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拍拍手站起身,围着宁妃转了一圈,真心诚意地赞道:“要依咱说,当年你就不该往六宫里混,直接来我手底下多好?至不济你能留下条命,名正言顺地做你欢喜之事。”
言至此,她“啧啧”摇头,一脸惋惜:“可惜了儿的,多好的天份,眼下却是把自己个儿的命给折腾没了。”
被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戳心窝子,饶是心性非同常人,宁妃亦气得面色铁青。
她出身并不高,当年亦不过一名小小淑女罢了,而那内安乐堂中,倒还真有不少经年不得圣宠、未曾晋位的老淑女,至死都没见过陛下一面。
对于她们这些以淑女位份入宫的女子而言,还有什么,比老死宫中更为可悲?
“啊哟,你这是生气了?我也就随口一说而已,作不得真的。”见宁妃气得浑身乱战,杨管事反倒笑出了一口黄牙。
宁妃扭过头,索性不去瞧她,用力呼吸了几次,方续起方才的话头:“那个毒药我才下到第三次,邓寿容就突然死了。因她死的时机太古怪,我怕有人查,便把毒药都给扔了。过后的事情,你们应该都知道了,不过么……”
她忽地将声音压得极低:“另有件事,你们想必并不知晓。便在邓寿容死的那天,她突然跑到我跟前来,没头没脑地说了一番话。”
严、杨二人俱皆一凛。
这一番话,想必便是宁妃求速死的筹码了。
宁妃倒也没多卖关子,很快便道:“邓寿容悄悄告诉我说,她正在查一种很古怪的物事,且已然查出了一点眉目。而若此事查明,则那老嬷嬷便再不会威胁到我们,还要反过来为我所制。”
她讥讽地挑了挑眉:“她约莫是想在我这里邀个功,以抵消杀红衣失手之事。只可惜,这一去,她便再也没回来。”
她停顿了片刻,闭上眼,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旋即张眸,直视着严宫正:“我把知道的都说了,求姑姑赏个痛快。”
直到此时,她亦仍不敢去看杨管事,更不敢去望一眼地上的陶瓮。
严宫正凝视着她,良久后,轻声地道:“我会将你说的这些一字不漏地报上去,至于是怎样的结果,我这里说了也不算,想你也明白。”
宁妃苍白的脸上,浮起了一个惨笑:“如此,多谢姑姑成全。”
“好说。”严宫正淡声道,转向杨管事一点头:“交予你了。”
杨管事道了声“好”,旋即提声吩咐:“来人。”
“吱哑”,殿门应声而启,十余名灰衣宫人走了进来。
见她们来了,严宫正再向杨管事道了声“有劳”,便跨出了门槛。
才一出门,那殿门便又在她身后悄无声息地阖拢,如同从不曾开启一般。
严宫正立在廊下,望向檐下的那一抹天空。
暮色将至,阴云密布,雨还在下着,院子里站满了人,每个人的面目都有些模糊。
一名高挑的女官撑着伞走上前,低声道:“宫正,回去么?”
严宫正疲倦地挥了挥手:“我们的人都撤了罢。”
那女官应了个是,迟疑片刻,又轻声问:“宋掌事呢?”
宋掌事并非宫正司之人,而是被她们说动之后倒戈的,也算宫正司安插在钟粹宫的一枚钉子。
而就在方才,这枚钉子,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宋掌事会几式拳脚,这也是她们当初看中她的因由。按照此前的约定,事毕后,她便会调去宫正司,正式升任七品。
而此际,严宫正却是一个人出来的。
“再等等吧。”严宫正的声音很轻,如若耳语:“总要容杨管事问完了,得出个结果来再看。”
语声未了,偏殿中便传出了一声短促的尖叫。
严宫正皱起了眉。
内安乐堂的手段,从来都不是那么温和的。
“走罢。”她沉声道。
这个地方,她一息都不想多呆。
钟粹宫的角门,在黄昏时重又开启,白衣翠裙的女官们,押解着数十名钟粹宫的婢仆,如同她们来时一样,静静地消失在了漫天烟雨中。
第211章 明暗
掌灯时分,雨终是停了,天空渐呈青黛,一弯眉月探出头来,在琉璃瓦上,抹下几痕浅白。
虽是云散雨收,那宫道却还湿漉漉地,砖地上汪着好些小水洼,斑斑驳驳,些须映几点宫灯投下的微光,风过时,一明一灭,不似星辰,倒像鬼火。
