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不逗你了。”
“孩子这事不用急,他们能关心这件事,想必还是太闲了,我去看看能给他们找什么事做。”赵燕歌道,摸摸公孙起的头发就回去前面。
公孙起刚要下定决心,就看到另一当事人溜之大吉,不由把床上的枕头狠狠的一摔,而后当做赵燕歌本人来捶打。
赵燕歌行走在复道上,微风拂面,心中想着事情,而后来到了龙卫医家的所在地。
还没靠近,就闻到了一股清淡而又沁人心脾的药香弥漫在空气中。
里面的医家人正在忙碌着,见到赵燕歌过来,搁置下手头上的东西来行礼,“陛下。”
“我过来看看,让医家人们都过来,我们这次来探讨一下《如何避免新生儿的早夭》这个问题。”
一听这话,大量的医家人停下手头上的工作,开始翻阅资料过来赵燕歌的身边。
“陛下,新生儿早夭,第一难关就是妇人的难产,如今已经有医家的外科可以解决。只是擅长外科的基本都是男医者,很难进入到后宅给那些难产的女眷们进行剖腹产。这点我们医家正在大量培养擅长外科,不,妇科的女医们,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医家的人道。
只可惜,医家的女医数量相比起庞大的难产妇人来依旧杯水车薪,更多的情况是那些家中生产的人家没有请女医这个概念。
古代治疗水平低下,百姓们吃药也贵,是以,百姓们要是能自己扛过去,就绝对不找医馆。
尽管悬壶济世,可也不代表那些医者要为了自己的“仁心”去喝西北风,更别说药材珍贵,哪个大夫都免费不起。
“我们的药材还是太少了,看样子是时候开始大批量的药材种植了。”
三成,这是大秦每年妇人难产的数量,这个数字让人看了感到触目惊心。
而所谓的难产,这还只是妇人和幼儿的第一大难关,其余的还有男人,老人等。
每年死在病痛折磨下的大秦百姓可不少。
“种植药材?”医家人听了不由一愣。
药材也能像粮食一样进行种植么?
别说现在大秦的药材,就是再往后推上几百年,药材的储备量依旧靠着认识药材的医者们进山采摘。
“对,你们把常用到的药材都写出来,朝廷专门给你们开辟出一块田地种植药材。”赵燕歌道。
医者们眼睛不由一亮,道,“这样一来,那些普遍病痛的药费就能降下来了。”
“能不能制作出一种特效药,能够应对大秦百姓们的大部分反应?”赵燕歌想到了后世的家中常备药。
“这,陛下,挺难的,要知道每个人的病痛症状都是不同的,就像发烧,有的人是低烧,有的是高烧,不同的病痛有着不同的配方,其中剂量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有所删减。”医家人不由为难道。
“说的也是。”
“至于那些难产妇人那里,让你们医家的女医联系那些民间的稳婆们,向她们传授接生的医者知识,这事我会让民报配合你们医家行动。”赵燕歌道。
如今民间的稳婆都是怎么给人接生的?那都是靠着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基本根本不成系统。
当然也有以接生为职业的稳婆,只是那样的人数太少,少到面对那些难产妇人们,她们连朵水花都溅不出。
“喏,陛下。”医家人领命道,连忙去通知医家的女医们。
没过多久,大秦全国各地的民报就报道起了这件事。
第117章
附近有女医的,就让女医们去教导,而没有女医的,就请那些附近专业的稳婆们。
一个好的稳婆可以做到把难产的妇人转危为安,这就涉及到接生的专业领域了。
民报面向百姓们,却也同属于大秦官方的一员。
平时它没事和百姓们侃侃八卦,话话家常,有事时却能当做大秦的官方渠道来用。
减少大秦妇人难产这一问题,不仅民报宣扬,官报上也让地方官员们注意,更是张贴了官榜,多渠道的宣扬这件事情,让大秦的百姓们以最快的途径收到这个消息。
不同于官方正经语言的官榜,民报上面的消息经过家们润色,说皇后娘娘年纪也快到了要孩子的年纪,这不陛下就关心起了妇人的安危问题,可是谁承想,一经探查,
得知大秦每年就有三成的妇人倒在生产的难关上。
“妇人,有哺育后代之职,是有功大秦者,不该承受那么多难产之痛,故让女医和天下稳婆教导妇人们生产一事。”
帝王家里面的八卦引申出了天下妇人难产这个问题,让百姓们受到吸引的同时也深感共鸣。
