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先生轻轻摇头,“老道一个散人,去太学任职不大妥当。不过老道会在家潜心著书送给官家。至于当世的算学大家,光老道知道的,贾宪和刘益都已经在广备处任职了。”
官家听出来邵雍先生语气里的调侃,懒懒的笑。
“从汉代的《九章算术》到前朝的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再到我们,华夏的算法之术可谓是大放光彩。原来司天监的算法魁首楚衍在老去的时候收了俩徒弟,贾宪和朱吉。贾宪今为左班殿直、吉隶太史,他还写了两本书《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和《算法古集》。”
“至于刘益,确实是天才。他现在和沈括这些年轻人一起研究贾宪的“增乘开方法”,立求用一套规范化的语言或者符号把历朝历代各大算法大家的成就整理出来,用实用、简单的语言统一编写。”
邵雍先生的长眉毛抖动,心动。和其他算法大家、天才一起研究,定一套标准出来广传天下和后人,这可是算法历史上的不世之功。更何况,广备处的算法年轻人那么多,或者他也可以和楚衍一样收两个天才徒弟?
进来添水送点心的小张子看到邵雍先生的纠结模样,忍住没有笑出来。
晚上临睡前,官家又想起来一件事儿,让王颂给外派出去视察黄河水势的文人、官员们都传个话。
“河务重要,各位卿家的身体也重要。都吃好喝好休息好,平时勤加锻炼。切勿以年轻为念废寝忘食不顾康健。”
小李子和小张子俱是低头笑,哪怕是一向表情稀少的王颂传令官也是忍不住面部抽动。听着小官家学会太上皇的口气有模有样的叮嘱其他“年轻人”注意身体,真的很乐呵有没有。
又是一年中秋节到来,卡着时间回宫的官家带着不情不愿、满心期待的邵雍先生,开开心心的回汴梁。
去年没有一家团圆的一家人这次要好好的过一个中秋。喜笑颜开的太上皇后把她给刘家、李家、曹家、折家的节礼一一送出去,悠闲自在的太上皇按照礼节沐浴斋戒。
八月十五的晚上,官家端着拜月羹听着亲爹声情并茂的唱诵“···竟放人间添鼎色,玉立娇羞亮眼中”,陪着亲爹娘和汴梁人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赶在重阳节来临之前,他又出了一趟门,还是巡视水情和堤坝的休整情况。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也没催他回来,等到迁都汴梁后再想如此巡视黄河就不大方便了,再说了,大婚之事的准备也不需要儿子动手。
在外头又晃悠了半个多月的官家一直到九月初八才回来汴梁准备过节;燕京那边的欧阳修和王安石给他来信。
土地丈量一事已经完成,百姓们纷纷叫好。陵墓之地和燕京的大致规划已经定下,等着官家来做决定;燕云之地的科考之事也已经安排下来,文人们、墨家子弟们的反响都挺好,作坊之事刚刚开始,进展缓慢,但是北方港口的修建已经开始动工。
最后特别注明,皇宫之事还没定下,暂时住原来辽国的西山行宫。燕京的夏天非常的长,好在是找到了避暑的地方,因为和辽国有挨边,他二人正在和耶律洪基谈判。
官家立即给回信,皇宫之事不着急;各个陵墓加紧修建,可从巩县那边把可以二次使用的木材、器具、石雕等等运到燕京的陵区;避暑之地务必买下来。
还有出去勘测河道的年轻人们,各地边防军的来信,官家回宫后快速的把这些需要他批复回复的信件一一忙乎好,就开始斋戒过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假期特别多的大宋人又有了一天假,整个大宋都是各种购菊、赏菊、饮菊、答菊活动,到处是点菊灯,吃菊花宴的人群。街道宅院也是菊花门、菊花窗、菊花盆栽等等。
黄白色的菊花曰若莲房,又曰万龄菊;粉红色的菊花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整个汴梁无处无之。各个道馆禅寺各有斋会,道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
张灯结彩的汴梁城里头,各个菊花的园子都无偿开放。男子满头茱萸,心灵手巧的女子们剪彩增为茱萸、菊、木芙蓉花,自己插满头,还相赠好友。不用戴花插茱萸的官家给朝臣们每人赏赐一根茱萸,然后领着宗室王公、文武大臣们赏菊、射箭,最后在太清楼做赏灯宴。
歌舞声中、百戏助兴下的重阳日节宴,自是觥筹交错的“传杯不放杯”。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阔绰的场面,热烈的气氛,官家忍不住画了一副宴乐图。繁星满天,华灯初上。不能喝酒又困又累的他早已经回寝殿呼呼大睡;宫令们按照官家的吩咐把醉倒的人挨个的送回家。
