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沈家老大不会给陈家人盖房,唯一能沾上便宜的机会就是这次,一定要抓住。
每套房,虽然都是自己打老式就土坯很累,可是值得,住个百年都能住。
厚厚的土坯才能撑的住结实的木梁,上面的瓦片也是大舅哥点名去买的最好的青瓦。
木梁青瓦,还有亮瓦,以及每间屋子的窗户,玻璃可都是钱。
那玻璃还是大舅哥托友人从省城让人断断续续用两年的时间从沙城弄带回来的 ,每一次都是他们去市里的火车站接。
家里明亮,住的比十里八村的人家都舒服。
大舅哥资助他们盖好房子,他和隔壁的二舅哥就写了信去北都,让大哥以后别再给他们寄钱。
没想到今年还能收到大哥寄来的衣服这些旧物,虽然是旧的,在他们乡里可也是顶顶好的东西。
如今就爹娘也私下和他说,他娶对了妻,日子过得比家里几个哥哥姐姐都好。
他也觉得自己娶对了妻。
两家也从包裹中翻出来一封信,是大哥的信,说是以后工作繁忙,不知道哪年才能回老家。
以后也难以多照料他们,还有换了寄信的地址 ,按照信尾留的寄信地址给他写信,原来的地址只能孩子们收的到,他收不到。
他以后常年驻扎在单位,很少回家,还是寄单位更方便。
沈清和这次寄东西以后,估计再寄就得等到外甥外甥女结婚,或者荒年再说。
沈三妹不识字听着儿子给她反复念信,念了四五遍,她才摆手让儿子停下。
对父母的依恋,全部转给了大哥,她还很小,才几岁,大哥就去外讨生活,原来带着大哥去的人,早些年早就回村。
只是大哥早已在北都落地生根,有了家。
大哥去外讨生活的时候才十三四岁,也是个半大孩子。
转眼就是二十多年,他们三兄妹都老了,父母也离世多年。
可大哥还帮衬着她和二哥,在外讨生活,没有根基的人也不会过得多好。
肯定特别苦,可大哥一直像爹娘一样一直帮衬着他们,是他们没用,拖累了大哥。
想着想着,泪水不自觉的滑落,她想起了什么,起身进到存放东西的屋子,扒拉开几个袋子,然后装东西。
“他爹,快来帮我。”她要给大哥寄东西去。
“哎,来了。”
隔壁村的沈二家也在扒拉袋子,要给北都的哥哥寄东西。
远在北都西山的沈清和已经沉迷在开荒中。
二月初,已经正式有第一批专家学者入住七所。
人不多,就十多位。
大大的七所,目前就只有几十人。
大部分都是安保和后勤处的,一月一号沈清和升官,升为处长,后勤保障处的处长。
未来差的就是学者专家教授,接连一两个月的时间,沈清和已经购进不少粮食,他买的不是价格高的新鲜粮食,而是两年前的存粮,价格相对低一点,同样的经费,购进更多的粮食。
不得不这样做,安保部门的人都是转业军人,个个是狼崽子,吃的多。未来这些科学家们也得吃饱,他就得想办法。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他想多储存粮食,养成这个习惯,让后勤处的所有同志都习惯。
为五九,六零,六一年打下基础。
如今的机械总厂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提前会把下季度的基础任务做完。
临时来了任务,就不会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来的第一批都是老教授,全是从科学院调来的科学家。
沈清和作为后勤处长,想的很是周到,这些科学家都是出过国留过洋的,骨子里都有文艺气息。
他们的房间根据男女还有年岁,都布置的十分雅致。
也给足他们私人空间,每人一个套间。就是公众的洗浴间,也在最近两个月 ,他开荒之余还带着其他同志把所有的卫浴间自己改造。
活生生的把一群保洁一群干事一群保卫部的所有同志都搞成了建筑工人,自己找来二手的物件,抓紧时间改造,除了办公楼的。宿舍的全部改造好。
他还让工兵把大的集体宿舍都改成小间的单身宿舍。
他建议不要有集体宿舍,科学家们白天做研究,脑子就无法空下来,到了晚上应该有个独立的房间好好休息。
第246章 幕后(05)
“处长, 又来了几位科学家。”卫光明已经领着几位科学家走了进来。
保卫部是负责审查,审查完毕,那些人能进来, 但是进来后随身的行李都要再仔细检查,就是本人也得检查, 包括穿在身上的衣服, 都要接受检查。
经过重重检查, 这些人才能走进来, 进来以后的生活安排都是后勤保障处的事情。
