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在边关搞建设 (炼意)


  农庄里的女人不少,有些年纪稍微有点年迈,去外面挖地垦荒做一天还当不了壮劳力半天的活,这些费脑经的工作交给她们却是正好。她们体力不足但经验丰富,在家乡也干过纺织的活,只不过是把麻换成了棉花而已。
  在陶倚君把这个工作布置下去之前,还特意让人找了关系从外地买了一车子棉花过来。这东西不重,但特别占地方,运过来的时候,商队的管事还不停抱怨来着,不能淋雨不能沾水火,简直跟伺候祖宗一样。
  卸货的时候,家里的女人们都来围观了一会儿,磐蛮的阿妈还比手画脚的跟儿子说,这东西不好,太轻,没有毛皮实在。
  陶倚君没赶她们走,只分了一部分出来,都没怎么处理,就让人一层一层的把棉花籽挑出来再平平整整的铺好,用旧的葛布封了个套子,再用粗针隔一寸的距离来回行了几行,固定住棉花不让移动。最后用一面是葛布一面是软皮毛的套子装上,递给了卫老。
  “这个搭在腿上试试。”
  卫老接过去反复看了两眼,而后听陶倚君的,将之搭腿上,不多会儿,居然感觉到了一点热意。
  “这……这东西轻巧又保暖!”卫老多聪明多人啊,一下子就发现了棉花的好处,“这东西好种植吗?”
  “当然好种,只是初移栽过来怕是产量不太好,可以先让人试种,再进行培育,育好的种子进行二次种植的时候可以扩大点面积试试。”
  她虽然时候学农的,但是主攻的是药材种植,对棉花的研究不多,不过一理通万法皆通,多试几次也就知道怎么种才好了。
  这新买的农庄附近她特意划出了几块地,作为不同的育苗试验地,也让不同人的来负责,谁照顾得好,谁就有奖励。如果培育出来的种子也取得了丰收,那么第二年会提高奖励,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职位,负责管理其他的育种人。
  “大娘子,挖渠的人找来了,要过目吗?”老孟顶着一脑门儿汗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这庄子外面,站了二十多个男人,穿着都比较单薄,缩手缩脚的站在哪里小心翼翼的朝内张望。
  “我就不过去了,你跟阿甲一起带着他们去就行。工程不能偷减,每日管两顿饭,三日一顿肉食。一旬发一次薪水。但你们要看好了,不能让他们为了挣钱而刻意拖延工期。前次马家那场祸事我不希望在这里上演。”
  老孟点头:“我肯定会看住了他们,大娘子给的报酬已经足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若是还不知足,以后他们就别想在边城找活儿干。”
  老孟有这个底气说话,他家大娘子是未来的大将军夫人,自己也有一份家产。他家大郎君以后的前程也不小,可以说除了底蕴人脉不如边城老牌豪强,单就钱财来说,也能算富豪了。他家大娘子要是放话出去不许用人,他就不信其他人敢顶着干。
  看着老孟又风风火火的跑走了,陶倚君伸出手指抵着额角叹了口气。
  “卫老,辛苦你帮忙多看着点了。老孟最近气焰渐长,我担心他闹出麻烦。”
  老孟是典型的仗人势的家伙。办事的确很尽心,可终究眼界不高,受到重用之后就逐渐膨胀了。特别在陶倚君跟霍桐订婚之后,老孟走外面都衣袖带风。
  不是没人找陶倚君告过状,但一则老孟做事没出毛病,她也不能随便责罚,二则其实这毛病不是老孟独有 ,每个家族都有这样的人,自觉在主家跟前有面子,行事作风就有些嚣张,但从某些角度而言,他的嚣张却也能助长主家的气势,在边城这个地方,气势强盛反而不容易被人欺负。所以陶倚君思前想后并没有警告老孟,只让人多看着他一些。
  水塘已经挖出了大致的形状,都是庄子里的男人们干的,挖渠的人手不够,这才临时找了人来打短工。
  卫老背着手踱过去看了一下午,指点了一番,加上公输家研制出来的挖土石的工具很趁手,半日时间就已经挖出去快两百多米。这时卫老让做工的人分成了两组,一组负责将挖出来的沟渠进行平整压实,另一组则负责搬运薄石块来把泥土沟渠砌成石渠。虽然说石渠也免不了渗水,但效果肯定要比泥土的强。而且也只需要这两百多米砌起来而已,到了田地边上就可以直接使用泥土的沟渠了,即便渗入地下那也是进入了田地。
  另一个需要用石头砌的是蚕房需要的水池。缫丝煮茧都要水,靠肩挑手提终究浪费了劳力,直接从蚕房中间的石池取水就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蚕房边上排水排污的沟渠也需要水时常冲洗,她们每日或隔日放一次水就足够洗干净所有的排污沟。
  另外一个用水的地方就是特意给蚕房的工人修建的厕所。
