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欢庆的乐曲声中,两位司礼监的大宫人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跟在主动请愿做“执事官”的包大人和展护卫身后,领着抬聘礼的亲卫队浩浩荡荡地奔向折府。
第63章
整个汴梁城轰动, 道路两边全都是喜笑颜开围观的人群,仪仗队不停的抛洒铜钱, 人群哄抢着沾沾官家的喜气,一个小姑娘手握铜钱哇的一声哭出来, 引得其余的小姑娘跟着哭,眼见心上人要定亲的小少年郎们也都是伤心的眼眶发红。
一个道士模样的中年人悠然的走过来, 摸着胡子慢声吟道:“男女三阳起卧蚕,莹然光彩好儿郎。桃花旺旺不自知, 福禄寿喜贵人帮。”
一位屠户店家的大娘哈哈笑道:“我说你这个老道士净说大实话。我们官家是天子, 当然五福齐全,到处有贵人相帮。”
“三阳平满, 儿孙福禄荣昌。隐隐卧蚕, 子媳还须清贵。男女宫主感情,卧蚕主子女宫,官家五官标准, 寿星眉、卧蚕眼、悬胆鼻、、、,将来必是夫妻和睦, 子女孝顺, 儿孙有福,这些我们都会背。”一位绸缎店的老板哈哈大笑。
“道士且说说五姑娘的面相。”一位华服锦衣的胖商人晃着手里一角银子扬声喊话。
“五姑娘那般仙人模样, 自然是福禄寿喜财文武俱全。”道士不假思索的说道。
“官家好, 五姑娘也好, 可是官家和五姑娘都不信道, 偏你们在这里胡咧咧。”一个泼辣的小姑娘睁大一双小兔子一样的红眼睛大声反驳。
一家有名的水粉店里走出来一位眉目清爽的小少年, 满脸都是因为五姑娘嫁人的伤心,以及对耍嘴皮讨赏银的僧道的不喜,就听他朗声接口,“官家和五姑娘结亲我们心服口服,他们本来就有福。”
因为少年官家的各种作为跟着开始觉醒自我的少年男女们纷纷附和,宽厚的长辈们发出善意的笑声,本想在官家的大日子里讨个吉利钱的道士笑的爽朗,“官家是官家,龙额虎肩天神下凡,小道不光信道,还信官家。”
“道士说得好。”
“信天信地信官家。”
人群里很多人高声叫好,胖商人把碎银子用力抛出,中年道士欢喜的一双小眼睛直接眯成一条缝;街道的另一头一位小道士手里攥着抢来的喜钱,在心里咂摸着“信官家”三个字,觉得自己入了门。
包大人和展护卫领着长长的队伍一路目不斜视,满脸喜气的来到折府,早已等在大门口的折府所有人员看到包大人的身影后立即大礼跪迎,包大人站定,队伍停止,围在折家周围的人群一瞬间静音。
就见包大人黑黑的脸庞在灿烂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中气十足、抑扬顿挫的宣读官家亲手书写的“纳彩制书”。
“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实以相宗祀之敬,协奉养之诚,所资惟重,祗遵太上皇与太上皇后之命。遣使持节,以礼采择。”
折家人磕头谢恩,郭太夫人恭敬的接过“纳彩制书”,展昭把装有太上皇亲笔题写的“聘书”、“礼书”的紫檀盒子双手捧出来,两家互换,礼成亲定。
一双大雁扑闪着翅膀进了折家大门,皇家和折家结两姓之好,婚姻之约。高大英俊的仪卫们继续朝人群抛洒铜钱,意气风发的亲卫门把聘礼抬进门。
合驭、嘉禾、阿胶、九子蒲、双石、棉絮、、、为九物,茶饼果物、活羊九十头,美酒鹿皮、金钏金缠金锭金帔坠,瓷器花粉、珍珠璎珞钿钗环,衣饰被褥、锦绮绫罗六百匹、生白绫绢六十匹、涂金银胜六十合、黄金九千、白银两万、、、为诚意。
诚意可见,九物取其词--胶漆取其固,棉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取其两固也。富贵绵延爱情永固,一刚一柔夫妻和顺也。
皇家把纳吉礼和纳征礼合在一起给的这份聘礼,既尊重了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的老例,又没有太高也没有太低;太上皇后给准备的封赏不仅五姑娘的亲人有,甚至连府里的家丁、仆役们也人人有份儿,低调、团结的折家一家人都是笑逐颜开。
如今汴梁人都知道了皇家三口人的简朴实在性子,对于他们把纳吉礼和纳征礼一起送的做法俱是开怀大笑。
折府的鞭炮声响起,各街各道、各家各户陆陆续续的燃起鞭炮,整个汴梁都蔓延着欢乐喜庆的气息。五姑娘站在自己的院子里用内力隐隐约约的听到大门口的热闹欢庆,心肝儿砰砰跳,脸蛋儿红红。
