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爷爷终于见了心心念念的孙子,含笑而终。
做为孟家大房唯一的男丁,独苗,孟瑶在家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存在,家里的眼珠子,从小就受到最好的待遇,像是别人家别说是吃肉,就是鸡蛋都是偶尔才能吃,但到了孟瑶这里,那是一天两个都不嫌多。
不说奶奶爹娘,就是二叔三叔,还有两个婶子,几个姐姐,那也都是极疼他,虽到不了要月亮不给星星的地步,但也是尽可能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却没想到,
长到七岁,孟瑶因调皮,和几个小伙伴下水去捉鱼,竟溺水了,虽被及时救了过来,但他身子体质弱,被救出来后,又吹了风,人还没到家里,就烧了起来。
竟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孟家大房失了独苗。
说是天塌下来也不为过,孟奶奶,王氏也相继的病倒,家里乱成了一锅粥,过了小一年,家里才慢慢的缓过来。
没了大孙子,家里就等于没了根,孟家这一房将来可就要绝户了。
孟奶奶再三的催促三个儿子,赶快再生个孙子出来,但不管孟大梁,孟二柱还有孟三丰如何努力,三个儿媳妇也又是养身又是喝偏方的,折腾了好几年,别说是孙子,三个儿媳妇连怀孕都没有。
既然注定无子,孟奶奶便想着要给小孙女招赘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孟爷爷一母同胞的弟弟,也就是孟二爷爷再次提出来,愿意把他的小孙子过继过来,继承大房这一脉的香火。
其实先前孟瑶刚死的时候,孟二爷就已经流露出这个意思来,但却没孟奶奶一口给反驳了回去,毕竟那个时候,她三个儿子的年纪都还不大,孟大梁最大,也才三十五,小儿子才二十六岁,努努力,说不得就能生个自家的。
何必巴巴这么早,要去过继别家的。
但七、八年过去,三个儿子这里一点音讯都没有,大儿子已经四十多,小儿子也三十好几了,显然不行了。
做为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地道古代农妇,对比给孙女招婿,不知道招个什么歪瓜裂枣回来,她自是更倾向于过继个血脉亲近的孩子回来。
要知道如今这世道,哪有好人家的儿子愿意给人做上门女婿,去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就只有那些混不吝的,穷的活不下去,贪图钱财的,才会愿意。
因此,这次孟二爷再次提起过继。
孟奶奶自然是心动了。
作者有话要说:
新故事起航,希望亲们能喜欢。
为了庆祝新故事的开始,本章随机掉落红包二十个。
第234章 独苗
不同于孟爷爷这一房子嗣艰难, 多年才得一个男孙, 还夭折了。
孟二爷爷的子孙可比孟爷爷这个当哥哥的要繁荣的可不是一点点,他自己就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分别成立家业后, 又给他生了十多个孙子孙女。
在孟爷爷这一房,孙子稀缺, 独根独苗, 但对孟二爷爷来说, 他孙子多, 足有七、八个, 压根就不稀罕。
他是个心有成算的,在知道大房唯一的男丁没了,他的小算盘就已经开始敲了起来,这年头虽然人丁兴旺了是好事,但同样的,不说十多个孙子将来嫁娶的问题, 就说把这十多个孙子孙女养大成人,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况且,他们二房的日子,除了人丁比大房兴旺外,其余一干都不如大房。
伴随着孙子孙女的陆续出生, 家里的日子过得是越发捉襟见肘了。
若是能把孙子过继给大房一个,且不说家里能少养一个,就说即便是过继出去, 那他们二房,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骨肉,不怕他将来不帮衬。
抱着这个心思,孟二爷爷在阿瑶死后没多久,便试探性的提了过继的事情。
只是孟二爷爷考虑的事情还不够周全,自是被当时还没从失孙之痛中的孟奶奶给一口拒绝。
孟二爷爷虽然心有不悦,但也察觉出,是自己心急了一些,他的侄儿都还年轻,来日未必不能再生孙子,便也不再提。
但没想到,七八年过去了。
孟二爷爷这里又得了四个孙子,大房那边依旧没个动静,这把孙子过继的心思自然又起了。
而且这一次,他想的可不是过继一个孙子,而是过继三个过去,毕竟不管是孟大梁,孟二柱还是孟三丰,可都没儿子。
本来孟奶奶是不同意的,孟二爷爷被拒,倒也不灰心,他是知道孟奶奶的厉害之处,不是个好糊弄的,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过河桥,转头去劝说孟大梁他们,苦口婆心的,说什么若是只过继一个的话,不管归在你们谁的名下,其他两个也都还是膝下空虚,倒不如一个过继一个,这样便不必相争,各自膝下也都有子送终,女儿也都有兄弟依靠。
他的这番说辞,可以说是直接戳中了孟大梁三兄弟的心。
思索了一下,便也都同意了。
这下,即便是孟奶奶反对也没法,只是既然不能反驳,那在过继的人选上,自是要精心一些,挑选年纪小,不记事的。
但孟二爷爷却打起了含糊,只说儿媳妇不大愿意,孟大梁三兄弟,性子虽然是憨直了一些,但可不傻,更不用说还有孟奶奶这个精明的,自然也不愿意过继孟二爷爷提出的那几个人选。
最大的都已经十一二,半大小子了,早已经记事,若是过继过来,那还不是给别人养儿子啊!
