。
现在想来,原来那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你们现在知道也不晚,以后怀了孩子都注意点,那些小媳妇们不知道,你们这些老一辈的都提醒一点。”
“陛下不是说了么,生了孩子的妇人们需要卧床静养一个月,只有把身体给养好,之后才能更好的生下一个孩子。”稳婆道。
“这是不是就是陛下所说的“月子”?没想到“月子”居然需要一个月那么久。”众人惊讶道,尤其是民间的妇人们,她们生孩子不费力,基本都没怎么休息过。
反倒是那些贵族的妇人们,会进行产后修养。
“不过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孩子,这个“月子”得坐。”妇人们道。
把从府衙培训到的东西说给妇人们听以后,稳婆就开始讲解起了如何摸妇人的胎动。
如何隔着一层肚皮来为孩子们做各种检查,听的妇人们只觉的大开眼界。
对于孕妇“坐月子”还有剖腹产等各种生产知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民报上面,让看到的男人们面红耳赤的同时,却也对妇人们的生产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肚子里面的孩子几个月大就可以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就已经能跟孩子讲话,让知道的百姓们感到非常的稀奇。
民报的出现让之前只是零散产后修养的“坐月子”一下扩大了规模,并且在这之后,大秦渐渐形成了“坐月子”的惯例。
向当地的妇人们传授完自己的毕生经验以后,全国各地的稳婆们分批前往咸阳城进修。
平坦开阔的大马路上,行驶着一辆慢悠悠的驴车,几位衣着朴素,打扮干净利索的老太太撩开车帘,看着路两边的风景,唏嘘感慨道,“没有想到干咱们这一行的也有去咸阳长见识的一天。”
“可不是,要不是咱们陛下不避讳妇人生产一事,我们哪能得到这机会啊。”
她们是谁?“三姑六婆”。
地位和之前的“九流”相当,是社会的最底层。
却不想时来运转,她们居然也能从偏远地方走出来,去见识咸阳城的繁华。
就在稳婆们向天下妇人们传授接生经验时,咸阳城外一块广袤的土地正在被开垦出来。
这是赵燕歌给医家人种植药材的地方,占地面积宽广,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边际。
能支撑一个帝国的药园自然不能小了,咸阳城这里只是其中一块药田。
药材对水土有要求,这些都需要医家人去亲自查看并侍弄,毕竟一般人根本就不懂得药材怎么种植。
“陛下,您要的水车已经做好了。”墨家和公输家的人过来道。
水车是用来给田地灌溉的,尤其适合多水的南方,当然,北方有水的地方也适用。
第118章
南方多水,水车正好适用。
九米多高的巨大水车伫立在渭水河道,已经开始“哗啦啦”的运转着。
大型机器带动的水流量非常惊人,不过一会的功夫就有河水顺着管子流到了需要灌溉的农田中。
这个效率比人们打井汲水快的多,看的岸边的百姓们欢呼不已。
当然,水车水车,自然得在有水的地方才能起到作用,从这点看,南方水车的使用率要比北方高。
水车的规模可以根据河流的大小进行调试,成品出来以后,有关于水车的精细图纸已经送到了南方,让正在挖渠给南方容易发生洪涝的大河分流的工人们身上为之一松。
大热天的,正在挖河的工人们聚集在河道里面,就像是一群黑黝黝的蚂蚁一般,热火朝天工作着。
偶尔有过来贩卖冰棒的商贩过来,没一会就被抢购一空。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的河道已经挖的差不多,现在只剩下和大河连接处的泥土没被挖开。
他们现在正在挖掘的正是淮水靠近南侧的一方,马上就要完工。
有经验的领队们抬头看了一下天气,又来到河边测了测水位,眉头不由皱起。
“这马上就到汛期了,希望不要出大事才好啊。”
