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的时间,他要把房子的问题搞定。房子最好写老人的名字,解决老人的户口问题,多一个人吃城里的供应粮,以后他和妈还可以在厂里再分房。
拿着上河村开出的证明,沈清和在拖拉机厂附近的那片洋楼区域转悠。
附近有不少家属区,还有不少胡同小院。
沈清和背着背篓,很打眼,居委会的一位大妈像个活雷达一样,跟着沈清和转悠好久,最后忍不住了,“哎,前面的小伙子,你干啥呢,四处瞎转悠。”
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好像看犯人一样,“大妈,我是附近拖拉机厂的职工,想在附近租个房子,让我爷奶以后住。”
“拖拉机厂的,没撒谎?”大妈还是不相信。
“真是拖拉机厂的,我昨天去公安局转的户口。”沈清和说不明白,还拿出来证明递给大妈看。
大妈上下打量过后,接过证明看的很仔细,然后才说话,“小伙子,租房就租房,你四处张望晃悠啥?”
“大妈,我对周边不熟,也不认识周边的人。只能四处晃悠。”
差点被人当着坏人,沈清和也是哭笑不得。
“好了,租房跟我去居委会吧?”
“谢谢大妈。”
“不谢,下次干啥,直接找街道办,居委会啥的,别再一个人到处瞎转悠。”
大妈好笑的告诫眼前的年轻人,只是年轻人瘦的哟,她都不相信是坏人,一阵小风就能刮走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坏事,估计想做坏事也没有力气做吧。
“嗯,记住了。”声音闷闷的,一路跟着。
居委会一群大妈坐在那儿,郑兰芝带坐在一边,让沈清和自己坐,她翻找一个本子,看了一会儿才说,“小沈,你打算租多大的房子?”
“郑大妈,有没有要卖的房子?”
沈清和被一群大妈观望着,有些不自在,主要是她们跟看动物园的动物一样。
他知道自己瘦的有点惨不忍睹,就是已经吃了丹药,可瘦弱的身体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壮起来。
那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现在的形象真是差到极致。也不怪人家盯着他看。
“哎,小沈你到底是租房还是买房?”郑大妈放下笔,好奇的看着眼前的年轻人。
“买房最好,没有就租房。”
“买房有啥要求?”
“我家四口人,能住的下,最好是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
“哟,要求不低。还真有几家适合你,你要不要去看看。”
“那最好就是有点麻烦您。”
“不麻烦,都是为人民服务。”郑大妈拿着本子先给沈清和提前介绍几户要卖的房子。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工作的事,山山老家就有人遇到过类似的奇遇,在那样的年代有了份工作。当然这样的机遇很少,山山夸大一些,一下子解决了母子俩的工作。勿喷!
第176章
第一家:是一座三合院, 三正左右各一间偏房,东西厢房给三间,一个小院子。家里人要离开滨江, 近些年都不会回来, 只能卖。房屋还很新,是解放后盖的。还有一口水井,也是很方便。独门独户的,左右也是差不多的三合院。
第二家:是附近花园洋楼的一个套间,有六十平,有单独的厨房厕所,两间房, 但是后面有个单独的阳台,封闭起来也可以做间房。房主也是离开滨江,她是工作调动。
第三家:是楼房, 是稍远一点的服装厂的老宿舍,在二楼,小小的三室一厅一卫一厨。一家人刚好能住下,房主一家卖房是因为被亲人骚扰过度,才想卖房子。
听了还得实地考察,沈清和跟着郑主任郑大妈一家家的去看,最先看的就是那三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房子。
有家庭纠纷, 沈清和不想要那房子,不过他还是老实跟着郑主任去看。
沉默的不说话,也不对那房子发表意见。他这样, 郑主任也没明白,二话不说带着他去洋楼看房子,哪哪都好,价格也合适,只是太小了点。一家四口住着有点不合适。
虽然他很喜欢洋楼的那套房子,抽水马桶,铺着明亮的地板砖,还有刷的白白的白墙。一切都和现代差不多,感觉很棒。
只是不只是他一个人住,沈清和毕竟不是此方世界的土著,对于一大家子挤在小小的房子里面。
