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珍珠称不上珍贵,但把它们串起来,并列三排,当了这表链之后,硬是凸出了一款精品女表的效果。
而且,这手表带着,既能看时间,又能像珍珠手串一样美,可算是完完全全命中了席宝的少女心。
“喜欢吗?”
钟以泽似乎有点小紧张,又抿了抿嘴,才低声这么问了一句。
“喜欢,超喜欢!”席宝说着,就要把手表往手腕上戴。
不过,这款手表,因为表链是珍珠串起来的,所以佩戴时需要系绳固定。
席宝自己很难戴的上去。
“我来给你戴吧。”
席宝松了口气,伸出了左手,“这个拆下来我还能自己弄,只用解开绳子就行了,戴的时候有点难。”
“你早上要出门前,让我帮你一下就行了。”
“好嘞。”席宝笑眯眯的,就等着钟以泽这句话了。
她自认为是看着钟以泽长大的,稍微使唤一下他,也是一桩小事嘛。
而被使唤的钟以泽,估计也是挺乐意的吧。
带好手表,席宝美滋滋地欣赏了会,才听到弟弟在自家院门口喊她。
“姐,你们回来啦?”弟弟他们现在也是暑假。
比起席宝,他们显得更稳重些,大部分时间都是留在家里看自己喜欢看的书。
席宝朝弟弟挥挥手,“回来了。还从外婆家给你们带了一条火腿呢。”
弟弟:……
“火腿呢?”
“我说被我在路上吃了,你信吗?”席宝跟他开玩笑。
弟弟翻了个白眼,“你也不嫌腻得慌?”
席宝走过去,给了弟弟一个头槌,“你还真觉得被我吃啦?小云姐还在熏制呢,下次她过来,会捎给我们。”
跟弟弟说明这情况后,席宝想了想,又问:“家里这几天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啊,舅舅来住了几天,就跟太爷爷一起到镇上办事了,办好了就回家了,中间要是有什么事,舅舅回去,不是会给你说嘛。”
“这倒也是……”
席宝把两条辫子甩到背后去,揽着弟弟的肩膀,“话说,家里平平静静,你们都不觉得无聊吗?我在外婆家住了这么久,也没见你去找我们玩。”
弟弟叹气,“外婆家屋子又不多,我过去之后,就得跟表哥、以泽哥三个人挤在一起睡了。”
“我暑假也是要去外婆家看看的,爸说等你们俩回来,过两天,我再去看望外婆他们。”
“切,真麻烦。”席宝撇撇嘴。
弟弟不理她了。
话题至此终结。
跟着弟弟一起进家后,席宝看到堂屋里有个稍微有点眼熟的外人,疑惑地看了弟弟一眼,用眼神问:这是谁?为什么到咱家来了?
没等弟弟回答,坐桌边正在招待客人的大爷爷就对席宝招招手,然后跟客人介绍,“这是我二弟的大孙女,席宝,家里都喊她喜宝。那个是国方儿子的堂侄钟以泽。他们之前去小包村了,在喜宝外婆家耍,刚回来呢。”
“是喜宝啊,我好像见过的,你爸有时候去镇上办事,会带着她一起,对不?”
这人提到了镇上办事,席宝意识到,这个肯定是镇上某个部门的公职人员,过来找大爷爷,可能是有什么正事吧。
自从太爷爷退休后,那党委书记的岗位就空了下来,上面让西岐公社自己选举,村里人选来选去,最后还是觉得让席家人来做这个事更合适,就让大爷爷上位了。
为着这个,大爷爷的户口还被改成了城镇户口。
改户口不是容易事,要不是因为席宝太爷爷、太奶奶都是城镇户口,再加上席家对国家有功劳,这大爷爷的户口还真变不掉呢。
“这位爷爷下午好。”席宝跟客人打了声招呼,然后看向大爷爷,示意:还有啥需要我做的不?
太爷爷摇摇头,“你们去屋里看书吧,我跟老洪有事情谈。”
席宝点点头,“那我们走啦。”
说完,赶紧就拉着弟弟跟钟以泽,小跑到后面的小堂屋了。
几个弟弟、堂弟堂妹都在这里看书,热闹的像个小补习班一样。
“你们知道外头那人过来咱家,是说什么事的不?”
席宝好奇心重,总想着了解一下事情情况。
弟弟们互相看看,摇摇头。
“不太清楚。不过,我刚刚出去给他们倒水的时候,听那人说,好像是什么村子合并?再具体的就不知道了,我也不好故意留在那磨蹭,偷听他们的谈话。”
“村子合并?”
