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舂米的方式可以脱壳,拿着一根大棒槌,往石坑里砸,砸到坑底的燕麦脱去外皮,留出燕麦粒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有点像捣石臼,没有什么技术,纯力气活。
砸了大半天的燕麦后,程年的两条胳膊又酸又胀,端碗吃饭的时候,手指都在发抖。
脱壳后的野燕麦,粒粒分明,像黄色的稻谷米粒。
程年看到后很惊讶,“咿?燕麦怎么长成这样?那麦片是把它压成扁的吗?”边说边动手压燕麦,结果压成扁平状后,也只是一颗变瘪的米粒。
“那种麦片是把燕麦蒸熟后,蒸成糊状后,加些配料啥的,再用机器压成片的。”
程年有点失望,他还以为摘了燕麦后,就能直接泡燕麦皮吃了呢。
不过,更难过的是,他舂了几下燕麦后,累得像条咸鱼。
夜里,他只能将两条胳膊平瘫在床上,动弹不得。
眼巴巴地看着香香软软的媳妇儿待在跟前,抱不起摸不动,该是损失了多大的福利啊,气得他真是牙痒痒。
程年愤愤不平地提议,“我们需要进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还冠冕堂皇地找理由,“我们已经尝过水车提效的甜了,不能再重回纯体力活的深渊啊!”
原初贝笑了笑,继续给他的胳膊按摩,懒得拆穿他的烂理由。
要说平日里,他也没少干纯体力活啊。
商量一番后,他们决定做一套石碾和石磨。
这俩都是非常实用的农具,历经千百年也没被淘汰,绕是灾难前的村子里,家家户户还有这俩工具呢,可见有多有用。
石碾可以用来碾压谷物,把粮食压成扁状或细颗粒,可以用来脱皮脱壳。石墨可以用来磨出精细面粉,还能磨出浆。
他们寻遍整个山林,总算是找到了心仪的石块,大大小小共四块。
整整花了一天时间,肩扛手抬,终于把四块石头全搬回来了。
石碾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面用一块平坦的大石盘做碾盘,上面用圆柱形的石头做石磙,在碾盘中间竖起一根短粗木桩,这是用来约束石磙的碾框子。最后在石磙中间打孔,穿上可推动的木棍。
使用的时候,把谷物瘫在碾盘,推动碾磙子一圈圈的碾压,把谷物的外壳压扁,溜出粮食粒就可以了。
而石磨是由两个圆柱形的圆磨盘组成,下磨盘的中心处立上一根木棍作轴,上磨盘有对应的凹槽,使用时对其相合。除此之外,在上磨盘的凹槽旁边再凿出两个磨眼,这是用来放粮食和水的。把粮食扫到磨眼处,流进磨膛,旋转石磨,就能磨出细粉和浆了。
石头搬回家了,接着就是制成心仪的模样了。
古话说“凿而为碾,刻而成磨”,可以看出这俩工具的制作工艺的区别。
不管是凿,还是刻,都是在目标位置加水,用花岗岩慢慢打磨。但如果是穿孔凿坑,凿到深处时,换上石孔大小的木桩,边加水边旋转打磨,就这样反复打磨,直到钻出孔就可以了。
如果想磨平石块的表面,除了能用岩石进行摩擦,还可以用河边采的节节草。
节节草是种野草,外面很粗糙,长得一节一节的,中间是中空的,这种草可以作用天然的打磨用料,最适合用来打磨木制家具,能让其表面变得光滑。
也能勉强用来打磨石料,把节节草捆扎成可以手握的厚实草垫,像用磨砂纸一样,朝着石块的尖尖角角处进行打磨,边摩擦边加水。
慢慢磨,也能磨出想要的效果,就是有点废草。
没日没夜地打磨两天后,程年终于制出了理想的石料配件。
整体算不上精致,碾砣还只是个很粗糙的圆柱体,磨盘也不是圆,但不影响使用就行了。
最后,装上木棍,工具完成了。
用石碾的时候,程年特意去把红尾拉出来了,往他的头角上套上缰绳,往碾盘上撒一些燕麦,然后赶着它转动碾砣。
如果红尾累了,就放它歇歇,喂上好吃的好喝的,绝对让它干得舒舒服服的。
红尾这边磨着燕麦,原初贝就拿小刷子,把碾开的燕麦和燕麦皮扫到篓子里,再用粗竹编过筛,把燕麦皮和燕麦籽。
燕麦麸皮也能吃,它是燕麦含有膳食纤维最多的部分,煮粥或者做面食的时候放上一把,增加麦香味。
看在红尾卖力地工作,这份美食就留给他当薪资了吧。
粉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看起来有点怏怏的。