第二天早朝后下了一场小雨,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的秋天,天宇澄净,秋容清淡。官家瞅着眼前的一片清明的上下天光,自觉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九月初十八的大日子马上到来,要娶儿媳妇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后老两口领着礼部和宗室们紧锣密鼓的检查各项大婚事宜。当然,作为新郎官的官家,还是最清闲的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龙门山 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流过荥阳,沿大梁城东去,经山东的济阴今菏泽、济南,北入渤海。但在战国时期,济水与“泗水”交汇处往西至大梁这一段淤塞不通。魏惠王徙都大梁后,征发民工,将这一段重新开通,成了一条人工运河,命名“鸿沟”。
邵雍 道士。二程老师那一辈的理学家,数学家。历史上,算法之术的规整一直到十三世纪,不得不规整的时候才整理出来。
在秋汛时期凿开黑罡口,黄河水直接淹没开封城。 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他在被李自成围困的时候下的命令,当时水和城一样高。光李自成的军队就死了两万以上,普通老百姓更多。
战争的残忍,感恩一下和平社会。
第 83 章
婚礼的前一天, 也就是九月初十七这天, 秋风送爽、阳光宜人,提前斋戒三天的官家一身儿最隆重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绛色大裘、玄色上裳,上黑大红的宽袍大袖,腰束金玉大带, 脚上穿着前头高高的金玉赤舄, 足蹬白袜赤舄。
经过了快两年的时间,官家不光长高了,眉眼也长开了,展昭看着面前已经初现帝王威仪的官家, 笑的欣慰又开怀。
知道自己穿红很“喜庆”的官家看向他俩的目光里透着询问;白玉堂很实诚的说道:“还是一股子孩子气。”
官家看向他们的眼神满满的无辜。他要大婚娶媳妇的人,就是长大了,怎样才有一般人身上的威严和气势?
展昭笑了笑,“官家大喜的日子, 当然是要喜庆。过了明天的拜舅姑才是长大。”
白玉堂好悬没被展昭哄孩子一样的语气逗的笑出来。然而小官家相信了。
放下一桩小心事的官家开开心心的去德福宫拜见亲爹娘, 然后一本正经的开始皇后册封礼之前的祭祀礼。
和普通人家娶媳妇的礼仪一样,首先是祭告天地及宗庙。卯时正, 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 万里无云、朝霞满天。
三次钟鼓响起, 穿着最隆重的“衮冕服”的百官们,越是瞅着俊俏喜乐的官家越是乐呵的合不拢嘴。在大庆殿拜贺新郎官小官家,跟着他一起挪着慢腾腾的步行到太庙祭祀历代祖先, 到南郊和明堂祭祀天地。
大宋的礼仪随汉唐制度,除了正式的大朝合或者非常严肃的场合,平时君臣见面和祭祀礼都不需要行大礼跪拜,两手掌心正扣,弯腰作揖行礼即可。再加上官家是比太上皇还不讲究规矩的人,虽然打太=祖皇帝起臣子们一般没有座位,可是官家从不在意这些。
打小儿就被亲爹宠着的他,从不顾忌信儒的太=祖皇帝、信佛的太宗皇帝、信道的真宗皇帝他们定下的那些繁琐的死规矩。到哪儿他都是不跪拜,懒劲儿上来香都不上。当然,没有大事他也从来不去相国寺,皇家道馆这些地方,去了也不进正殿。
至于给臣子们赐座?反正大臣们也因此受益,也没有人和官家上书进谏说,自己就喜欢站着,官家赐座就大方的做。
太上皇问起过一次,官家特理直气壮特委屈。自己做着,大臣们站着,他比大臣们还不方便还累。太上皇被儿子的理由噎的说不出来话,自己跑到明堂殿和祖宗们挨个告罪,儿子不想“仰着头看人”,祖宗们体谅。
所以不管是祭祀祖宗还是祭祀天地,官家也是弯腰作揖,鼓乐声中,袅袅的沉香香气中,他跟着礼仪官的唱和,起身、行礼、起身、行礼、、、,如此的三四个时辰下来,算是正式祭祀了祖宗们和天地。
告诉他们,自己要娶媳妇了。
繁重的祭祀大礼结束,明儿还要早起的君臣简单的休息后,在宫里用过要做阿翁的太上皇派人送来的晚饭,都早早的回去休息。官家当然也是被心疼儿子的太上皇后赶去休息。
一夜好眠的官家第二天又是寅时一过就早起,今儿他穿了一身儿正规的大红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