席宝有点摸不着头脑,“是你听岔了吧,村子哪还能合并啊。”
“算了,真有什么事跟我们有关,等晚上吃过饭,大爷爷也会告诉我们的。看书看书!”席宝随手抽了一本书出来,发现却是一本外语书,又无言地给塞回了书架。
看书的心情没了。
“要不我给你们讲故事?”
“你不是懒得给我们讲故事了吗?每次都是直接写在本子上,让我们自己有时间,就自己看。”
“呃……”席宝不好意思地挠挠耳垂,“之前不是天天要写作业,我就不想再做别的事么。”
“可是现在暑假了呀,我马上要去平都了哟,你们真的不想听我讲故事吗?”
弟弟们摇摇头,“你无法现编出没漏洞的故事,而你写过的故事本,我们都已经看过了。”
“对了,按照你的要求,我们看故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错字、错误语法、漏洞、逻辑错误,都给你用红笔标注出来了,你有空时记得去修改一下啊。”
席宝:……
他们真是她带过的最难对付的读者。
每次写出个故事,都得经过他们的层层审核,然后等所有人看完了,她还得仔细琢磨他们留下的评论,然后把全文重修一遍。
——真怀念网文时代啊,虽然那会也有难应付的读者,但读者又不能找到她家来,她的创作就显得轻松多了。
就着这修改已完结的故事本的事情,席宝跟弟弟们扯皮了一会,然后坐不住,又拉着钟以泽,从后门溜出去,到河里抓了好些肥美的鱼回来,等着晚上大伯母给她做鱼头汤喝。
不知不觉地,天色就擦黑了。
那被大爷爷招待了很久的客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
晚饭后,大爷爷最后放下碗筷,眉眼里带着些迟疑,通知家里人一件事。
“老洪过来找我,是跟我说,上面有意把小包村、西岐村合为一体,两个村子的公社也要合并重整。”
第148章
这话一出来,大家都是一脸“你在说什么”的迷茫表情。
村子合并……
不是, 两个村子好好的, 干嘛要合并啊?
太爷爷近些年不太管事了, 这会子捏捏自己手背上干巴巴的皮肤, 问:“老洪怎么跟你说的?解释什么没有?”
“他自个也有点迷糊呢, ”大爷爷对此很是无奈,“不过, 经过我俩的讨论分析,可能是有两个原因。”
一家子人都竖起耳朵, 静静听着大爷爷解说。
“这其一,或许是因为,自从六几年开始,我们就跟小包村合作, 一起进行了大批量的菌菇类种植, 产量极高, 不止能满足附近很多地方的购买需求,还能将其中的优良品种出口到国外去。”
干菇出口生意,肯定没有药膏、陶瓷刀这些赚钱,可这毕竟也是一种赚外汇的路子。
而且,长期的干菇买卖, 再加上花生等油类作物的买卖,也能蒙蔽外国人,使他们觉得,华国还是跟以前一样, 缺钱缺的什么都拿出来卖。
“我们跟小包村的账务都是一起处理的,他们那边地方小、人少,没有像我们这种大公社一样,配备了党委书记、文教助理、多个会计等公职岗位。他们的一切事物,都是大队长带着副队长、组长们一起处理,可他们村又没有擅长算术的,在算收益跟分红时,全部依赖我们公社的会计帮忙计算。”
以前小包村一直都这样,在南三山被地动分裂开之前,进小包村还得翻山,根本没有什么领导会去视察,他们过得比现在还随意。
南三山分裂后,人们进小包村容易了,可大家都习惯了忽略这个小地方,他们就还是逍遥了一段时间,直到被西岐村的人带着,一起做菌菇种植买卖。
西岐村的人,已经把赚钱的手段分享给小包村了,总不能什么事都帮他们处理好。他们要想把种出来的菌菇卖出去,就得自己处理干净,然后运输到西岐村来中转,再跟西岐村的人一起,把货送到镇上去。
为了方便,供销社是每个月结算一次账务。
小包村的人根本不会算,只能托他们那的知青,先把种类、品质、重量、单价什么的给记录好,然后提交给西岐村。西岐村的负责人,会在交易时,让供销社的人确认所有数字正确,再记到账本上。
然后,到了月底的时候,西岐村就会从供销社那取来所有的钱,然后按照账本上的数据来分配钱财。
老实说,在镇上很多人眼里,小包村基本上就是西岐村的附属村了。更有甚者,人家根本不知道小包村,只以为从西岐村出来的人,都是西岐村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