汛期是河流水势最盛的阶段,并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发生在汛期。
而南方是出了名的多湖泊河流,再加上每年的降雨量多,出现在南方最多的就是洪涝灾害。
至于干旱,有史以来少的可怜。
天上“轰隆——”一声,刚刚还是艳阳天,转眼之间就迎来了暴雨,把正在干活的众人们给淋了个落汤鸡。
怕发生意外,领队们连忙让河道里面的工人们快点上来。
早就十分熟练的工人们顶着大雨开始往岸上跑去,雨水混合着杂乱的脚步,众人脚下的泥土很快就变得泥泞一片,距离远一些的鞋子已经陷到了泥泞里,速度一下慢了下来。
突然,正在往岸上奔跑的工人们感应到沉闷的一声,回头一望,就看见远方有水势升高,有大水自淮水河的上游快速本来。
“快,发大水了,都赶紧上来。”岸上,领队们扯着嗓子大声嘶吼道,声音隔着瀑布似的雨帘,传到工人们的耳边已经变得很小,却也让工人们猛的一个激灵,从怔愣中回过神来。
好在他们的河道还没有和旁边的淮水连通,水流就算涌过来暂时也淹没不了他们,趁着这个功夫,工人们纷纷跑上岸。
“轰——”上游水势巨大,直接蔓延上了两岸,并且去势不停的涌起更高的水花朝着远方奔去。
众人的所在地只是它的一处过路口,连歇脚的功夫都算不上。
大雨混合着洪水,落入众人眼中,瞬间满目刺疼,大水面前,岸边可不安全,刚刚跑上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工人们立刻往地势高的地方跑去。
“稻田。”来到高坡上,保证了基本安全的工人们下意识的关心起了自家的地来。
“靠近河岸边的田是保不住了。”领队们沉声道,和工人们同样满目悲痛。
“你们快看,河道被冲开了。”有工人看到下方的形势不由惊呼道。
淮水一侧,本就松动的土壤开始在洪水的冲击下一点点的薄弱起来,泥土被水打湿卷入洪水之中,很快的,在众人的注视下,他们施工队最后的一点工程被洪水帮忙打通。
他们挖掘的河道深而宽广,河道走势蜿蜒起伏,这样可以有效的减缓洪水冲击。
只可惜,面对这滔天洪水,一两条的河道分流根本不起作用,它该肆虐还肆虐,分流的河流就像是一根手指似得,根本撼不动洪水这根粗大腿。
好在汛期即将来临,官府已经提前通知百姓们去水少的地方进行躲避,可惜房子百姓们带不走,只能随身带上值钱的东西躲避。
大多数百姓们的房子可用不上砖瓦,除了房子需要房梁固定以外,墙壁什么的,基本都是泥巴混合着干草和成糊起来的。
洪水一来,稻田被淹没,房屋也被洪水浸泡坍塌。
南方洪涝起来可不是一两处,而是靠近河流的地方都有可能,如今又有天上的雨水助势,让水灾的架势看上去更大。
不少去查看洪水情况的人回来汇报,每次都让南方的地方官员心中一沉。
也就只有一个装好地下排水管道的郡县只是地面湿润,雨水都顺着排水管道去了别的地方,其余没有安装地下排水管道的郡县河水混合着雨水,已经来到了街道和百姓们的家中,开始往人的小腿肚淹没。
至于村子,水位线已经过了人的腰身。
“快,打开粮仓搬运里面的粮食。”眼看着大水已经蔓延上来地势偏高的粮仓,郡县的官员连忙让人去抢救能活人命的粮食。
万幸,随着玻璃在民间的普及,郡县粮仓内的粮食已经用玻璃存储了起来,哪怕被水打湿玻璃,里面的粮食依旧干燥。
安排人去聚集百姓,南方地方的官员们快速向咸阳城发送急报。
两天以后,咸阳城收到南方洪涝水灾的信息,整个朝堂顿时嚷乱成一团,纷纷提出各种救灾办法。
房屋和良田是抢救不过来了,那就争取救更多的百姓出来。
“陛下,臣记得您曾把“开仓放粮”的权限给地方官员,有了粮食,百姓们应该能支撑一段时间。”右相道。
朝堂声音渐息,气氛顿时比刚才宽松了一些。
“尽管已经采取措施,肯定也有百姓被卷入洪水中,南方正下着大雨,让他们去洪水里捞人显然不行。”
有官员提出了独木舟,船等。
“独木舟什么的太小,从北方派大船沿泾渭河快速赶往南方……”赵燕歌道。
大秦的大船是用来航行海洋的,可以抗的住海中的风浪,如今派去南方救人显然更加稳妥。
很快,北方的大船就前往了南方洪涝严重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