也不爱出来晒太阳了,安静地蹲在棚屋里,只有原初贝在出现的时候,才会开心地叫两声。
原初贝怕她生病,打算用燕麦皮给她改善伙食,养养身子。
她从篓子里舀出一大勺麸皮,倒进食槽,加一勺水,然后招呼粉云过来吃。
粉云吭哧吭哧地舔着,吃喝看起来都挺正常的,看起来不像是生病的样子。
原初贝这才放下心来,养了这么久,对这三只动物也生出感情了,她最喜欢的就是粉云,毕竟其他两只都是跟程年更亲,只有粉云独独黏她。
除了给自己囤食物,他们也给三只动物们,准备了过冬粮草。
红尾棚屋旁边本还有间小屋子,本打算用来养殖新动物的。但如今已经沦为了饲料储物间了,码放着整整齐齐的粮草。
这些粮草,基本就是燕麦杆、苜蓿等良好牧草,收割后,捆绑成草垛,一摞一摞地码放饲料房里。如今已经码了大半个屋子了,可以让红尾和粉云能安稳过冬了。
至于新动物们住哪,那就等抓到后,再决定要不要再搭一间养殖房吧。
果然如程年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有了石碾和石磨,还有红尾的帮助后,处理粮食的工作方便多了。
在经过一天的上岗培训后,红尾也已经习惯了拉石磙,不用人哄,就能老实地拉着石磙转圈圈。等它全部滚完后,再把粮食全部扫下来,过筛后储存。
省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背着篓子去林子里,去捡各种山货。
晚上的时候,程年处理山货果子,原初贝就在旁边用胡麻纤维搓线,搓出细棉线后,就开始织布。
她给程年送的那套生日礼物,他喜欢的不得了,恨不得天天拿出来穿,白天穿脏了,晚上洗一洗。北方天干,只需要放在木屋里晾一晚,第二天早上就能干透。
就算秋风冻人,他也美滋滋地穿着,根本不惧凉意。
但原初贝看不过眼,成天穿一样的,都看腻了。
胡麻布不如夏布平滑,摸着会有点颗粒感,但很透气,做成正适合秋天时穿的长袖和外衫。
耕地里种的棉花快成熟了,碧绿的棉花杆在阳光下变枯了,核桃般大小棉花球也慢慢裂口了,成熟的棉花会炸蕾吐絮,露出洁白的棉花。
再过段时候,他们就能将壳掰开,掏出软软的棉花,一瓣一瓣的,一颗花蕾能有七八颗。
他们种的棉花也不多,但做两套棉衣是足够了。
总之,有了这把腰机之后,纺布制衣不在话下。
第二日,下起了微微细雨,这样的阴雨天,正适合吃点暖乎乎的东西。
把泡发好的黄豆放到石磨里,加水磨成豆浆,豆渣过筛留存,仅余白白的豆浆。自己磨出来的豆浆,果然会更具吸引力,口感都会觉得更醇厚。
再把零余子去皮蒸熟,将豆浆小火煮开,煮开后,把零余子果肉放到豆浆里碾碎,加水搅匀。
煮美龄粥,最好的是用果实更绵密的山药棍,吃起来的口感更细腻,也更粘稠。但家里的山药还未成熟,就只能先用零余子充下数量了。
等锅里咕咚鼓泡时,放半碗泡开的燕麦粒,燕麦粒不如大米和糯米的软烂,它煮得时间会更长。
用小火煨煮约一两个小时左右,让它完全吸入豆浆和山药的美味。
期间要不停地搅拌,千万不能糊锅,不然就前功尽弃了。等硬硬的燕麦粒完全煮软了,加上糖焖几分钟。
从陶锅里飘出来的香气,会时不时地钻到你的鼻腔里,一揭开盖子,香气扑鼻,钻入脾肺,还没开吃就已经忍不住咽口水了。
整个陶锅里,呈现出奶白色的状态,若是能点上几粒红枣或枸杞子,那就是万白丛中一点红,像白雪里盛开的那朵红梅。
粥煮得很粘稠,燕麦粒煮得完全软烂了,与豆浆和零余子的果肉完全融合在一起。舀出一勺,吹一吹,绵密软化的粥顺着口腔、食道,滑入胃里,口感丰富,让人沉醉其中。
一碗香甜可口的燕麦美龄粥,便是阴雨天里最好的慰藉。
第49章 . 野刺梨 刺梨果肉 / 粮食保卫战
阴雨天晴后, 原初贝领着程年去林子里找山货。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她总感觉林子里的动物痕迹多了起来,坚果树附近的粪便痕迹尤为多。
许是灾害后, 动物也拥有了充分的生长空间。
但是他们制作的窖坑陷阱, 目前还没有动物上当。
他们主要是为了驯养捕猎对象,所以挖的坑里没有尖刺、也没有深穴,只是把坑壁挖的笔直, 不会伤及动物的身体。
如果有动物掉进去了,就会深陷其中, 无法攀援和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