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人皆登高,唯有她还停留在原处,周遭无一人相助,脚下还有万丈深渊。
人和人的命,怎生就如此不同呢?
一时间,她直是万般滋味在心头,艳羡、落寞、怨怼、不甘,诸种情绪堆叠,却也只能强擎出笑来,与红药作别。
看着那个在烈阳下渐行渐远、瘦到脱形的背影,红药的思绪只停留了两息,便即丢开。
举凡她不懂之人、之事,她通常都不会为难自己。
为难了也没用,不如省些心思做当做之事。
说起来,红药最近心情甚好。
经过数月的“苦教苦学”,她的识字大计已有所成:她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看闲书了。
这漫长的宫中岁月,亦就此有了些意味,不再如往常那般乏味,这怎不令人欢喜?
当然了,比之徐玠手中的话本子,哕鸾宫那几部闲书,委实不大够瞧,红药半个月前就开始看第二轮了。
而看到第三轮时,她实是腻味得不行,只能硬着头皮拣起《中庸》、《大学》,胡乱啃上两页,聊以充“饥”。
红梅便笑话她是“字痴”。
这是比照着红杏“诗婢”的名号而来的。
红药自是不敢认,红梅也知这话大不敬,不过私下说说罢了,明面儿上,还是必须称人家一声昭仪娘娘。
这个夏天,皇城之中喜事连连,与之相比,红杏侍寝升等之事,根本提不上筷子。
几位嫔妃生产以及新添的那几位小皇子、小公主,才是宫里头等大喜。
一下子添了三女两儿,可把建昭帝给高兴坏了,险些又要开恩科,被内阁摁了下去。
去年大皇子降生才开了一回恩科,明年太后娘娘大寿,又来一拨恩科,再加上今年……陛下,恩科不是大白菜,想开就能开,众臣苦口婆心)。
建昭帝这才记起来,确有此事。
于是,思忖再三,龙手一挥,赦了一批人犯。
先把诏狱空出来,如此才能装得下后来的那堆人。
毕竟,高兴的事儿办完了,接下来,那必须办更高兴的事儿啊。
比如充盈国库、让大齐诏狱间间有人住、房房不空置。
建昭帝深为自己鞠躬尽瘁的节操而感慨,甚至一度想给自己加官进爵。
自然,他要真敢这么般,这光辉灿烂的事迹,必将永载史册,好在他还算保留了几分理智,没有被幸福冲昏头脑。
天子龙心大悦,后宫自亦是一片欢喜。
然而,这欢喜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却又难言得紧。
荀贵妃、淑妃并贤妃这三位高位妃子,无一例外地都生了女儿;反倒是和嫔、徐昭仪二人喜得龙子。
因产子有功,和嫔很快便将顶上空出来的德妃之位,而徐昭仪亦将获封嫔位,甚至更高。
此亦大齐后宫祖制,纵是有谁不乐意,那也得扯出个乐意的笑脸来给人瞧。
那几日,景仁、翊坤、储秀三宫的气氛,十分古怪,搞得前去宣旨赏赐的侯敬贤、常若愚两位大管事都有点儿怕。
想想也是,任是谁被一群脸上带笑、眼神幽怨,说话阴阳怪气的女人围着,都不可能会觉得愉快。
而除却这头等大喜,更有一件令某些人欢欣鼓舞、而另一些人则怨毒愤懑的喜事,传遍了六宫。
周皇后又有了!
