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农家科举 (风暄和)


  ,李氏做的饭原本就好吃许多,这次根据张皓文穿越前的记忆,李氏煲的鸡是张皓方从没吃过的鲜香,他狼吞虎咽的吃下一碗,跑到二房跟张皓言炫耀去了。香味儿在张家院子里久久飘荡,另外几房的人也忍不住食指大动起来。
  “给爹娘也盛一碗吧。”李氏终于忍不住说道。
  大丫张皓春应声站起身来,盛了一碗端着往中间的主屋走去。过了一会儿,她回来告诉张传荣夫妇:“爷和奶吃了,都说好吃。奶还说,那两只鸡生了不少小鸡,咱吃的这是刚长大的,最近又新孵出来一窝,她都小心看护着呢。”
  “好啊。”张传荣道:“这鸡咱们家里头多养几群,倒也是个生钱的法子。普通的鸡一只还能卖三四分银子呢,抽空我到镇上去找找皓文他大舅,看看他做工的酒楼里收不收这鸡。”
  “爹,你把娘今天这做法记住了,去做给他们尝尝,到时候,他们就肯多出钱了。”张皓文提醒他爹。
  “这个好说,你爹我都已经记在心里头啦。”张传荣拍着胸脯道。
  一家人正说着话,吴老太太满脸堆笑的走了进来:“哎呀,老大啊,我是来跟你们商量商量这养鸡的事儿的。老婆子我可是养了一辈子鸡了,你们听我的准没错。先前咱家鸡少,往后啊,咱可得把后头那棚子好好盖盖,鸡多了,怕是树籽儿不够吃了,这榕树咱们也得抽空多种上几棵……”吴老太太越说越兴奋,两只手在空中比划来比划去:“真没想到呀,老大你从山上还掏回来这么两个宝贝,呵呵呵……”
  “成呀,娘。都按您说的办吧。”张传荣也想开了,老太太愿意出力,到时候分给她一份钱就是:“这事儿我和宝儿他娘也不在行,这样吧,我们两口子负责卖,负责出钱建鸡棚,您呢,就负责照看,卖的钱咱们对半分,成不?”
  “成,成!”吴老太太笑的嘴都快咧到耳朵后边去了。她还愁着给张传翠攒嫁妆的事儿呢。虽然现在盖了房子和学堂,她手上还剩了十几两余钱,但她这闺女她自己知道,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去的,现在来说亲的上门都是提皓春,却没有一个提传翠的。唉!这可叫她怎么是好?只能多给她赔点嫁妆出门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家上下又忙活了起来。先前家里鸡少,如今越来越多,原先的鸡棚本来就已经不够用了。趁着新的一窝鸡正在孵化,吴老太太指挥二房两口子和她一块在院子后头寻了块空地,抱着一蓬蓬的茅草搭起了新的鸡棚。
  张皓文和张皓夏跑到后面看了一眼,张皓夏好奇地问:“奶,鸡呢?”
  吴老太太呵呵的笑着,道:“我让传翠把它们赶到林子里头去啦。这是老辈人的养法,在林子里养鸡,鸡吃树籽、虫子,长得肥,那树没了虫,还有这些鸡平日里头拉的屎,也长得更好,先前咱家里头就这么几只鸡,还一天到晚病歪歪的,就让它们在家门口啄啄食儿算了,你爹带回来的这些鸡可金贵,亏得咱老张家院后头还有这么一片树林子,这些怕是还不够呢,我得让二叔多种几棵……”
  老太太念念叨叨说个没完,张皓文该上学了,也没工夫再听下去,不过,看这样子,这养鸡的事儿,能慢慢做起来了。
  昨天他又想了一想,虽然可以先卖到镇上试试水,但在潭牛镇,这鸡怕是卖不出多少钱,况且镇上的需求也非常有限,要卖,就得卖到文昌县衙所在地文城,甚至是琼州岛上最繁华的琼山,那里有不少有钱人,还有各地的商贾来来往往,他们识货,一顿饭吃上几十两银子也不会眨一眨眼,这样美味的鸡,长期供应给有名的酒楼,一只卖上一钱银子绝不是难事儿。
  张传荣捡了两只个头适中,刚长好的鸡,打算到镇上去找李青安碰碰运气。张皓文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说了一遍。张传
  荣点点头,道:“嗯,宝儿说得有理,这样吧,我跟你阿舅城镇上瞧瞧!”
