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她以前多么的贤惠豁达、果断能为,看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只是一个母亲。这些 年来一心一意、亲力亲为的操持着儿子长大,乍一听他要去亲征西夏,如何能舍得?
孝顺的小官家立刻安抚为他担忧的娘亲,“嬢嬢莫急,边境之民和士兵们都受得住,孩儿也当受得住。”
太上皇后知道乖巧懂事的皇儿会咬牙忍着,可是她如何舍得他吃这个苦头?眼见劝说不动皇儿,太上皇还被皇儿说的心动,就抛出来她一直在犹豫的一件大事。
“皇儿这一转眼就十三岁了,亲事也该准备起来。你爹爹当年就是十四岁选后立妃。”
小官家瞬间一脸懵,太上皇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皇儿是该开始选后立妃了。”
“爹爹,嬢嬢,孩儿才十三岁。”这回轮到官家满脸的震惊。
太上皇因为儿子的小表情喷笑出来,“成家立业,成了家就是大人了。再说了,等你选后完毕,走完大婚仪式,也是十五岁以上了。”
太上皇后也笑着附和,“却是如此,三书六聘的仪式花时间的很。皇儿只管告诉嬢嬢,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即可。”
听到太后问儿子喜欢什么样的姑娘,太上皇更是兴头十足,“皇儿喜欢什么的姑娘,只管道来。”
想当年他自己因为养母刘太后强势当政,不得不放弃最喜欢的张贵妃选了郭皇后;后来又因为群臣的劝谏,册封了现在的太上皇后。如今轮到他儿子选后,当然是希望儿子可以有一个合乎皇后标准,又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姑娘相伴一生。
被亲爹娘眼巴巴的瞅着,完全没有体会到父母一番心意的小官家,睁着水润润的大眼睛望着他俩,满满的全是小委屈。
他只想亲征。
老两口面对儿子这个委屈巴巴的模样,都有些撑不住,太上皇后端起来她的茶碗低头喝水,太上皇咳嗦一声,“亲征的事儿,爹爹和嬢嬢可以考虑。但是选后立妃的事儿也该准备起来。”
“孩儿不要很多女子。”官家特别干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语气,听着和“大宋不需要太多官员”--真像。
恍然明白过来,早慧的儿子居然独独对于男女之事完全不开窍的亲爹娘,都是无奈又乐呵。
太上皇后在心里扒拉着汴梁城能干贤惠的好姑娘,最好是既不打扰皇儿的做事休息,又心思正派不争风吃醋。
突然想起儿子有一次因为太后处理哭闹的妃嫔们说太后“辛苦”的太上皇,猛地咳嗦一声,引得小官家担忧的看向他。
“皇儿莫担心,爹爹就是嗓子痒。”太上皇一本正经脸。
“爹爹喝水。”
官家说着话,提起水壶给爹爹倒了一碗用沉香煮出来的温水。一点儿也不渴的亲爹捧着大碗喝了几口,看着他那俊俏的眉眼在昏黄的烛光照耀下越发显得灵动不俗、卓然不凡,实在不知道怎么和他讲才好。
长得好,武功高,可这都十三岁了还是一派天真稚嫩的孩子气,可怎么办哟?
心里想着慢慢来,反正儿子还小的太上皇,妥协的说道:“立妃的事儿将来可以任由你自己喜欢。可是选后乃是国之大事,必须谨慎郑重。接下来爹爹和嬢嬢要给你选媳妇,亲征的事儿就不管了。”
“皇儿若真心想去边境,自己和朝臣们争取。”
太上皇后安静的听了这会儿,虽然还是不想儿子跟去打仗,却也明白选后才是大事,尤其儿子这一团孩子气的样子,皇后的人选必须谨慎再谨慎。于是亲娘也跟着保证,“爹爹和嬢嬢只给皇儿选皇后。”
小官家因为爹爹和嬢嬢的“妥协”,张大了嘴巴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好吧,如果只是选“一个”媳妇,他就勉强同意好了。
压根儿还没有一丝丝平常少年郎十三岁时候的春心萌动、知慕少艾,自觉还是 小宝宝一枚的小官家,心里头因为要“娶媳妇”,要把心爱的小被窝分一半出去,忍不住心生委屈。
亲爹娘看着他真心的“委屈”,使劲的忍住不笑出来。一家三口又聊了一些日常小事,官家又给亲爹诊了脉,最后因为困意袭来被爹娘催着回寝殿睡了过去。
第二天,当他在早朝上又提出来御驾亲征的事儿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又被满朝文武强烈驳回,可是这一次他不想轻易放弃。
“一个士兵,一副全身甲价值三十八贯,全套马甲价值四十贯。一只弩价值一贯零五百文,一张弓价值八百文,一把刀也值三贯三百文,一只箭也需要八十文。当年庆历合议之前,大宋雇佣边境蕃兵是十六万人数。”
“这十六万蕃兵,不光是这些装备钱,还有一年的军饷三十贯,粮食、布匹、丝绸和食盐各种补助,作战时的开拔费、特支钱、银鞋费、逢年过节费等开支,你们自己算算,我们如果还这么做,要花费多少银两?”
