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完结+番外 (千年书一桐)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千年书一桐
- 入库:04.10
“你不是挺聪明的一个人?这点事情还看不透?我要是不答应他们,这件事又怎么能闹成人众皆知?”李琮斜睨了颜彦一眼,他才不信颜彦看不透。
颜彦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这时的她忽然明白过来了,皇上这么做,一来是不想亲自卷了那些外国使者的面子,对他而言,这些邻邦国家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二来,事情闹大了,传了出去,也算是为将来李熙和陆衿订亲做一个铺垫,试想一下,一个他国皇子王子争相抢夺的女孩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和利用价值,既然如此,他又何必便宜了外人?
“皇上,您可真是聪明,好人您做,坏人我做,麻烦也是我的。”颜彦抱怨了一句,不过她到底没敢说对方“狡猾”,换成了“聪明”。
“丫头,胆子越来越大了,连我也敢抱怨了?”李琮瞪了她一眼。
“臣妇不敢,臣妇只是说了半句实话。对了,皇上叔叔,那高丽王究竟怎么回事,又想投靠我们大周了?他们一年的岁贡能有多少?”颜彦是好奇了,她想知道高丽开出的价码有多大。
“大部分是些女人、马匹、人参、瓷器、粮食、纸张等,还有少量的金银。可事实上,每次从我们这回去,我们赐给他们的东西足以抵扣这些岁贡了。所以,岁贡不是目的,不过是为了一个名声。”李琮说完,详细地向颜彦解释了这件事的缘由。
原来,早在唐朝,高丽便开始称臣岁贡,可那会唐朝经济相当发达,国家富庶,对这些藩属国一向大方,每次他们来岁贡赏赐的东西往往比他们的岁贡还要多,因而,他们也都习惯了,甚至于没到岁贡日子也愿意来朝拜,哭哭穷,有时甚至不用哭穷就会让他们满载而归。
后来,唐朝衰败了,可习惯养成了,说为了面子也好,为了两国邦交也罢,仍没有亏待过这些藩属国,有时甚至宁可苦着点本国的百姓也要把他们答对好了。
再后来,唐没了,若干年后,高丽成了大周的藩属国,彼时的大周刚立国,常年的征战早就把国库掏空了,别说跟盛世时期的大唐相比,就是后期的大唐也比不上,因此,高丽也不是没有过怨言。
这不,没多久,辽国崛起,大周一直想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那些年没少和辽国打,高丽看势头不对,转而投靠了辽国。
从经济效益上来讲,这对大周损失倒不大,可社会效益就不行了,这不明摆着告诉世人,大周国弱,比不上辽国,因此,这口气李琮也忍了很久。
这次太后大丧,他也没想到高丽会主动来吊唁,更没想到高丽会打陆衿的主意,李琮知道颜彦肯定不会让他失望的,因而特地让高丽去碰了这个钉子。
至于高丽提出的条件,李琮也没想答应,或者说,他没想这么轻易答应,肯定得让他们吃点苦头长点记性再说。
颜彦见把这件事说开了,想着来了一趟,索性问问前方的战况,究竟还用不用陆呦上前线。
“说到这件事,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人也出了,火炮火药也出了,为何这辽国就是打不过女真?”李琮正想和颜彦谈谈这个问题呢。
他着实有些想不通,那些年辽国一直压制大周,曾经有一度大周每年还得向辽岁贡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状况直到这次周辽开战才停止的,这也是李琮一开始想和女真结盟攻打辽国的缘故,他不想再这么憋屈地岁贡。
而辽国想必也是察觉了女真的意图,所以想和大周结盟先解决女真,因为他们也清楚一点,大周这边好对付,女真一旦崛起了,势必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威胁。
哪知那一次偏偏赶巧了,青玉青云解救李稷的同时把辽国太子掳走了,辽国受不了这气,转身和女真联手了。
幸好,陆呦横空冒出来了,给了李琮一个莫大的惊喜,否则,大周肯定危矣。
说实在的,若不是陆呦,李琮委实没有信心战胜辽、金、夏三国结盟,所以,陆呦这个世袭罔替的平燕侯绝对是实至名归,他给的心甘情愿,不说别的,从此后,大周不必再受辽的气,辽反过来还得对大周俯首称臣,钱财是一回事,声望又是另一回事。
这不,太后驾崩,多少曾经和大周有过龃龉或者曾经交过恶的国家或部落主动来吊丧,且还携带重礼,包括女真和蒙古。
当然了,李琮也清楚他们大多是有所图的,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对颜彦是一百个放心的,因此,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人的企图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从而为大周谋取更大的利益。
比如说这次女真,李琮也见到他们来使,女真仍是有意和大周交好,想和大周一起瓜分辽国,虽说这次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诱饵,但女真开出了辽东辽西的条件,他们只要靠近蒙古的那片草原,剩下的都给大周。
------------
第七百七十七章、三派
李琮因着颜彦的缘故,并没有答应女真。
或者说,也因为耶律洪禄,耶律洪禄主动归还燕云十六州,又承诺做大周的附属国,他不能言而无信。
再则,吴起还带着他的五万人马在辽国帮着抗金呢,他这个时候若是接受女真的条件,那他这出尔反尔的小人之态和女真又有什么区别?
