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元帅高明,韩公子自然是得你真传!”陈威捧了一句,随即醒悟张嘴道,“错了,现在该是陛下了,恭请陛下回京继承大位!”
陈威得意自己一家明智早就是永宁侯一系,永宁侯当了皇帝理国公府也将水涨船高,而下一代有陈继明和韩缜关系莫逆交情匪浅,起码三代不要担心家门荣耀。
永宁侯眯了眯眼,勾唇道:“既然如此还等什么,速速回京!”
永宁侯不担心皇帝宝座跑了,说实话他对当皇帝并没有这么急不可耐,在他的想法中,皇位应该是他征战四方开疆拓土成功后的锦上添花,而不是早早被送到手中。
如果他想要的话,早就自己伸手去拿,而不是等到现在!
不过时也,运也,如果不是蒙古突然发难兴兵,嘉安帝还是皇帝!
开封危机解除,永宁侯更想掉头返回边关,痛痛快快的打一仗。此次蒙古损失惨重,阴谋落空,正是出兵的好时机,一定能给对方造成打击。
奈何,京城的局势需要他出面稳定大局,将‘皇帝’的身份正式落实,公告天下。
君皇不在京城,就像是群龙无首,还会造成时局震荡,给既定的局面带来变化。空荡荡的宝座,总会激起人的野心,想着铤而走险。
为此,既然已经走到走一步了,即使遗憾永宁侯也不得不继续赶回京城!
旭日初升,新年的钟声响彻京城的上空。
嘉安七年,孟氏皇朝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兴’朝。兴,起也,有奋发,兴国,兴邦之义。作为兴朝的第一任皇帝,韩重希望民族振奋,兴汉唐风气,再现万邦来朝的光荣。
因为刚刚遭受战火的□□,百姓还沉浸在伤痛之中,韩重的登基仪式并不奢华盛大。韩重本身也并不耐烦繁文缛节的琐碎,而且边关还在紧张当中,不允许地方官员进京朝贺。除了少数官员,将领赴京见证改朝换代的重要此刻,大多数人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位置上恪尽职责。
这是一场庄重但不喧闹浮华的登基大典,简单利落,痛快的结束仪式。
吏部的官员不赞同又如何,新帝可不会听他们的,粗率专横的决定了一切。
撑着走完整场大典,看着高高的宝座上换了人,甄太师黯然离开。
点头答应废帝是顺从民心,更是对嘉安帝造下的罪孽的愧疚,身为臣子不能规劝辅佐君王行正道,而是使生灵涂炭,是他的失职无能,做这一切是出于他的本心。然而身为臣子背叛了君王,使江山易主,不管如何冠名堂皇,背叛就是背叛不忠就是不忠。他愧对先帝,辜负了他的信任,还有何颜目屹立朝堂,在新帝眼皮底下为官?
忠义不能两全,即使他已经做出了选择,然而痛苦在撕扯着他的心灵。嘉安帝的死亡,让他心下难安,他做不到踩在旧主的尸体立于朝堂上。
看着登基大典顺利的进行,就是他最后一项任务,此后他将退出朝堂再不涉政!
最后再望一眼庄严巍峨的宫殿,甄太师拿掉官帽,慢慢的走出身后的热闹。但愿韩重会是个好皇帝,但愿天下安定苍生饱暖,但愿不负他曾经所为!
同一片天空下,京城的永宁侯府是意外的安静,仿佛是将满城的喧嚣欢腾关在了墙外,只余萧瑟冷清。
韩家竟然出了个皇帝,韩氏一族一跃成为了皇族,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凡是和韩家沾亲带故的差点没乐疯了,谁人不想青云直上?
作为韩重最亲近的兄弟血亲,韩毓他们就是板上钉钉的王爷啊,虽然赦封还没有下来,他们已经当自己是未来的皇室成员了。
韩重的登基大典他们自然不能错过,盛装打扮得意洋洋的出席盛典,早早就进了皇宫。
他们不明白的是老爷子自己不进宫不算,还不许他们参加,怒气冲冲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明明是光宗耀祖的好事,老爷子到底有什么不开心的?
虽然惧于老侯爷的威势,但他们心痒痒的,到底还是瞒住了老爷子,偷偷的进宫了!
如今永宁侯府了,恐怕只有老侯爷夫人这对主子还不动弹,因为老侯爷令人不解的举动,压着府里的下人都不敢露出欢喜的笑容,安静得出奇。
是对,还是错?