  “大哥,我跟你一块儿去吧!”张传贵听到动静,从四房屋里跑了出来:“这做买卖的事儿,我也想学着点儿。”
  “成。”张传荣点点头。带上老四也好,有个人商议商议。老四心眼活泛,又会算个账,说不定能派上什么用处。
  张皓文往四房屋里望去,只见王氏眉头紧锁,抱着张皓亮坐在屋子门口,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张皓文心里叹了口气,看来,王氏的娘家这回是得逞了。
  张皓文用过早饭,跟在张皓言和张皓方身后往外走去,却在转身的时候,隐约瞥见不远处的树下,闪过了一个藏青色的身影。
  “王老三?”张皓文脚步一顿,再站住定睛看时,树下却已经是空空如也了。
  “皓文,你干啥呢?快走呀。”张皓言在前头喊道。
  张皓文加快脚步往前走去,心里头却充满了疑惑。
  “爹,你看这一大早他们老张家就忙忙活活的,这是要干啥呀?!”张皓文转过院墙不久,树后有个十来岁胖乎乎的少年探着脑袋又往张家院子这边鬼头鬼脑的瞧了过来。
  “走吧走吧,有啥好看的!”说话的正是王老三,“早晚叫你娶了皓春那丫头就是。你说你这小子也真没有福气,你大姨家表妹多好,你姨父开着那卖酒的生意,没有个男娃儿,往后铺子不都是你的!”
  “我不稀罕,爹,你看表妹的膀子,有我两个粗,嗓门大的像锣,我见了她心里头就打颤。皓春儿多好呀,那腰,那脸蛋,爹,除了皓春,我谁也不娶!”
  “你个小兔崽子,就知道给你爹找事!”王老三气呼呼抬手在王栓儿脑袋上敲了一下:“怕啥,我早晚让你堂姐给你想个法子,遂了你的心!”
  “堂姐?你说那个王盼兰?她是张家的人,咋会听咱的?”
  “蠢材!她难道不姓王?昨个她娘不是颠颠的把五两银子送来了,让她那个不成器的弟弟王阿松到你姨父铺子上做学徒?看来,他们老张家把钱分啦,一房房手里头还有不少呢!这次,咱就是先探个底儿,往后手里头握着王阿松,不怕你那堂姐不听话!”
  王老三仿佛对自己的打算很是得意,嘿嘿奸笑两声,接着吩咐道:“对了,过了晌午,你就去镇上一趟,找着你那个不着调的堂兄王壮,你见了他,就跟他这么说……”
  “好、好,都听爹的!”王栓儿边听边点头,两眼放出亮光,最后更是高兴地拍起手来。两父子的身影终于在田埂上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了。
  ……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读!”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张皓文和两个哥哥来到学堂的时候,韩景春已经领着孩子们读起了书,他把学堂的学童分成了快中慢三组,最靠里的那一排都是岁数较小的孩子,他们还在读《三字经》呢;中间一排是年纪大些的,读的是《百家姓》;而最靠外一排,一共七八个孩子,已经开始读《千字文》、《千家诗》了。
  张家这三个孩子都算学得快的,一来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比较聪明,二来有老五张传云在家里,也可以偶尔指点指点他们,不像大部分孩子家里的人也目不识丁,回到家之后就把书篓一扔,上树捉鸟,下河捕鱼,没人管教,就算拿出书本,遇到个不认识的字也没人去问,只能第二天再来问韩景春。
  早课结束,孩子们纷纷跑到院里玩耍休息,韩景春却又把张皓文、张皓言和另外两个孩子叫到了斋房中。
  “夫子,您要带我们去镇上?!”几个孩子高兴地跳起来问道。
  “嗯!”韩景春不拘言笑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喜悦,经过这些日子的教导,这些孩子中有四、五个已经能看出资质不错,蒙学的“三百千千”对他们来说,很快就要不够用了。下一步,他打算开始让他们接触真正和科举考试息息相关的内容——四书五经。
  在镇上的学堂里,经书往往都是一本本传下来的,可眼前的这些孩子是“天赐义学堂”的第一批学童,三百千千由韩景春写好挂在堂前口口相颂,孩子们自己抄写的。四书五经要抄起来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了,虽然说四书都不算长,但加上朱子的注释,还有经义,韩景春不想让他们把时间都花在抄书上。
  当然,这也要看各家的状况,他打算买上两套放在学堂里,若是有人实在买不起书的,那也可以每日借回去抄写,只不过要按时归还就是了。
  这天晚上张传荣没有回来,而是让李思找人给李氏捎信说他和张传贵结伴去了文城镇。李氏虽然心挂丈夫,但张皓文带回来的消息让她心里格外振奋:“宝儿,先生真的说你可以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吗?”
  “是呀,明日先生还要带我们去镇上书坊买书呢。”张皓文点了点头。其实,《千家诗》的内容不少,他还在理解和消化,但韩景春说,学习诗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像记忆背诵《三字经》那样刻板,他们要在日后通过诵读、对对子慢慢学习。
  韩景春还告诉他们,虽然大明朝科举不考作诗,但以后做了官,有不少场合要和同僚作诗相和,有些时候宴会上上级一发话,下面的人还要赋诗应景。况且八股文一股股讲究对仗工整,这些都是长期练习吟诗作对练出来的基本功。张皓文倒也不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嘛,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把半本《千家诗》都记在脑中了。

收藏qubook.org书签防失联 书籍数据与原来一模一样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