他更习惯住大房子,喜欢无拘无束。
看完第二套房子,两人继续去看第三套房子,一进去,沈清和就很喜欢,七成新的房子,里面的家具一应俱全,人家也不带走。
距离太远,没办法带走,屋主还住在里面,二老说只带走衣服被子,还有粮食,就是锅碗瓢盆都不带走。
他们是去南方投奔儿子,儿子在南方工作,是名职业军人,夫妻俩都忙,家里的孩子没有人带。
他们这一离开可能就是余生都要在南方度过。家里的房子也找不到可以放心托管的人,干脆卖掉,去南方在儿子部队所在城市买套房子。以后不用带孩子了,他们也可以从部队住到城里去。
部队的家属院一般都在驻扎的山里。住在城里他们没事也可以回部队看看孙子孙女们,离得近,才方便。
每间房子,都保养的不错,地下还抹了水泥,墙有点泛黄,但是也干净整洁。
几间屋子都有炕,用青砖砌的炕,石灰刷的白墙,周围贴着报纸,每一个房间的炕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房间的家具也是七八成新,院子里面以前是菜园,大概是冬天菜都已经收了,厨房下面有地窖,满满当当的放着白菜,萝卜,土豆这些。
就是厕所也不错,沈清和想着自己改改。
老人们很好,沈清和也没有讲价,七百八十块一分也没少。下午就去房管所办好过户还有给老太太办理转户口,村里的证明昨天白天就让老爷子开好。
今天进城的时候,各种证明手续都带在身上,只要买好房就能随时过户转户口。就是房主地窖里面的土豆,白菜都花钱买了下来,当然人家的价格也低。粮食是要带走的,下午两位老人就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沈清和空间内关于这个年代的东西很多,拿出来好些旧物,热水壶就拿出来四个,还有老式的大梳妆镜,已经堪比暖气的铁皮炉,放在堂屋,可以取暖也可以做饭,烧热水。
边上放着一个旧的四方桌,沈清和把家里收拾好以后,睡在新家,他打算把厕所整好再回去。
家里也知道他进城会待几天。
小伙子一个人在新家忙活五天,新式卫生间出炉,除了没有热水器,没有铺地板装,别的都不差,抹了厚厚的水泥,地下的防潮还做的很好,还有四周墙壁也抹上水泥。
冬天不容易干,放了两颗燥热的火晶,一点也不耽搁卫生间的装修。带窗户的卫生间,冲水蹲厕。洗澡间,洗漱间,厕所全是分开的,沈清和一个人忙的团团转。
每天午饭以后,他还得去厂里看看妈,报报平安。
家里所有的房间,全配上家具,地窖里面放了不少粮食,大部分都是粗粮,也放了五十斤精面粉,六十斤精大米,挂面也放了十五斤,一斤一包,十斤豆油,清亮的油,和现在的油比,完全不一样。
还有各色干货,已经前任房主留下的大白菜,萝卜,土豆 ,红薯。
家里全部置办好,沈清和才回上河村。
早上,吃过早饭,沈清和去到拖拉机厂,已经到了上班时间,远远看到在周厂长出去,沈清和停下脚步,对着周厂长笑笑,然后也没有凑上前去打招呼。
一堆人,一看就是有事,打完招呼,沈清和先去看看喜子兄弟俩。
福子眼睛尖,老远就看到走来的沈清和,“石头,咋来了,有事啊!”
“没事,我等下回去村里,接我爷爷奶奶进城住,你们有啥话带回去没有?”
沈清和给兄弟俩棉衣口袋里,塞了一大把炒熟的花生。
“没啥话要带的,你来的时候,方便的话,给俺俩带点家里做的酸菜,吃饭的时候整点,胃口好。”
“好,我让舅妈给你们炒两瓶。我先去跟我妈说说话。”
“去吧去吧。”
“对了,我可能在家住两晚,这两天别等酸菜。”
“知道,知道。”
福子摸摸棉衣口袋中的花生 ,嘿嘿的乐呵两声。
里面肯定有两三个糖,这几天每次吃花生时,石头都教他们先吃糖,在嘴里含一颗糖,再吃花生 ,味道贼好。
确实贼好,他现在光吃花生都觉得无味,只有含一颗糖,再吃炒熟的花生,才觉得那才是正确的吃法。
食堂是最先建好的,早就投入使用,他们食堂的人也还不全。
乔翠花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做事老卖力了。
她做的饭菜也如她之前说的那样,味道很好,就是大锅菜也做的比别人的好吃。
大早上的,刚弄完早饭,她刚坐下来歇歇,洗碗择菜都不需要她做。
她就是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把菜的味道做好。
“妈。”
“儿砸,一早来是不是房子收拾好,准备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