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心事[清穿] 金推完结+番外 (Urania)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Urania
- 入库:04.10
面对着来势汹汹兴师问罪的公主殿下,傅文有只觉得头大。
他原就看着霍大人是个不靠谱的,却没成想竟然不靠谱到了这种程度,不免对于霍大人一家颇有些看低。
聊到最后,傅文对着静仪无语道:“我很像是那种需要被取悦、并容易被诱惑的人吗?”
必然不能啊!
静仪笑得在床上打滚。
是啊,他本就不是这种男人,这霍七姑娘终归还是打错了算盘。
这次作战时间线相比前几次大战时候拉得更长了些,准噶尔和清军双方都有所忌惮,不肯轻易拿出真正实力对阵,也不肯做任何退让,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进入了胶着状态。
静仪很是能感受到傅文平静外表下焦虑的内心,对傅文这种状态也能够理解——毕竟是军中出身的高级将领,在战场外做事有时甚至会比战场上更难熬一些。
静仪本就不是小女生脾气,不会在他最忙的时候要求太多陪伴,提出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傅文忙傅文的,她就自己找事情干,频率上基本在家歇两天,在外逛一天,不疾不徐地认真过着日子,倒把傅文也带得平静了几分。
这日,雁蓉从外院周管事家儿子那里打听到,城东郊外一处茶馆中,有做得极好的松子糖。
静仪近来对于网红小吃打卡兴致颇高,更兼她原本就爱吃松子糖,听了这话自然没有不去试吃的理儿。
这家茶馆不大,没有包厢。川陕一带民风更是开放一些,对女子的束缚也少。静仪也不要人清场,只是选了一个清净靠窗的位子,要了茶水、果盘和几样点心,自顾自低头品尝。
距离静仪位置不远处,两个读书人打扮的青年男子小声议论:“圣上暴戾,诛杀功臣,像年羹尧大人这等大功之人也是说砍就砍。当年康熙爷走得急,众皇子都忙着自己的事情,诸位皇子都不在,只有四皇子一人在清溪书屋服侍老爷子……哎,这也就是命。否则的话,康熙爷会选哪位皇子继承大统还真不一定呢。”
另一人道:“我倒是觉得八爷比起万岁更好一些,八爷素有贤名,极重文士,待人宽和,御下有方,只可惜,手段、运数略差一筹,终归比不过当今圣上,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静仪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忍不住对着那二人出声驳斥道:“此等以讹传讹捕风捉影之事,你们却在这里大加议论,诬陷君上,当真不是读书人该有品格。”
其中一人不服道:“你所以为准的,不过就是那些京官编纂的大典史志,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说法。你又没亲身经过见过,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于我?”
静仪反问道:“难道你见过?”
那人被静仪当场被噎住,觉得丢了面子,上来就要争执,却被旁边一人拉住。
“孔兄,莫要冲动,这位少夫人方才是从总督府车子上下来的,车子外头还有亲兵护卫……”
而今的川陕总督是四额驸傅文,随便出门吃个茶点都能有这个阵仗的,只能是敦宪固伦公主了。
方才同静仪争辩那人当即变了脸色,腿一软便跪在了地上,身子颤抖如筛糠。
离这两桌较远处的客人们虽未听清这边动静,然看着书生对着那位少夫人跪了下来,不敢再有只言片语,也知道发生了不小的事情。
静仪给了掌柜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掌柜的感觉自己心脏几乎都要被吓停了一拍。
他们这边天高皇帝远,茶馆顾客里自命清高屡试不第的文人相对来说也多一些,掌柜的还要做生意,对于茶馆当中妄议朝政、君上之事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不想这日竟然摊上了大事。
雁蓉小心翼翼地看向静仪,轻声请示道:“公主?”
静仪摆摆手:“没事,咱们走罢。”
等上了马车后,雁蓉才发现静仪的脸色很有些不对:“主子,您真的不生气了?”
生气又有什么用?
“雍正篡位论”是当年反对四爷登基的对家群体鼓捣出来的言论,在大清各地都有广泛传播。而当年年羹尧、岳钟琪等人也曾和傅文一般,在川陕一带战功赫赫,保护过这些百姓,也曾经被当地百姓真心崇拜过,后来被四爷革职查办。
以上种种,也使得川陕等地百姓对四爷误解更深。
静仪生气归生气,但并没有想跟几个人较真什么,她骨子里毕竟是个现代人,对于文字狱有着生理性排斥。但即便如此,她也绝不能叫人这么空口白牙诬陷阿玛。
她只想把真相告诉当地百姓,雍正不是一个只会玩弄权谋、诛杀功臣的小人,而是一个称职、勤勉、一心为百姓着想的皇帝。
“等咱们回府后,你叫周管家来正院见我罢。”
雁蓉抑制不住好奇情绪,对着静仪开口问道:“主子寻周管家做什么?”