“咿呀”,六宫某处宫殿的角门,被人轻轻推开,一个穿着二等服色的中年宫女,无声无息闪入门中,掩门、落栓、穿廊绕柱,一应动作熟稔至极,很快便来到了二进院的左偏殿门外。
“主子,奴婢回来了。”在门外稍停了片刻,那青衣宫女轻声禀道,抬手拍打着衣裙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又小心地褪去了足上木屐。
那木屐下裹了数层软布,拿蜡厚厚地油了,行路无声,亦不沾水渍。
“咳咳,快进来吧,外头凉得很。”屋中传来低柔的语声,中气不太足的样子,杂着几声明显的喘息。
青衣宫女应了个是,屋门便从里打开,一个眼角已然生了皱纹、面目却还秀致的嬷嬷,单手挑起帘幕,向着来人点了点头,轻声叮嘱:“主子才喝了药,长话短说。”
说话间,她便挑帘出了屋,凉风中只留下一句轻语:“我四处转转,你们安心说。”
青衣宫人嚅动着嘴角,似是要道个谢,然那嬷嬷已经反手将门拢住了。
她便在黑暗中出了会神。
透过门缝间隙,隐约可见前头的院落。
此时,那里早便是庭户灼灼、灯烛闪耀,然而,那些许光明,却并照不进她们这一进,于是,这同一所宫殿便也被分割成了两个世界。
“进来吧,把灯给点上,方才我嫌闹得慌,没让点。”那低柔的语声自槅扇后而来,喘息声已经平定了许多。
青衣宫人回过神来,忙应了个是,绕过一面蜀绣山水四扇屏风,转去里间,熟门熟路寻出火折,点亮了烛台。
水晶连枝莲座烛台上,插着三支细长的红烛,幽幽烛光,映亮了这间不大的屋子。
一名挽高髻、著锦裙的宫装女子,正自凭窗远眺,烛火投射在她的脸上,疏清眉目、悠然气韵,那窗前便好似开了一丛淡菊,正在晚风中轻盈摇曳。
“主子,宁妃娘娘没了。”青衣宫人躬下了腰。
那人淡如菊的锦裙女子闻言,眉眼间不见变化,悠然细语:“可惜了儿的,多好的一面挡箭牌。”
轻叹了一声,她仍旧支颐望向窗外,似是被那华丽的灯火引去了心神。
青衣宫人继续禀报:“主子,因今儿这事闹得挺大,到处都有人在传闲话,奴婢四处走了走,打听到了不少事儿,择其要者,归纳有四,不知主子可有精神听?”
她微抬首,明亮的眸子向锦衣女子身上一睇,复又垂下了头。
不得不说,虽身为贱役,这宫人吐属却极文雅、条理亦极分明,显是识过字、读过书的。
锦衣女子似是习以为常了,微微颔首:“你说罢。”
青衣宫人稍稍斟酌了一下,便轻声道:“其一,陛下给宁妃定下的罪名是祸害皇嗣、毒杀嫔妃这两条;其二,宋掌事是宫正司的内应,钟粹宫上下几十口,只活下来她一个;其三,宁妃亲口承认杀了邓寿容和红柳;其四,”
她忽然停了一息,交握在小腹前的两手紧了紧,旋即续道:“这其四,宁妃娘娘虽死,尸身却不得入土,由内安乐堂秘法泡制成干人彘,示众三个月,再扔进后山。”
后山便是皇城的乱葬岗,位于外皇城最偏僻的北角,凡重罪身死的宫中之人,无论生前是何等身份,死后一视同仁,扔去后山喂野狗。
谁又能想到,曾经煊赫一时的宁妃,如今却不过野狗裹腹之物,而大齐风习,横死之女,是连祖宗都不会认下的。
看起来,陛下是恨透了宁妃,才会让她死后亦成孤魂野鬼,永世于尘世徘徊,不得往生。
锦裙女子的唇边,缓缓噙出了一抹浅笑:“原来,她也有今天呢。”
她弯了一副眉眼,转首望向青衣宫人,一双微长的凤眼,在烛光亮若星辰:“当年别人算计我的时候,她不仅知情,且还拍手称快,如今她自个儿却是尸骨无存,这可真是……”
她掩袖轻笑起来。
纵使口出恶言,那笑容却干净得不染纤尘,一如她淡雅的语声:“这可真是上天有厚德,报应不爽啊。”
一语未了,她忽然轻轻咳嗽了两声。
青衣宫女见状,面上便现出担忧的神色,低劝道:“主子,当年的仇已然报得干净了,主子看要不要……”
“你觉着,我还有抽身退步的余地么?”她尚未说完,锦裙女子便浅笑着打断了她。
青衣宫人面色一黯,垂首道:“是,奴婢糊涂了,还是主子看得透。”
“当年,他们既然找上了我,便是看准了我这心里压着恨。如今,我若不自个儿找些恨来给他们瞧,他们只怕留不得我,更留不得你们了。”锦裙女子长叹了一声。
青衣宫人静立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