若此番再诞下皇子,则她就真是三年抱俩,外头差不多的夫人太太们,也未必有这般好运。
一时间,坤宁宫外排起了求见的长队,诸位嫔妃纷纷以行动表示,她们深深地敬爱着皇后娘娘。
喜事连番而来,皇城中一派热闹,一如这火热的时节,而喈凤宫与哕鸾宫,却显得有些冷清。
三位殿下不约而同地“学业繁忙”,只派人给诸位产子产女的娘娘们送去了合宜的、绝不会惹出是非的贺礼,便再没往前凑过。
其后,皇后娘娘又验出有孕,欢喜之余,各赏了三位公主几套头面,又命人传话,让她们“专心读书”,免了她们的定省。
自此后,三位殿下更是只在仁寿三宫走动,鲜少外出。
她们的举动,长辈们是默许并赞赏的。
原先宫里就她们三个晚辈,太后娘娘并帝后皆极宠爱,而如今,她们多出了三个弟弟外加三个妹妹,身为皇姐,自不好与弟妹争宠。
更何况,有时不争即是争,争不如不争。
三位公主心思清明,不约而同地退了一步、再退一步,无论心中如何想的,此举却大有一国公主之风范。
转眼又是数日过去,定国公夫人寿辰当天,三公主早早起榻,收拾妥当,便去仁寿宫向太后娘娘辞行。
太后娘娘年纪大了,醒得比三公主还早,正叫人传早膳呢,见她来了,便心肝宝贝地搂着她一阵揉搓,又温声道:“好孩子,祖母给你多带了好些人手,你在外头也莫要怕,咱们人多得很。再一个,刘夫人最疼你了,你好生坐席散了心,下晌再回来。”
三公主这是头一次单独离宫,李太后多少担着心思,且最近也确实有些冷落了小姑娘,她心下难免歉疚。
“欢欢晓得啦,皇祖母自己在家也要乖乖的,欢欢回来了就来瞧您。”三公主奶声奶气地道,软软的小身子紧偎着太后娘娘。
李太后心都要化了,拉着她切切叮嘱了好半天,过后又叫来红药,仔细吩咐一番,方让她们去了。
走在宽阔的宫道上,红药往左右瞧了瞧,胆气十分之足。
她带上了数倍于常的人手。
此之谓人手,专指健壮有力、粗手大脚的太监宫女。
虽不知今日寿宴到底会发生什么,但红药有感觉:
占八成要干架。
就算不干架,吵架也免不了。
所以,这些“人手”之中,有她特地挑选的嗓门巨大、熟练掌握各地骂人方言的婢仆。
文有文法、武有武技,再加上三公主这座大靠山。红药觉着,她约莫可以在国公府横着走了。
而前有太后娘娘的歉疚,后有红药的私心,于是,此番三公主出宫的阵仗,空前地隆重。
当公主凤驾抵达定国公府时,定国公夫人刘氏立在仪门边,放眼望去,便见那一对又一对的宫人绵延着,队首已近仪门,而队尾还在大门外。
“怎么……怎么来这么多人?”世子夫人常氏禁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
刘氏与太后娘娘向来走得近,往常府中也并非没来过公主,只是,哪一次都没这回人多。
“怕有百来号儿了。”刘氏约略点数了一下,神情间却无变化。
莫说百来号人了,再多上几倍,他们国公府也招呼得住。
定国公乃大齐唯一的一等爵,住着陛下特赏的五进六路的大宅子,整个玉京城除了皇宫,就属他们家地方大。
多年前,就是在这偌大的院子里,定国公夫人手提毛竹板、脚踩七星步,满院子追打孩子、找被打后藏起来的孩子,再继续追打、继续找……就这般循环往复,渡过了漫长的峥嵘岁月。
而今,孩子们都长成了男子汉,顶门立户不成问题,她的毛竹板子,也在阁楼上寂寞了好些年。
思及往事,刘氏的唇边浮起了一丝笑意。
然而很快地,这笑意便又被愁色替代。
她如今最挂心的,还是那个孩子。
这孩子,往后可怎么办呢?
刘氏无声地叹了一口气,眉心紧锁着,面上忧色愈浓。
第262章 荷叶
国公府二夫人姜氏是个心细之人,见婆母突然便走了神,微一凝思,便知她在担心什么,一时却也无由深劝,只得柔声提醒:“母亲,三殿下已经到了。”
刘氏回过神来,见仪仗果然已在不远处,便轻轻拍了拍姜氏的手,面上重又扬起笑容,迎上前去。
接下来,不过是诸般见礼问候之事,自不必细说,待好容易寒暄已毕,刘氏便带同世子夫人程氏、二夫人姜氏并三夫人阮氏,一行人浩浩荡荡,陪三公主去到了府邸东院的大花厅。
那里已被设作燕息之处,三公主会在此处稍事停留,与前来国公府贺寿的勋贵并官员眷属会面。
到得此时,红药便不能亲随在公主身侧了,转而由几位教养嬷嬷侍立在旁。
身为哕鸾宫八品典事,她当先要做的,便是提前一步去得花厅,将一应陈设等物仔细查验一遍,以免有不合规制之处,被人诟病。
其次,花厅外的布幔围幛等遮挡之物,亦疏忽不得;
最后,众宫人于何处奉茶、何处通传、何处引路等等,亦需由红药逐一安置。
前两桩事物,国公府见惯场面,倒也无需红药太过费神,不过略动动嘴的事儿。最让人头痛的,还是宫人的安置。
她带来的人手委实是多,其中大部分是用来镇场面的,并不能真正当差。红药思来想去,索性将他们都打发去了花厅外,按高矮胖瘦排了几排,站着听用。
还别说,这乌泱泱一堆宫人往那儿一站,原本便极为轩阔的花厅,便越显得肃穆森严,成功地吓住了不少年岁尚幼的小贵人,并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三殿下好可怕”,以及“等长大了我才不要娶这么凶的媳妇儿呢”诸如此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