“听说咱们皇后娘娘比咱们陛下小上两岁,也快到了要孩子的时候了。”
“哎呦,要不怎么说是陛下呢,你看那些普通男人,自己媳妇有身子了,能像陛下想的那样深远么。”
“三成,这岂不是说十个孕妇,就有三个有可能遇到难产?”这个难产的比例真真吓人,起码吓到了百姓们。
这种和她们身边和家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一听到朝廷让女医和专业的稳婆们教导,各地的女子们纷纷打听在哪里接受教导。
至于未婚女子该有的羞涩,在生死面前完全忽略不计。
朝廷也鼓励天下女子都来听女医们的妇科讲座。
府衙内,专业的稳婆们齐聚,来领府衙给发的工资,“辛苦几位多跑一些地方了。”
民间专业稳婆的数量不多,自然得辗转多个地方。
“不辛苦,不辛苦。”稳婆们连忙道,“同为天下女子,我们自然也是想要那些妇人们平安顺产的,只是接生靠的是手感和经验,只是教导的话,她们恐怕根本就学不了多少。”
她们自问这辈子接生的孩子不少,可是当老师却还是头一次。
身上担负起教导她人的职责,这让背负“三姑六婆”之名的她们感受到了来自灵魂的颤栗。
从没有这个时刻,稳婆这个职业这么万众瞩目过。
“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府衙可以送你们去咸阳城那里进修,学习外科的剖腹产,那种方式可以把妇人难产的成功率提升到九成五。”
“九成五,这么高的成功率!”稳婆们惊呆道。
什么样的接生手段可以把难产的成功率提升到这么高?接生了一辈子的她们真的很好奇。
“所谓的剖腹产就是把难产妇人的肚子剖开,而不伤到里面的孩子,把孩子取出来以后,剪断脐带再把妇人们肚子上的伤口用线给缝合。”官报上有详细介绍过剖腹产的流程,让他们这些官方职员头皮发麻到炸。
这种剖腹产的方式把他们这群大老爷们给吓到了。
“这不就是开膛破肚么,这样肠子什么的不会全都流出来么?”稳婆们问道。
“听说不会,顶多就是在肚子上留下一道疤。”
以疤换命,绝对赚了。
“大人,如果我们真的想去咸阳城,你们会给来回花费么?”稳婆们心动的问道,有些想去见识见识咸阳城繁华和女医们的手段,又怕她们负担不起来回的花销。
“如果你们想去,就来府衙报名,府衙给你们包来回的食宿。”府衙里的人道。
人口问题一直都是各个郡县想要提升的政绩,现在稳婆们如果能把妇人的难产率给降低,那来年他们郡县的新生儿数量一定能上去。
现在朝廷对民间的政策宽松了许多,人头税已经下降,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会想着要更多的孩子。
至于百姓们之前隐藏在山林和家中的孩子们,在家里人挣到钱以后也纷纷上了户籍,不再是一个黑户。
因为贫困问题情有可原,让那些人把之前的人头税交上以后,对那些百姓们并没有多为难。
相反,那些明明家中富庶,有钱交人头税,却不想交税反而藏匿孩子的人自然也被各地的府衙们狠狠的收拾的收拾了一番,薅了一把羊毛用作地方财政,而后把那些孩子们都给送到了福利院。
女医和稳婆们走遍周边各地,向当地的女子和妇人们传授生产时的诀窍。
“难产这回事有时候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孕期不能把肚子吃的太大,要不然孩子个头也大,这不就难出来了么。”稳婆们对周围一圈圈的女子和妇人们道。
“吃胖?咱们普通人家的妇人怎么有吃胖的机会啊。”上了年纪的妇人们不禁感慨道。
“我见过不少大户人家,衣食富足的妇人们,怀了孕后就吃的多,一不小心就把胎儿喂大了,可不就难产了,同样的,怀了孩子后也不能多动弹和不动弹,要不然孩子也不好生。”
“对,对,我记得年轻那会我怀着身子洗衣服做饭下地干活,结果孩子当即就生到了地头里,我连床都没躺。”过来人的妇人们不禁唏嘘道。
她这一说,不少过来人都纷纷响应道,“可不是,我就说当时生孩子怎么就那么轻松呢,合着是干活的缘故啊。”
“这话可不对,孕妇的运动量得适中才行,活干多了生孩子是很轻松,可是它也容易掉。”稳婆面色沉肃道。
这话一说,众人的声音不由瞬息,良久才有人道,“活干多了会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