断然是不同意的。
孟二爷爷也怕闹的太过,孟奶奶他们转头就去挑选其他家,论血缘关系,他和孟爷爷虽然是最近不假,但又不是唯一,不是还有隔房的两个堂兄弟吗?
于是,
双方经过了几番的扯皮,最终选了一个七岁的,两个六岁的。
三个孩子过继到大房,日子陡然就不同起来,有了独自的房间,吃食上也好起来,日子过得比先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只是在各自过继了儿子后,孟大梁三兄弟,为了替自家儿子,心里开始有了小算盘,感情也不如以前亲厚。
其实,这本来也正常。
但没想到的是,孟大梁他们这里为了各自的‘儿子’争东争西,兄弟情都生分了不少,但孟二爷爷那边却让儿媳妇背地里去接触过继出去的三个孙子,除了叙说自家的骨肉亲情,什么不得已之外。
还灌输了一些有的没的话。
三个孩子过继过来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尤其是在农村,也都能干一些轻巧的活计了。
再加上孟奶奶也时常念叨早逝的孙子,也让三个孩子心里落下了疙瘩。
先前,为了家里的财产,还忍着,但等到孟奶奶过世,孟大梁他们兄弟年老后,便露出了本性,公然的接济亲生父母不说,还出钱给孟二爷爷重新修缮的坟墓,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却是,大房几个姐妹,在婆家受了委屈,他们别说是撑腰,甚至还会反过来责怪她们,哪个儿媳妇不都是这么熬过去的。
偏就她们娇气。
但转过头,自己亲生的姐妹受了委屈,却着急忙慌的寻到别人家,给她们撑腰。
孟大梁她们三兄弟,若是到这个时候还看不出,他们过继了三个白眼狼,那才是真的傻了。
只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手脚也都没那么利索,还指着他们养老送终,自是拿他们无可奈何。
没几年,便郁郁而终。
而那三个过继的孩子,给他们办了葬礼,自以为尽了孝道,转头便各自去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在村子里得了个不忘本的名声,有儿有女,因有大房的家底在,不说多大富大贵,却也和和乐乐,舒适无忧。
……
她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孝顺奶奶,给父母叔婶养老送终,给几个姐姐撑腰,让她们在婆家能挺直腰杆,不受人任何的委屈。
虽说原主的要求,一眼看过去,是多了一些,但对阿瑶来说,却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基本上在交易的时候,阿瑶就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
这笔买卖对她来说,着实是赚大发了。
毕竟她已经很长时间都没见过这么纯净的灵魂。
就如同李大夫所说的那样,阿瑶人清醒了,能喝下药,这病也是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这让全家都松了一口气,家里本来因阿瑶生病而凝重的气氛,也开始好了起来。
“小宝,你怎么出来了?你这病才好,可不能再吹了风。”
阿瑶却还是这才一走出房门,便看到一个身形略壮实的妇人,如是的对他说道。
“二婶。我的病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这几日,在床上躺的浑身都有些不舒服,就想下来走走。”阿瑶乖乖的回答说道。
眼前这个妇人是阿瑶的二婶张氏,当初孟奶奶就是看上她的身形壮实,好生养,再加上大儿子成婚数年,都没有孩子,才会聘回来的,她这二婶也确实好生养,但可惜,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在这个年代里,若是没有儿子,在婆家,腰杆都是挺不直的,有那刻薄一些的人家,还有为此而休妻再娶的。
看着眉头已经拧起来,似乎又要说什么的张氏,阿瑶便又开口说:“二婶,有吃的吗?我饿了。”说着摸了摸自己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