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当然是不简单。各位心里憋着气的宗室们对着目光警惕的朝臣们趾高气昂。
过完年后一直被官家和朝臣们各种折腾的他们, 被严查处罚收回土地、要参加学士院的考核、要和普通百姓一样去上墨家学院、、、,毫无准备之下被打个措手不及, 一脸懵的反应过来后又得知欧阳修和王安石在燕京的作为,自觉把准了官家的脉, 终于在官家定亲后开始了反击。
安国公赵从令出班奏道:“陛下英明。文官们嘲笑我们去上墨家学院“不正规、不学无术”?我们不服。我们自知于儒家没有天赋,自觉的去上墨家学院, 是因为墨家对大宋的作用和儒家一样重要。”
“因为官家亲口说过墨家、法家、农家、兵家、医家、、、与儒释道三家一起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然如此, 为何儒家就偏偏高人一等?”
官家就事论事的点头, “安国公之言有理。”
豫章郡王赵宗谔见到官家不偏不倚的态度,鼓起勇气紧跟着出列, 声音听起来诚真意切。
“陛下英明。本来我们随着世人崇儒尊道敬佛, 可是现在我们醒悟了。霹雳弹是墨家人做出来的,西北是官家带着兵家收复的,燕云是国库出钱买回来的, 国库的钱是农工商交的税钱···。人有所长,事由专精, 这些都是儒释道三家无法做的事儿。”
“士农工商乃国之四柱石, 缺一不可。”官家态度明确。
荆王赵元俨眼见这些人出师得力,满脸得意洋洋, 口气非常的直白的说道:“陛下圣明。朝廷说我们超额占据民田?我们承认错误, 现在罚款也交齐了, 土地也都退回。我们就是不服--朝堂上的这些儒家大臣们哪个名下没有“记名田”?”
“当年周世宗皇帝规定孔圣人的后人都没有免税田, 他们谁比孔圣人的功劳大?学问高?”
官家想着当年文韬武略却英年早逝的周世宗, 很是肯定的说道:“周世宗改革,乃大功、大善。记名田之事,情、理、法,样样不占。”说着话,他扫了一眼殿下的文臣们,懒怠的目光带着一丝劝诫。
晴天霹雳!以范大人为首的文臣们被官家的态度震得神魂不附体。当年太=祖皇帝可是明白的说了“皇家与士大夫共天下。”
已经从欧阳修和王安石的信里知道官家心思的范大人和包大人等人,都在心里叹气不已。最近他们一直此事发愁,眼看着官家马上大婚了,他们更愁。刚刚范大人欲言又止就是这个事儿。
迁都尚可,可是他们自己都是儒家出身,如何让儒门和燕云之地的佛门一样没有土地免税等特权?欧阳修和王安石在燕云之地动手没有阻碍,毕竟是刚刚收复的地方,没有感情也没有各方关系牵扯。可是汴梁和江南等人,却是牵连太大。
敏锐的官家察觉了范仲淹几位大臣的情绪波动,眉头皱了一下又松开,没有表态。但是宗室们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东平郡王赵德文这次站在了宗室一边,他的发言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朝廷认为宗室花费无度、奢靡铺张?我们承认,是我们没有管好下面的小辈们。现在他们被降了月俸又没有了补贴,以后要奢靡也奢靡不起来。身为赵家人自己去苦学做工,却要眼看着汴梁的世家望族都还过着以前的奢靡生活,自是不平衡。”
“因此大家伙儿提议,既然要俭朴就大家一起俭朴,都和官家一样的俭朴。”
官家沉吟不语,世家富户靠着祖辈的辛劳智慧积攒的钱财自是由他们自由支配,想怎么奢靡怎么奢靡,这个和宗室们的事儿是两回事。
北海郡王赵允弼眼见官家不开口,不甘被中书省、枢密院等整个朝廷联合对付的他立马又站了出来,义愤填膺的说道:“官家您不知道汴梁各大世家的奢靡浪费之举到了什么程度--石家的老太君一顿饭十八大碗,就她那个牙口她能吃几口?全都浪费了。当然这个是她的自由。”
“可是林大人家的小公子一天换八件绫罗华服,明明他爷爷一辈还只是一个农人,父亲是个秀才,家里登记在册的财产也没有多少。林大人的俸禄是一个月五贯,五贯钱在汴梁基本上只够过一般日子,可是我们听说“急公好义”的林大人还养着不少族人。”
户部左侍郎林大人立马出列哭道:“官家圣明。微臣冤枉啊。微臣家里的钱财乃是来自出身商家的小儿媳妇。微臣家贫,不顾世人耻笑娶商家妇,只是想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小儿奢靡,是微臣管教不严,但微臣真的没有贪污。”