官家慢吞吞的声音响在每一位大臣的耳边,大家伙儿也知道当年和西夏打仗完全就是拿银子砸,可是他们宁可再次耗费巨资砸的西夏人主动求合,他们也不想官家冒一丝丝的风险。
群臣都以沉默相抗;小官家没有丝毫的烦躁不耐,对着他们露出一个开心感激的,大大的笑容。
“朕知道你们都是担心朕的安危。可是如果这一仗败了,这天下之大,哪还有大宋赵家的安身之地?还不若朕跟着去边境鼓舞士气,安抚民心。士气起来了,信心有了,哪怕不雇佣蕃兵,单凭我们自己,也可以打赢这场仗。”
刹那间因为官家这番直白的话语呆愣住的大臣们,反应过来后都是眼睛发红。
打了败仗,臣子还是臣子,百姓还是百姓,大不了换一个皇家就是。可是官家却没有这样的退路,可是他明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退路,却还是为了边境苦熬日子的百姓,为了燕云十六州决心大举兴兵。
朝臣们满腹感慨、无奈的接受了官家御驾亲征的事实,更加努力的做事,争取把兵事安排妥当,不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官家把亲爹娘和满朝文武说服,欢喜开心的很,每天高高兴兴的跟着枢密院的将军们一起安排大军的开拔事宜。
各项准备事务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大军出发的前一天下午,官家午休起来后,惦记着一直挂在心里的事儿,让人把王安石大人叫到了文德殿。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宋,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历史上有个张皇后,也就是仁宗的初恋和宠妃,据说非常的美。但是她家世低微,才学品德都不够,仁宗也不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昏君,所以她一辈子都没做皇后,也没有杨贵妃那样的权倾朝野。后来她死了,1054年,仁宗硬是封她为皇后,依照皇后之礼大葬。
这个文里,因为官家的出生,太上皇和曹太后的关系比历史上的好,疼儿子的太上皇当然不能不顾儿子亲娘的面子大葬张贵妃,所以张贵妃死后也没做皇后。
曹太后,历史上的,弥留之际的曹太后,把嗣孙宋神宗叫到病榻前:“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对我说:‘皇后,我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苏轼由此得以保全。与此同时,对已成众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后也叮嘱神宗:“王安石的确有才学,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爱惜人才,不如让他暂时离京外任。”言毕,曹后病逝于开封,改革大幕落下。
曹太后一生,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身为女子,她的角色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毫无君子之风度各种手段用尽的时候,深宫中的曹太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着的人才。这样的远见,让 后世人无法忽视她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
后世很多男子说曹太后反对王安石法,是大不对、干政等等。个儿认为,这真的不公平。当时不光是苏轼这些大士族反对王安石,欧阳修这些人也反对,神宗本人也没有很大的魄力去坚持改革,真的不能怪曹太后嘿。
第14章
“微臣参见陛下。”新任吏部尚书兼殿前司仓案的王安石大人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听到官家的突然传唤,直接跑了来。
“爱卿坐。”临近出征,官家还是稳稳当当的,不紧不慢的样子。
“谢官家。”王大人端正的坐下来,静静的等着官家的吩咐。
官家瞧见他浑身气息不稳,嘴上还起了小水泡,赶紧让他先喝杯茶缓缓。
王安石大人露出一个感激的笑容,“谢官家关心。”
捧着大大的敞口黑瓷茶碗一饮而尽,紧接着又听到小官家似模似样的唠叨, “爱卿切记以身体为要。事务是做不完的,一样一样的来。如果人手不够,或者下面的人做事能力不够,自己不好处理,就直接报给范大人和欧阳大人,让他们帮忙解决。”
训练有素的宫人目不斜视的走过来给王大人续茶,又轻手轻脚的退下。王大人赶紧躬身行礼表态,“吏部的人手够,大家伙儿的做事能力也很好。是微臣着急熟悉吏部事务有些上火。微臣一定注意多休息,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