祠堂里,老侯爷漠然的擦拭着先辈的牌位,心里沉甸甸压得喘不过气来。
固然嘉安帝的作为令人不齿,德行不堪为帝,老侯爷的内心是默认废帝,另选贤明的。但是那个人不能是永宁侯府的人,即使再冠冕堂皇,也掩盖不了韩重篡位谋夺孟氏江山的事实。难道披上了一层大义的皮,就当污名不在吗?以后青史笔墨如刀,韩家到底逃不过一个废上自立谋逆之举。
世代积累起来的忠心报国的声名,祖上清白无暇的忠心,都将会被蒙上一层阴影,受到牵累。人不能脱离家族门墙,同样的,韩重的言行也会反过来影响家族。
因韩重一人而累及祖上先辈,使名声蒙尘,他对不起列祖列宗的英魂!
还有韩缜,一想起来老侯爷就痛彻心扉,他怎么也想不到韩缜会杀了嘉安帝!
那是孟氏皇朝最后一个男丁,是孟氏的血脉延续,却断在了韩缜手里。
哪怕是终身圈禁嘉安帝,也比韩缜手染鲜血强,叫他日后有何面目下去见先人?韩家子孙灭主失义,有违忠义。
即使百姓民心在先,老侯爷仍是心下难安,韩家不做逆臣叛徒,不能让‘永宁侯府’的这块招牌蒙尘!
永宁侯府必须传下去,那是祖宗留下来的家业。
作者有话要说: 还没完结,不够也差不多了,不会超过100万字的。接下来来不及写了,明天见。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爱喝可乐的猫、初淼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25893063 20瓶;陌枫 1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6章
兴朝开国皇帝本出身前朝永宁侯府,后被上一代永宁侯除名移出族谱, 自韩重起自立宗祠。
原永宁侯拒不接受太上皇的头衔, 始终以孟朝旧臣自居, 后, 永宁侯府传以韩重嫡长子,与兴朝共长。
兴朝开国皇帝的家族或者是历朝历代最奇葩的存在,明明出了一个皇帝,却承袭的是旧朝的爵位。一连两任皇帝的名字都被移出族谱, 而永宁侯府中人也不享受皇族荣耀, 不在皇亲国戚之列。原来是怎样的还是怎样, 不因为有一层亲戚关系就鸡犬升天。除非靠自己的本事, 否则还是普通勋贵人家。
所以,当兴朝开国时,皇族血脉就妥妥的两人,新帝和以后的太子。
或者,这是老侯爷唯一能想到的办法,让忠义得以两全的办法。
而永宁侯府其他人还不知道将来老侯爷的打算, 如嫡亲兄弟五爷韩毓, 三房韩良, 差点没乐疯了, 他们期待在登基大典后等来赦封, 一个王爷的封号是跑不了的。
他们私下还在埋怨老爷子不知所谓,这等光宗耀祖的大事竟然不出面,当太上皇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他们要失望了, 即使出席了大典,但是等到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以后的待遇,更是让一干心存幻想的人气得要死,简直,简直是匪夷所思。
此刻,大殿中,新帝发出第一道圣谕。
韩重,或者说是兴朝新帝是个很自我专横的人,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就毫无顾忌的丢下一个大雷。
对着满朝庆贺的文武,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立嫡次子韩缜为太子,着礼部准备封太子大典。
大家面面相觑,望了一眼座下沉稳淡定的韩缜,在他们想来新帝封韩缜为太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时候没人议论什么礼法,长幼有序,默契的忽略了韩维的存在。谁不知道新帝霸道的性子,他们不想上赶着触霉头,而且韩缜的功劳在护城之战中有目共睹。谁家不拣着能干有出息的儿子承继家业,而宁愿选择平庸的儿孙呢?更何况是皇家事,从来不依常礼论之。
唯一苦恼的大概就是户部了吧,刚刚筹备登基大典,银钱已经是捉襟见肘。紧接着又是封太子大典,他们拿不出钱来啊!
好在,韩重不在意那些浮于表面的盛大仪式,韩缜更不会在乎,万事从简。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宣告天下定下太子名份就是。
而为什么这么急,是因为新帝在京城呆不住了,急着奔赴边关趁火打劫。
蒙古精锐一遭灭亡殆尽,震动非小,蒙古部族更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而此时,韩缜安排在蒙古内部的后手也终于动了起来,引得蒙古各部分歧愈重,开始有分裂的征兆。
想当初韩缜借商队踏足草原,收购羊马,羊毛以及牧民手中一切可以交易的东西,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还能过得更舒服。有付出就有所得,掠夺别人的东西固然好,也是需要拿出命去拼的。
蒙古人不断的发起战争,是本性,也是环境所逼,当草原恶劣到威胁他们生命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掠夺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