官家感受到他话里的诚意,暗自点头,“是非曲直,自有定论。此事后议。”
北海郡王发现自己打探到的消息不够全面,自觉能屈能伸的他虽然很是懊恼却是不想轻易的放弃,“官家圣明。林大人家的事儿可能是我们考虑不周。但是我们还有其他事儿要奏。比如我的邻居王大人--明明只有三十亩地的免税权,实际却有一百多亩。”
官家继续沉默。势家富户和当朝官员们土地兼并的危害,并不低于宗室。被抓到小辫子的文臣们也是沉默。三十亩和一百多亩,差距太大。这已经是大大的超过了朝廷明面上的规定和他们私底下默认的数额。
朝堂上一时寂静无声,最后居然是隐形人的平郡王赵曙声泪俱下的哭诉。
“启奏陛下。御史中丞黄大人才华出众、做事勤恳,却是要把对他痴心一片的歌姬献给上官才得以出京做了郡守。当然他回来后一家人天天穿丝戴银,还因为政绩高升了。我们知道黄大人有才华却被其他先行贿的排挤,不得已之下才把心爱的歌姬送人。”
“我们也知道黄大人虽然贪污巨款但是在地方上做了好事。我们只是无法忍下去。赃吏为害于天下却天天摆着一副清官廉政的样子,把黄大人这样的清官逼成了媚上的贪官。”
黄大人面色煞白,黑历史被揭开,让他颜面全无;官家眉头紧皱,对于“把黄大人这样的清官逼成了媚上的贪官”这句话很是在意;范大人等人俱是心惊肉跳,因为黄大人当年的上官牵扯到了汴梁另外一股势力。
就听平郡王赵曙慷慨激昂的大声说道:“自小至大,习以成风,株连蔓衍···,为监司、郡守者,其初必奔走于权幸之门,朝夕请谒,货赂公行。其到官也,督责州县,以偿其费。州县因重,无奈之下取于民以为献,上则求保明恩赏,奏辟差遣,下则求荐章,免罪责···。”
······
一桩桩权钱交易的黑幕被揭开,一件件粉饰太平的案列被摊在官家的眼前,小官家彻底醒了困,眼睛瞪得大大的。
群臣骇然失色--不敢相信平时毫无作为的宗室们知道的这么多,不敢想象官家会有的反应。
然而揭开这一切的宗室们却是一脸的无惧无畏、有恃无恐--儒家胆敢和外戚一切联合辖制我们,谁的屁股是干净的?这些年来不过都是一起瞒着太上皇他老人家罢了。
我们怎么说也是出身皇家的官家亲人,只要不是谋反卖国的大错,大不了改过来就是了,你们?那谁谁贪的比我们多的多多,当年贿赂我们的瓷器字画我们还留着做证据那。就问问他一个穷苦出身的小状元现在也才月三十贯的月俸,是怎么得来的定州红瓷器?
平郡王赵曙的意有所指、含含糊糊,官家感觉自己没听明白;不知情的大臣们和官家一样迷迷糊糊;知情的大臣们却是已经醒悟过来,这群出身皇家心高气傲的宗室们,是要借着检举王拱辰的引子,把文官们挨个的剥一层皮出气。
王拱辰何许人也?
王拱辰原名王拱寿,自幼家境贫寒,只有一个母亲和三个弟妹。他打小儿孝顺母亲,生活俭朴,诚实守信,常受乡里人夸奖。尤其喜欢读书,而且非常刻苦。天圣八年他刚满十七岁参加殿试,文章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文笔流畅,被当年的太上皇亲笔御点为状元。
见才心喜的太上皇在早朝的时候把殿试前三名都召集到垂拱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他们的名单。其他两个人都赶紧跪下磕头谢恩,王拱辰不但没有谢恩,反而说:“陛下,小生不配当状元,请您把状元判给别人。”
太上皇听了也很纳闷,就询问原因。王拱辰说:“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做梦都想中状元。可是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久前我刚好做过···。如果我默不做声当上了状元,我就是个不诚实的人。···我不想为了当状元,败坏自己的节操。”
就这样,王拱辰成了大宋朝野上下有名的“诚信状元”,被太上皇改名王拱辰,成了当时的户部侍郎薛简肃的女婿,欧阳修大人的连襟,依附当时的权臣吕夷简、晏殊,甚至是当年宠冠后宫的张贵妃一路高升。
第65章
王拱辰天纵之才、年少得意, 自然有很多羡慕眼红他的人,也有眼明心亮看清他的人。可是他为人谨慎、滑溜,名声又好, 尤其会做人善经营,让所有人都无可奈何。
据说当年他和欧阳修的卷子一起被太上皇选出来问他们两个人的老师晏殊,状元该给谁好?也不知道大才子晏殊说了什么, 总之最后王拱辰成了状元,欧阳修直接被贬到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