委禽奠雁,配以茶叶、活羊和鹿皮。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换了“聘书”和“礼书”,皇家和折家的亲事就是正式定下。从此以后,不管其中一家有什么变故,不管两位当事人富贵贫穷生老病死,他们都是正正经经的结了亲,变成了一家人。
整个折府兴高采烈的设宴招待包大人,展护卫,以及亲卫们。两位浑身冒着喜气的大宫人捧着装有折家的“聘书”和“礼书”的红木盒子,带着折家给的回礼,随着继续撒喜钱的仪仗队回皇宫和等候着的太上皇、太上皇后、官家汇报过程。
太上皇认真的听完了整个过程的顺利,笑的满脸菊花开。拿着这两份婚书来到明堂殿,郑重其事的把它们放到祖先们的排位前,上香敬告祖宗们--皇家和折家的亲事已成。
一排儿的香上完,最后他又忍不住絮絮叨叨的告诉他亲爹真宗皇帝,他儿子长大了--文武双全、聪慧无双,身材高大修长、容貌俊俏富贵,马上就要迎娶皇后生小孙孙。
心里头高兴的无以复加的太上皇说着说着热泪滚滚而下;慈福宫里头,太上皇后瞅着儿子也是乐得止不住,回忆往事感慨良多。
“你爹估计要在明堂殿哭一会儿。”太上皇后非常肯定的说道:“当年你出生的时候,他把你抱在怀里哭的那个样子,现在老臣们提起来还笑话他。”
官家懒懒的笑,“爹爹开心。”
虽然他不能很能理解爹爹的开心,但是他在亲娘肚子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期盼。
“可不是开心?”太上皇后轻轻的笑了笑。想着没怀上儿子之前因为天家没有继承人夫妻俩承受的痛苦、煎熬,想着怀着儿子的时候夫妻俩的忐忑、欢喜,此刻瞅着儿子清灵、喜乐的眉眼,笑的欣慰、释怀。
虽然当年生了女儿夫妻俩也会捧在手里心疼爱,可是有了儿子确实是了了他们最大的一桩心事和身后事。
儿子有才有德有鉴裁,将来会是比太上皇还英明神武的帝王,他们对天下百姓、大宋、祖宗们都有了交代。
一家人在太上皇的德福宫用午膳,听着喜庆的乐曲声,吃着用折家回礼的茶叶、莲藕、芋头、生姜、、、做的菜肴俱是心满意足。午膳后官家陪着亲爹娘在延福宫散步,亲爹娘赏着百花沐浴春风满心满眼的欢喜;官家瞅着延福宫东北方向的小书屋,想着书屋里头的小榻,眼睛微合“闷得儿蜜”。
太上皇异常高兴的说道:“把纳吉和纳征合在一起办就是好,直接省了几个月的时间又不显得张扬显赫。以后宗室男女结亲也可以这么般,省的他们一个个的铺张攀比。”
太上皇后笑道:“确实如此。现在不光把他们的月俸裁了,男女婚嫁国库也不给补贴,该是简省下来了。娶媳嫁女关键还是看对方的人品性情,先看嫁妆聘礼、家世出身,真是秦伯嫁女、本末倒置了。”
“宪娘说的对,小两口的品貌性情确实重要,毕竟父母的品行容貌可是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到家族的下一代。”太上皇时刻不忘他对容貌的执着。
“上皇说的有理。虽然西施、昭君的父母不一定都是大美人,但也肯定不会差。”想着儿子和儿媳妇的容貌性情,将来他们的儿孙们会有的可爱漂亮模样,越想越开心的太上皇后喜得心里跟吃了蜜一样,难得的没有打击太上皇的“看脸”观点。
父母?下一代?官家觉得他好像错过了什么?不过他迷迷糊糊的听着亲爹娘如此“志同道合”的闲聊,想到他很快就可以抱着他汇集了山水日月灵气的小媳妇睡觉觉,一股子一睡三百年的困意袭来,直接站在一株海棠树前睡了过去。
第二天,圆满完成了人生大事的官家照例早起早朝。快到巳时的时候,早上晴好的天气变得稍稍有些阴沉。大小事儿已经议完,官家又困又饿,范大人欲言又止,一向标榜自己不问世事的北海郡王赵允弼果断的出列。
就听他用着特较劲儿的语气怒气冲冲的奏道:“···汴梁的墨家学院建立,功在千秋,立在万民。家里小儿要去进学为国出力,却被隔壁王大人家的小公子嘲笑···。”
“王大人家教不严,不遵官家令,嘲笑宗室,三罪也。”
······
官家一脸懵,文臣队伍中间的王大人一脸懵,群臣也是一脸懵。
嘲笑了一句就是三大罪?有些和王大人处的好的文官们想要出来帮王大人说话,又齐齐犹豫起来,这事儿好像不简单?
瞧瞧北海郡王这幅理直气壮告刁状的高姿态,待发现其他平时默不作声的宗室王公们甚至隐形人一样的赵曙也都作势要出班奏事的作态,除了官家还是迷迷瞪瞪的打盹儿,群臣们都非常的确定--这事儿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