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宋穿之懒皇帝 金推完结+番外 (痒痒鼠)


  然后朝廷又应商人们的要求,印刷了五十两、一百两、一千两一张的大票;再应百姓们的要求,印刷了一贯钱一张,半贯钱一张的小票,直接导致官交子成了大宋朝野上下的常用货币。
  然后有意让儿子明白明白世情物价的太上皇在他今儿出门的时候,就给他准备了厚厚的一大叠子官交子。然后首次摸到银票的官家非常开心的和他亲爹表示,他一定会乖乖的花完。
  太上皇非常大气的表示,儿子可劲儿花。太上皇后觉得一下子给儿子这么多银子不合适,想着有展昭他们在,应该不会出岔子。奈何此刻展昭他们对于官家浑身上下透出来的“我有钱”信号,嘴角抽搐。
  年轻的小贩满脸欢喜的接过这三张大票的官交子,对于这位可亲可爱的俊俏喜庆少年郎不要太喜欢,眼力劲儿好,乖巧懂事,大方爽快。
  “客官你是爽快人,我这还有一个物事,你给掌掌眼看看。”说着话,他就从背后的草框里摸出来一副画儿。
  官家吩咐人把唐琵琶作为他的回礼给擅弹琵琶的丁姑娘送去,不理会展昭的瞪视和庞统、白玉堂的挤眉弄眼,接过小贩手里的画儿展开。
  不说官家微微惊讶,就是其他人也是情不自禁的面露异色。官家伸着小鼻子闻了闻,嗅了嗅,在午后的阳光下仔细的看了看--秀劲细丽,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这幅唐朝宫女的秋千图,没有《挥扇仕女图》里面的寂寞、沉闷、空虚、无聊、茫然,但从小儿和爹爹一起拿着《挥扇仕女图》赏玩的官家,非常肯定这就是前朝大画家周昉的亲笔画。
  作者有话要说:  备注,原本的历史上,湖羊是北宋灭亡以后,绵羊跟着南迁,才有的。
  小娘娘,宋朝皇子皇女对于皇后以外的妃嫔们的称呼。石密,对于蔗糖的称呼。施孤台,祭祀祖宗后,施舍给饿鬼。
  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古人买东西,尤其古物珠宝之类的东西,特别讲究先来后到。在先来的人没有明确说不买之前,后面的不要插言。好像现在的古玩街,讲究一些的也是这个规矩。
  苏舜钦被贬官隐居的时候建设的沧浪亭。被人称为沧浪公。 琵琶,唐五宋四。但是我们已经失传唐琵琶,传承唐琵琶的是日本,现在也有一些爱国人士在学。加油。
  北宋之前,北人吃甜,南人吃咸。在很多书籍中有记载。蠢作者估计,这个南人北人的范围估计也有变化。比如是一黄河来分南北还是长江?毕竟当时的大宋国土面积对比现在并不大。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大发展,百姓开始跟着朝堂上的北人吃糖。但是北方多年战乱,吃不起糖,炒菜的时候就放盐。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情况。因为古代糖比盐贵多多。但是绍兴现在好像吃咸?一直没有机会去绍兴那边玩嘿。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彩虹糖、起风了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81 章
  虽然官家对这个画儿爱不释手, 可是君子不夺人所好。他非常实诚的对小贩点了一下脑袋, 特别不舍得放手的说道:“等你那天想出手了,可否先考虑卖给我们?”
  官家是单纯的喜欢画儿, 展昭三个人却是仔细的打量小贩。普普通通的容貌,精瘦干练的身形, 江湖人出身, 不和官家、展昭、白玉堂这些武学天才比,身手在同龄人中算是顶尖儿, 一口熟练的官话里头还有遮不住的南方口音。
  虽然目光清爽瞧着人很正派, 但他实在是不想会有周昉亲笔画的人。
  好画儿和匕首、琵琶这些前朝大量制作的东西当然不一样, 尤其是周昉的宫女图。
  这个时候, 太阳还不小, 相国寺里外的人并不多。小贩因为官家的肯定眼睛发光,刚想说话又因为其他三个人身上的威压心里升起警惕。
  “听说汴梁城里有南侠展护卫巡街。”不想惹麻烦的小贩“好心的”提醒他们。
  展护卫···展护卫微笑,庞统和白玉堂抖着肩膀笑, 官家发现他们这般乐呵,也笑了,抬脚就要离开。
  小贩发现他们纯粹是吓唬他, 赶紧的把官家拦下来,“小客官别走,就是打算出手。”
  开玩笑, 这么好的买主哪里去找第二个?
  展昭眉头一皱,“你确定是要出手?不和真正的货主商量一下?”
