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日子 完结+番外 (我来就山的)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我来就山的
- 入库:04.10
壮灿现在所在的瑜和书院是韩愈后代的弟子和书在镇上办的。当年,也就是元和十四年1月(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担任刺史。虽然他在潮州只有8 个月,但是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教育。他在潮州特别注意办教育,用孔孟之道去教育人民,在当时汉族与畲族杂居的地方建立私塾,使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进行和平建设,这是潮州得以繁荣的关键。
而和书作为读书人,对于教书育人也是很感兴趣的,原本他是北方贵族,但是由于战乱及政治上的倾轧,他只好远避汴京,来到南方。他原本没有想要留在潮阳府的,有一次他和友人来到潮汕瞻仰自己的祖师留下的书院,在府衙看完之后,又到了乐河镇,也就是刘家村所在的镇上去看看。当时的人们不重视教育,很多的孩子甚至没有机会认识一个子。
他看见很多的孩子徒步走路到府衙的书院去念书,奔波劳累,很是辛苦。由于见到了自己的祖师在此做出的努力,不愿让他的心血白费,也不愿这里的孩子过得如此辛苦,他就决定留下来开个小书院教书育人。
壮灿在书院也算是相对不错的,何先生曾经几次提及要举荐他去参加府试,都被林父以年纪尚小为由推辞了。林父不愿自己的儿子踏入官场,不过他也是希望壮灿能够参加考试的,也许考的功名之后就可以回到刘家村这边,开个书塾什么的,教书育人,做个先生教育一方的孩子也是好的。壮灿对于这个安排不予置否,可能是还未理解意思。
“要是能够过了府试,回来开个书塾也是好的,这样村里的孩子们也不用大老远的跑到陈家村去。”其实红梅也有自己的打算,要是壮灿在村里开个书塾,那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可以进去识识字,虽说不求能够考取功名什么的,但是多识字总是好的,没见秀卿的爹和公爹就是因为识字才能拿到那么多的钱嘛,自己的夫婿辛辛苦苦一整年,还没有他们的一半呢!
“那是,我爹也没有想要他去当什么大官,再说家里也没什么条件可以帮着他。要是壮灿能自己过了府试当然好啦!”秀卿没再说什么,她不想跟村里的人透露太多,很多时候就是不经意间将这些告知了别人,传着传着就变成谣言了,到后来你自己都不知道原来你说过这样的话了,自己还是谨慎些的好。
红梅想了想,原本还想再说几句,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再搭话,两人做了一会儿活计之后,红梅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回家了。
秀卿坐在椅子上想了想,还是决定回娘家问问看。
她将锅里的米饭放下去蒸,上面放上两个鸡蛋和几片腊肠,还有一些香菇木耳,这就是简单的焖饭了。她等到饭差不多熟之后,就熄了火,而另一边的骨头汤则让它继续煮着,收拾一下家里,锁了门直接就往自己的娘家去了。
秀卿看到自己的母亲正在天井翻晒着萝卜干,自己的两个嫂子正在厨房里忙活,她拉着自己的娘到了旁边,轻声问道:“娘,你和爹爹怎么打算的,壮灿到底还什么时候去府试呢?”
林母以为什么大事呢,她瞪了一眼秀卿,“你爹也没说,不过这次何先生来讲的时候,他倒是没有说什么,应该是肯的,”林母不太确定,也不敢讲话说死,“你弟弟今年也9岁了,明年开春的时候正好是10岁,你爹爹应该会同意的,怎么,你在哪儿听了闲话吗?”
“没有,就是问问。”秀卿没有告诉自己的娘,而是转移了话题,她觉得要问一下自己的父亲才行,“娘,你们今年中秋怎么过?还做月饼吗?”
林母想了想,“应该是要的,听你奶奶说,今年大姑要回来呢,到时候肯定要准备多些东西。”林大姑要回来过中秋,一般都是住在林奶奶那里,但是作为弟媳,林母也是要有所表示的。
“那我要不要也做一些,我觉得还是回来和您做的好,我想我婆婆是不会做的了。”秀卿想跟着自己的娘做也是情有可原的,林家做的这种月饼是从晋地传来的,经过改良之后,很接近现代的月饼了,但是刘家的是不做月饼的,一般只做烧饼,做的时候好吃,但是不禁放,隔夜就不好吃了。
“行啊,到时候我多准备些料,你就过来帮忙就好。”林母一口答应了,她对于这种可以给自己女儿长脸的行为还是很热衷的。“这几天过得怎么样,和松江处得来吗?他奶奶没再为难你吧?”林母好几天没见自己的女儿了,心里总是有些许担忧的。
“我很好啊,松江每天都去窑厂上工,我就在家里忙活,我最近都在打络子,也没有绣花了!”秀卿对于自己娘的关怀很是受用,前世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打电话总要问问好不好。“我祖婆倒还好,现在我是看明白了,多孝敬些就没错的。我想中秋的时候再给他们送些月饼,做套衣服什么的,不过,我是怕开了头,以后就一直要照这个礼了。”
“送些月饼和水果,再加一条鱼就行啦!衣服什么的留到过年的时候再送!”林母教导自己的女儿,反正这个时候水果出的多,价格也相对便宜。
“我想着要不要做些罐头或者果干什么的,往年家里都做这些,今年我做多些,您就别做了,省的麻烦。”秀卿劝着自己的母亲,“大嫂不是和大哥去了府衙看大夫吗?怎么说的?是身体的原因吗?”