第一天肯定不会让他们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安排住宿, 再有就是告知一些纪律, 在所内能随意走动的区域都走一遍,熟悉熟悉,再有都是一些琐碎之事。
一天的时间要全部处理好, 第二天就要全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接过名单, 不动神色的扫视一眼不远处等待着的五位青年学者, 都挺年轻的, 大概都是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都挺年轻的, 而且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国外回来的青年学者。他们有一腔热血,满满的都是报效祖国的心愿。
走过去,一脸笑容,“欢迎欢迎几位科学家的到来。
五位请随我来,先安排好宿舍,然后我让小卫带着大家在所里能随意走动的区域都走一遍, 生活区域,还有一些公共区域,都可以先参观参观。”
“谢谢沈处长。”几位已经知道眼前的人是后勤保障处的处长。刚才小卫就已经给他们介绍过。
据说做事非常的高效还有会琢磨,后勤保障工作做的那是很有名。
“别谢,谢什么,咱们国家的****,还得靠你们。我们后勤保障处的工作就是为你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让你们无忧的工作研究。”
穿着大棉袄的沈清和,乐呵呵的说。
还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把熟花生,“来,一人几个尝尝味道。我老家寄来的。”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五人也不好意思不接,接过来道了声谢。
卫光明知道这是处长的套路,上次接几位老教授也是一样,掏出来一把花生,一人几个。拉近和科学家们的距离。
男女宿舍各自几栋,年青的女学者只有一位。
四位男学者都是隔壁加对面,刚好两人住隔壁,然后和另外两人又是面对面
四人进到宿舍,干干净净的,“收拾的真干净,这沈处长真是不错,斯斯文文,笑眯眯的,一看就是老好人。”
“是啊,比那保卫处的黎处长那人可好相处多了。”
“是啊,那人就是个大黑脸,一脸的不耐烦,不信任,啧啧,吓死人哟。”
“好了,别说那黎处长,只要咱行得正,黎处长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给咱们黑脸。
你们几个各自回房收拾收拾,然后咱一起出去,还要在以后的活动区域参观呢。”
“知道了,孙大科学家,哈哈。”
几人回到各自的房间简单的收拾好,房间内有一个衣柜,还有一张一米五的床,床的两侧,一侧是床头柜,一侧是书桌,还有一个书柜,还有一个矮柜,一个洗脸架。
房间的最里面还有一道门,是通往阳台的门。
每间房都有一个小阳台,阳台下还有几盆花花草草,冬天风大,放在下面。也可以放在房间。
算是给整天用眼的科学家们一些缓解眼部疲劳的绿色植物。
既能赏心悦目又能偶尔活动活动,浇浇花草,也算是一种活动。
孙旭东对住宿很满意,虽然都是旧家具,不过看到出来,后勤处有好好维护,房间没有一丝的异味儿。
其余的几位也一样,能在房间闻到阳光的味道,每一间房间书桌上都有一封信。
是写给他们的每一个住进去的人,告诉他们棉被放置在哪儿,夏天需要收捡到哪儿,还有每间房的植物都需要怎么照顾,全是一些注意事项。
这些科学家们,感受到七所的关怀,感受到了祖国的关怀。
卫光明带着五位青年学者一起参观,边走边介绍。
特别是走到已经围好的光菜园子,卢芳见到菜园子好奇的问,“卫干事,咱所里还种菜嘛?”
“今年是种不了,但是开春就可以种。
这是我们处长打报告被最上面批准的。
我们处长说,种菜养点鸡都是为了给你们这样的科学家补充营业,还有替国家替所里多节约钱。
我们处长说了,能节约一分钱,所里就能多一分钱用于科研。
所以咱后勤处的所有人,闲暇时还要学种菜,学养鸡,你们看看,最后面的一排鸡笼,还是我们处长带着我们做的。”
“卫干事,你说的你们处长无所不能一样。”
孟飞好奇死了,这卫干事是被他们处长洗脑了吧,啥事都是他们处长说,处长说。
“那是,我们处长可不是一般人,啥都会。为人又好,对待我们所有人都像春天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