  “哎,这位大哥你真是眼睛亮。”小贩这才明白刚刚他们三个人为何吓唬他, 赶紧的把话说明白,“我确实不是货主。货主是我的一位世叔。他想给儿孙们在燕京买一套好点儿的房子,就打算把这些东西都出手。”
  “可是那些大店家不光不敢下结论,还都故意压价。他一个文弱人又不敢出来摆摊儿。恰巧我来汴梁办事拜见他,他就托了我给他卖卖。几位客官都是好人,懂货的人,小官家更是可爱的紧,我也不和你们说虚的,我世叔说若是有人识货爱货,就这个价格。”
  小贩打了一个两千两的手势,展昭眉头皱的更紧。两千两确实可以在燕京买一套不错的宅院,但是对于这个画儿而言,却是太低。
  重新把画儿拿在手里准备掏银票,却又完全不懂这些价格的官家,望着他们的目光里透着询问;展昭几个人对视一眼,达成了一致。
  “五千两。”
  官家听了展昭的话,特速度的掏出来五张一千两的大票递给小贩。
  小贩犹豫,搓着手纠结着接还是不接。白玉堂不跟他墨迹直接说道:“你虽然武功可以,可毕竟对于汴梁不熟悉。拿着银票等着我让人送你回去。”
  话音一落他抬手打了一个唿哨,在街道另外一头巡逻的王朝马汉哥俩赶紧跑过来。旁边的人也看了过来。被这番变化弄得目瞪口呆的小贩顾不上思考,赶紧把官家手里的银票接过来。
  王朝马汉默默的给官家施礼,得到了官家一个大大的笑容。忍不住跟着他笑出来的两个人听完了白玉堂的说明后,都对这位艺高人胆大的江湖朋友很是佩服。
  汴梁城虽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那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像这样的大节日里,那些地头蛇、梁上君子们哪个不都是在瞅着大目标好下手?手段花样多的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防不胜防。
  这边小贩虽然还迷迷糊糊的,却也知道白玉堂说的对。他对于汴梁不熟悉,手里的银钱也太大,确实需要谨慎为上。至于小少年多给他的银子,如果世叔不需要,他就去找开封府的展护卫退给他们。
  对他心里的万能的大侠“展护卫”非常信任,又自觉打定主意的小贩乖乖的打包东西随着王朝马汉离开;官家不大懂白玉堂和王朝马汉说的话,不过他也没过问,开开心心的把画儿收好继续逛街。
  官家努力的把荷包里的银票都花完,等到太阳慢慢的下去不那么火辣的时候,人潮开始多起来,人山人海的拥堵着。买卖簪花的;做刺青的;头戴大花,光着膀子满上身刺青的外族人更是多。
  把簪花视为和乐、喜庆、美好象征的大宋人,除了爱好当季的各色鲜花外,还有各种美丽精致的人造花儿。据说花多的洛阳城里过节的时候,士族官员、文人墨客、锦衣少年、贩夫走卒皆是头戴罗花、绢花,或者是价格最好的琉璃花,更不要说女子或者儿童。
  虽然官家这些年不簪花打压了一部分人簪花的奢靡风气,但是已经形成习惯爱好的大宋文人士大夫每逢过喜庆的节日,和好友家人们饮酒庆贺的时候,还是会戴朵花儿在头上。
  京城禁珠翠,满城尽琉璃。年轻的官员簪花是和宋祁先生说的一样,“簪花照席光,藉草连袍翠”的青春耀眼,是“醉里簪花倒着冠,付于世人冷眼看”的愤世嫉俗;至于老年官员,“人老簪花不自修,花应羞上老人头。”这是苏轼大人的名句。
  那些文人士大夫把簪花看作是身份的标志,于日常生活中,头戴大花招摇过市,引得满街百姓围观看热闹,然后大家就一起乐呵,确实是非常的有大宋风情。
  虽然展昭、庞统、白玉堂三个人不喜簪花,但是他们喜欢看官家簪花的美好样子。而且他们的身上都有小刺青,不若有些人遍体花绣的张扬精美却也是各有意义。奈何官家做了官家后不光是一如既往的坚决杜绝任何人在他身上做刺青,更是用官家的权威再也不簪花。
  “真的不买朵花儿带?”白玉堂作势要给他买一朵大大的“金带围”戴。
  打小儿就看着满朝的老头儿兴致勃勃的头戴鲜花长大,然后自己也是经常被嬢嬢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官家,对于簪花接受良好。他只是天生的不喜欢头上戴东西,长大了就明确的表达不喜戴花,恰好做了官家后要维持官家的威严,可以光明正大的过节也不簪花。
  官家坚定的摇头,白玉堂面露遗憾,展昭买了五串糖葫芦一人一串,庞统将军把他特意请来谈价格的中年幕僚送走,逛够了的一伙儿人来到宁令哥在汴梁开办的酒楼用晚饭。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