“叫他帮我找一间敞亮点的铺子,我想开一处书斋。”
著书立说是改变当地文人、百姓印象和思想的最好办法。
阿玛为她保驾护航了这么多年,这一次,就换她来保护他。
第123章 大结局(上)
对于一向不擅长取名的静仪来说, 给书斋取名这事是个很让她砸脑子的技术活。
静仪原本是想以自己和傅文的名字结合起来,以“静文书斋”四个字挂作招牌的, 不想最终被傅文一力否定。
于是便有了“静轩书斋”这个名字。
静轩书斋涉猎广泛, 除了最显眼处静仪亲自执笔为四爷写得人物传记外, 还有不少静仪从京中带来的珍藏书籍誊抄版,更兼每半月一次的征文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一经开张便获得了广大西北学子的好评。
静仪曾经多次想过要把“开眼看世界”的理念灌输给本朝学子, 只是原本在京中时候事情太多, 总不得闲,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今的静轩书斋倒是个极好的载体。
静仪给京中去信, 问弘时要人, 将有关航海记事和出海后所见的风土人情写下来,题材不限,、话本、散文、科普文、说明文都是可以的。
静仪原以为弘时会挑两个好使的人给自己送来, 却不想大约过了半个月后, 三哥竟带了人亲自跑到了兰州府来。
静仪许久未见家人, 见到弘时自是欣喜,忙叫厨房备了弘时最爱的酒菜给兄长接风洗尘。
弘时本就是个散漫性子,又赶了这么久的路来到兰州府,酒足饭饱后便半歪在躺椅中不愿动弹。
“傅文也真是的,你三哥跑这么远的路亲自来看你们,他也不出门迎一迎我。”
“我也是临时才知道你来的,傅文还在衙门呢,也不知道你过来了兰州府。他这几日忙得很, 脱不开身,晚上我叫他备酒同你赔罪,你多担待。”
弘时仰头长叹:“人家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你这嫁了人连亲哥都忘了!”
静仪看着弘时明显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对着自家三哥开口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弘时勉力一笑:“没事,一切安好,你家哥儿也好,只是大家都很想你了。而今看你在这里过得也好,等我回去禀了阿玛额娘,也好叫他们放心,免得时时挂念着你。”
弘时不便久留,也是同诺敏几个一样,住了三五日功夫便离开了。送走弘时后,静仪又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当中。
书斋的运行比想象中更加顺利,三个月后便已有模有样。
与此同时,战事连连告捷,时年八月初三,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
半个月后,静仪先于大军两日抵达京城。
= =
董鄂氏匆匆走进承乾宫内,解下披风递给使唤宫女,对着牌桌上的几位抱歉道:“是我来迟了。”
李氏正跟耿氏、钮祜禄氏同五福晋吴扎库氏打牌,听了这话对董鄂氏笑笑:“你住得远,孩子又小,原本就是过来坐着说说话,没什么要紧事,迟一些有什么打紧?”
董鄂氏坐了下来,对着李氏问道:“听说妹妹今儿过来?”
李氏道:“方才就过来了,在旁边看我们打牌看得无聊,正在后头跟弘历媳妇吃什么炒年糕呢,你去后头跟她们玩罢。”
董鄂氏进了里间,见静仪和慧仪一人捧着一个小白玉碗,里头是拿甜辣酱炒好的鱼丸和年糕条,红红的一小碗,两人正拿着银签子小口小口地吃着。
桌上还有好些炸鸡薯条一类的快餐食品,静仪两个见到董鄂氏过来,都笑着招呼她过来吃东西。
董鄂氏陪着静仪吃了小半碗年糕,周嬷嬷从外间进来,对着静仪道:“李主子吩咐奴婢同公主说一声,万岁爷道今儿会在前头开午宴,叫公主和几位福晋少用点。”
静仪笑着点点头,对着周嬷嬷问道:“我们珩哥儿呢?”
自打阿玛和额娘回归后,珩哥儿就被自家额娘接回了公主府上。
早上珩哥儿和静仪是一起进宫的,方才被养心殿柴玉给接走了。
柴玉一见到静仪便笑眯眯道:“万岁方才想起,前儿给阿哥解《六国论》时候,有两处解得有些太深了,想叫阿哥去一趟养心殿,再给阿哥讲上一讲。”
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