不过他着实有些想不通,为何昔日勇猛善战的契丹人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了。
这个问题颜彦也不好回答,斟酌了一下,她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一,辽国目前汉化比较严重,属于半农耕半游牧状态,而女真则是刚崛起的游牧民族,因此,辽国和女真相比,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大周和辽国,在骑术和战马等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其二,辽国刚和大周打了五年,内耗太大,还没有休养生息过来,而女真早就预谋对辽国下手,早就做好战争准备了;其三,女真和蒙古联手了,可西夏和辽国的情形差不多,帮不上多大的忙;其四,辽国和女真对战,不是在牧区就是林区,火炮的威力也发挥不出来,这个时候还是要靠骑术和箭术以及各种冷兵器。
不过话一说完,颜彦倒是想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轻式武器,火铳,可惜,她对此所知也不多,所以没有向皇上提及此事,打算回去后和陆呦一起研究研究。
事实上,颜彦所说的这四点,其中第二第三点他自己也考虑到了,就是第一点和第四点他没有想过,或者说,没有系统地分析过,倒是也有一点模糊的认知。
主要是他对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不是很了解,他只知道,那些人大多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可草原具体是什么样子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所以没有直观的认知。
说起来,他还是从颜彦这知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这两个词的,他之前只知道汉人大多以种地为生,契丹人大多以放牧为生,可两个民族具体有哪些优劣性他就说不全了。
所以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何陆呦能用这些火炮火药很快把契丹人打得落荒而逃,而这些东西到了契丹人手里却发挥不了作用。
一开始他以为是契丹人不会用火炮的缘故,可后来吴起的失利告诉他,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这么简单。
这不,听了颜彦一席话,他才明白,原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古人早就总结明白了,是他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不对啊,这些连我都不清楚,你怎么知道他们生活在牧区和林区?”李琮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皇上叔叔,外子在前线打了这么多年,还有,游记上也有不少关于他们的描述,除了居住环境,还有饮食习惯等,此外,那年我家两个丫鬟陪着太子他们走了一趟女真和辽国,回来后把详细的地形地貌都告知我了。”颜彦不慌不忙地说道。
李琮知道这未必是实话,倒也没再继续问下去,而是换了个问题,问若是陆呦前往有几分胜算。
这个问题颜彦回答不出来,李琮命她回去和陆呦好好探讨探讨。
李琮是在正月开印第一天的朝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提起让陆呦前往辽国接替吴起的,这件事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就通过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就在大家以为要散朝时,李琮忽然提起了李熙和陆衿的亲事,说这是太后的遗愿,他不能让为他操持了一辈子的母后带着遗憾离开,因而,他在太后的病榻前答允了这件事。
只是目前仍在国孝家孝期间,这件事不宜大肆操作,可鉴于目前他国对陆衿的觊觎,以及外界流言对平燕侯一家造成的困扰,李琮觉得有必要先把这件事公诸于众,一来是安抚颜彦一家,二来是让那些人早点死心早点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
可能是这件事对大家的冲击太大,也可能是太过突然,李琮说完后大殿里有瞬间的冷场,继而才是嗡嗡的交头接耳声。
紧接着就有人站出来反对,说李熙是皇世孙,将来不但会是皇子,也会是太子,怎么可以娶武将世家之女?这不明摆着和太祖皇帝的律法相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