  用的是旱厕的格式,但是比普通的旱厕要整洁规矩得多,还有负责打扫蚕房的工人来清洗厕所,一旦发现没有每日打扫,就会被记到木头挂牌上,有三次记录就要被罚薪,五次就要被辞退。
  虽然打扫清洁这活计的工钱不高,但是对没有强体力的老人和病弱的人来说,也是个能挣钱填饱肚子的活,都不知道多少人盯着自己的工作呢。
  这蚕房还没建好,厕所就已经先期投入使用了。男厕跟女厕分隔在两头,避免一些浪荡子不干好事。
  用过旱厕的人都觉得这东西太好,特别是大娘子还让人粗制了草纸,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比树枝和树叶可强多了。
  草纸的做法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很少有人会舍得用这个来如厕。但陶倚君跟卫老明说了,这东西的原材料根本不值钱,就是水边的苇草和树皮,打磨成浆之后做成的,原材料成本简直近似于无,算的话只能算人力成本,即便这样也是便宜得不可想象。卫老跟着去农庄外面的纸坊看过之后才同意这种粗制的草纸可以使用。
  “造纸之术我并不精通,还是以前跟随阿爷去看过几次才能记得个大概。我这里做出来的就只能如厕用用,我族里造出来的纸才可以书写,但还是要洇墨。”
  也正是这种纸的书写效果不好,所以到现在为止,纸张都没能得到普及。印书的成本高昂到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承受,就算是小富之家也不敢轻易尝试。竹简书并不是刻好之后就万事大吉的,还有后续的保养和存放,都需要人力跟财力的支撑。这些因素也是文化知识被垄断的原因之一。
  作者有话要说:  要过年了,各种买买买,洗洗洗,累死。(っ??╭╮??)っ伐开心要抱抱


第四十二章
  “老孟啊,这水渠修成得多少钱?”隔壁庄子的庄头过来看了两眼,有点眼红。
  “这我哪知道,都是我们家大娘子亲自核算的,不过私下里我请教过卫老,这一套下来不下三百金!”
  在人力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花三百金修建这么大的蚕房农庄,已经算得上是极大的投入了。那些商贾世家做生意,一次虽然可入账百金,但也是数代积累下来的成果,你叫一个新来的商人去试试看,不亏都算成功。也就陶倚君运气极好,大兄给力,未婚夫又是本地最高的军事统领,即便这样,她也不敢跟那些世家明着斗上。
  再说了,老孟说的这三百金也不是非得一次给齐,按照建成年限投算下来,一年不到百金,而且在第二年便可在回收成本的基础上再行投资,这也是能保证建设持续进行的基础。
  挖渠引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然随便哪个人都去挖,河堤还要不要了。
  这事儿陶倚君已经筹划了三个多月,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确定的施工,每一步都亲自去县令那里跟他与水利吏一起商讨,都不知打了多少嘴巴仗才拍定了这个方案。
  从河流拐弯的地方,选定了一个回水湾的点开挖,在挖之前还需要加固河堤并安装闸门。这个闸门平日不需要打开太多,只保证日常用水的量足以,但在洪水来临之时,必须要无条件开闸泄洪。
  其实这个设计还借鉴了一下号称千古第一水利工程的都江堰的部分经验,但想要达到那样的高度是不可能的,陶倚君也不是水力学的专家,她只是画出了熟悉的布局图,然后县令着人去勘测设计,最后才确定了施工方案。
  这个工程虽然大,但是好处更大。
  河南岸本来水力不缺,却因为年年洪涝而被迫放弃耕种,这次直接县里派发了劳役,让人在南岸梳理淤积的河床,并加固沿线的河堤。河堤年年加固年年溃堤,但并非是县令中饱私囊偷工减料,实在是这边的地势地形和水量的锅。
  这一次县令同意陶倚君的提议,也是因为他想要谋求改变,至少减少洪涝灾害对边境农业的影响,不然年年考评都是下等,他这辈子都没指望离开这个边城了。
  陶倚君的农田水利除了惠泽自家的土地外,也给下面的农户预留了接口。紧邻她家土地的是牛家和霍桐的庄园,中间隔了二十亩以前谢家的地。
  原本谢家是不打算买的,但是牛三郎出面找谢家人谈了两次,最后用置换的方式,将这二十亩地换到了自己名下,这样一来,至少沿河这一带的土地可统一布局。至于再往南一些的地方,则由县里拨款修建灌溉渠,每五里留一道闸口,若是有农庄或独立的农户要求接水建渠,交纳一定的钱数便可直接开闸放水。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