“大夫说是你大嫂有些宫寒,养养就好了,最近我也没让她再碰冷水了,你哥倒是给她备了不少的东西补着呢!”林母撇一撇嘴,有些无奈。
“能养好就好,您也可以快些抱孙子了!”秀卿安慰自己的娘。“那我先回去了,等下松江改回来了!”
林母将秀卿送到门口,看着她离开。
第34章
秀卿回到自己家,松江已经在厨房里了,他把饭菜端到天井的桌上,招呼着秀卿去洗手。秀卿看着自己的丈夫贴心的举动,心里暖暖的。幸好松江不会像村里的男人那样,翘着两手两脚,等着自己的娘子来伺候。
“我今天回去和我娘商量了一下,到时候中秋就在我娘那儿做月饼,然后我们往爹娘和祖婆那儿送些过去就好。”秀卿跟松江讲起中秋的打算。
松江趴下一口饭,含糊不清的说道:“这么多做的来吗?要不到时叫我娘去帮忙?”他将口中的饭咽下,“或者是我们到镇上买些现成的?”
“怎会,每年我娘都要做很多的,到时候你记得带一袋子面粉过去,拿些馅料什么的就可以了!”秀卿不甚在意,“我们做多些红豆的好不好?”她最喜欢红豆的了,想起那香香的红豆月饼,口水都快流了,她赶紧喝了一大口汤。
“你喜欢就好,我不拘着什么口味都好,只要不是我娘做的面疙瘩就行了!”松江想起自己娘往年做的月饼,那皮厚馅薄、满口疙瘩的东西就有些反胃。“要做咸的,爹娘都喜欢吃咸的。”
“好啊!咸的我也爱吃的,那我们放些花生和肉成吗?”秀卿想起自己娘做的红烧肉馅的,哇!心花怒放!!“行啦,快吃饭吧,说的我口水都流了!”
松江和秀卿忙活着把自己的小家收拾干净,然后带着自制的花茶,坐在天井的摇椅上纳凉。
两人就这样坐着,也觉得幸福极了,这就是生活,不需要大富大贵,小富即安!
这时候正是村里莲藕成熟的时候,刘家村的大水潭里也种有莲藕,这是由全村的人共同养护的,所以明天要大家一起去收莲藕,顺便起鱼塘子。
刘家村有两个大水潭,其中一个在上方,养的是鱼,紧接着的又是一个比较浅的水塘,养的是藕,一般要先起藕塘子,然后再将藕塘的淤泥挖起一半用于肥田,另一半养塘子。在起鱼塘子之后,也是要将淤泥挖起的,这时候就要挖将近一半用来肥田,剩下的一半用来养塘子,一般用来养塘边的桑树。
起完这两个塘子之后,整个村子的所有田地都不会缺肥料了。所以起塘子是所有男人们共同的活,女人们则要在祠堂的空地上准备好整村人的饭菜,很多人也是趁着这个时候起菜地的。
所谓的起菜地就是换季,这时候正是秋菜的上市时期,但是很多的人家已经将菜地空出来准备种植萝卜白菜等冬季的储备菜了。
松江早早的起床,吃过早饭之后就到祠堂集合去了,秀卿把家里的东西都收拾好,就听到隔壁红梅的招呼:“秀卿,你走了吗?”
“来啦!”她一边答应着,一边将篮子跨在手上,关了门,走了出去。
“咱们快去吧!我看着今天的活不少,听说今年只有村长媳妇带着我们这些年轻些的干了,那些大婶们都要去摘菱角呢!”红梅也挎着篮子,她将三个孩子都带到松山的姑姑家代为照看,她才能脱得开身。
“菱角不是早就可以收了吗?怎么拖到了现在?”秀卿很疑惑,往年都是在六月底的时候就收了的呀,潮阳的菱角品种很多,但是大多是在6、7月收获,很少拖到7月底的。
“我们自己村里的早就收好了,这次是帮着刘地主家收的,他家的长工跑了不少,今年拖到现在都没有什么人去给他家干活,只好把这些菱角贱卖给我们村了。村长去看了,大多数都是好的,算下来还有赚头,所以就做主买了下来分给大家。”红梅听松山的姑姑讲过,她就鹦鹉学舌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