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到了,云笙估摸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错,便宣布要将这些作品集成书册,销往各地。她支付了些版权费,向学子们买了版权,随后她在泾阳筹备已久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动了起来。
书籍分为典藏版、精装版和普通版。典藏版是要送往皇宫、各个世家和权贵家中的,精装版主要是送给诸位作者的,这普通版,才是用来出售的。
在这一刻,谁都没有预料到,这小小的一份报纸和书籍,将会在大唐引起怎样的风潮。
第270章 、风雨泾阳(二十四)
这一日,远在长安的皇帝陛下和诸位大臣都收到了一份礼物。礼物用雕琢古朴的描漆盒子装裹着,打开盒子,会发现里面是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壳底色是黑色的,上面描了金色的花纹,简单又古朴。花纹旁边写了书名,就叫《泾阳才子作品集》。书壳很硬,也不知道是甚材质做的。
打开书壳,赫然发现里面的书页竟然是用花笺装订的。这花笺初看无甚特别之处,细看之下,才会发现,这米白色的花笺上,用浅灰的颜色画了一幅画,画的旁边用同样浅灰的颜色写了小小的字。而所有的画连起来,便是泾阳图书馆的建立、开业、讲课和学子学习的盛景。
在花笺的其余空白处,则端端正正地印着学子的作品。
许多人都是先被那浅灰色的画吸引,一页页将画翻看完毕后,才想起来去看学子的作品。
圣人的礼物与诸位大臣的又有所不同。他的礼盒中,除了精装版的书籍之外,还有一本普通版的书籍和一封信。
看完这份信之后,他先是叹了口气,随后又笑了起来。
长孙皇后极喜欢那本精装版的书籍,正慢慢翻看着,听到他的反应,不由地笑着问道:“这是怎的了,一会儿叹气一会儿笑的。”
唐太宗敬重信任长孙皇后,便直接将信和那本普通包装的书籍交给她,道:“你看看。”
长孙皇后慢慢地看完了信,又翻开了那本书籍。翻了一会儿后,她反而笑了:“这是好事,圣人不该叹气。看了这封信以后,我倒觉得,你不该让她去泾阳。我瞧着她,便只想安安静静地折腾些新东西。”
原来那封信里面,说的便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造纸术的事情。
唐太宗走到她身边,挨着她坐下,说道:“那也是没有办法,不然你说说,除了她之外,谁能破得了泾阳局势?马周、单容、崔博都可以,但这三人,又各有各的不合适。”
长孙皇后便将信纸折好,放回信封中,方才转头对唐太宗道:“笙娘提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圣人是如何想的?”
唐太宗道:“对我来说,这天下自然是有才之士越多越好。”在前朝之前,朝廷的官位,都被世家瓜分了。前朝虽然也有科举的举措,但是太难了。
一来,造纸术全掌握在世家手中,笔墨纸砚都金贵的很,各种书籍也都藏在世家的书房中,这读书的成本太高了,寒门难出贵子。
二来,这其中的利益牵扯太大了,必然有人会拼命阻拦。观音婢说的对,笙娘是个聪明的孩子,若是她贸然将这纸和印刷之事做起来,云家怕要成为众矢之的。
如今的形势,以稳最为要紧。
这造纸术和印刷术可以说是老天赐给他的礼物,但是不要急,慢慢来,等到他打得东突厥再无还手之力,就能够腾出手来处理这些事了。
远在泾阳的云笙却不知道这一国之君的想法。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桩大事甩给唐太宗之后,她的心思就集中在精装版的书籍上。精装版与典藏版比起来,主要是书壳的差距,里面的布局几乎是没有差别的。
确认了名单后,公主府忠仆就按着名单,将书籍一一送了过去。
至于其余普通书籍,则放在云家书铺的各个铺子里,低价出售。图书馆在泾阳当地,泾阳百姓也知道发生的事情,他们是买的最多的。其次销量较好的,是在新丰的铺子。新丰百姓对云笙迷之信任,加之他们这些年赚了不少钱,新书价格又不贵,故而这本《作品集》一上架,便有许多人去买了。新丰书院里更是批发了一大堆,书院学子人手一本。
反倒是长安,虽然买的人也有,但主要还是看热闹的人多。
原本这也不算甚,忽然几日之后,长安皇城里传来了召令,圣人亲自点了几个有作品在《作品集》上的学子进宫见驾。
消息一出,原本都在图书馆安安静静学习看书抄书的学子瞬间都炸了。
许多人又想起个把月之前,公主府举办了诗词大会。这大会的名声传到了长安,圣人亦是如如今这般召见了几个才子,随后便留用了。
他们疯狂心动,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天之路。
在这次活动中,亦有许多人懊恼万分。这懊恼之人,并非是未被选上之人,而是因清高而不屑于投稿的世家子。
在学子们已然对通天出路心有灵犀之时,只有他们是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再错过此等机会的。
小太监宣了圣旨后,去公主府请了安,随后由泾阳府安排着歇息了。马周是十分擅长笼络人心的,他让公主府的大太监,亲自给每一个被召见的学子都准备了两套衣裳。这两套衣裳款式并无特别之处,就是清爽干净的书生装,但衣裳的料子极好,至少面圣是没有问题的。这几个被宣召的学子俱是家境贫寒之人,投稿既为名又为钱,哪里有能够去大场合的衣裳?如今公主府这般贴心地送了衣裳过来,当真是感激都来不及。
很快,这消息亦传到了长安和其他地区。许多人对能够引起圣人注意的作品十分好奇,见这书籍价格又不贵,便纷纷去书店购买。
这本书的知名度就此扩展,购买浪潮就起掀起。
云笙见状,便立刻让人印了《泾阳日报》,在云家各处的书铺售卖。泾阳日报里除了那几个被宣召的才子的作品之外,还有泾阳图书馆建立的小论文,泾阳大小事和云笙特意找人写的古代小说。
这写小说的点子也来的意外。在投稿的稿件中,云笙发现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十分短小,虽然言语简单,辞藻并不如其他作品般华丽,但是精干有趣,回味无穷。因着这篇小说较其余投稿的作品有些上不了台面,她便没有选取在作品集中,但也免了他的住宿费,鼓励他继续好好写,以后说不得还能出个小说集。而当她准备在长安和其余地区印发报纸时,立刻想到用连载小说吸引读者。她找到那个学子,随意提了几个神怪与书生的点子,那个学子便灵感涌现,写了个中篇。难得那中篇情节引人入胜,又没有迂腐书生借女子升官发财、左拥右抱的意淫,反而极具哲理和佛家因果的理念,让人十分喜欢。她当机立断,将那故事分了三期,印在报纸上发行。
报纸拼的就是个销量,主打薄利多销,故而它的价格不能定的太高。云笙和马周讨论了许久,将价格定在一把豆子上。故而云家的书铺里,又挂起了一只麻布袋,用来装豆子。
最开始,买报纸的人不过是不想去买书籍,又对圣人召见才子那事儿实在好奇,便去买了性价比更高的报纸。买了报纸后,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才子的文章和泾阳新闻上。直至后来,有人偶尔看到那个小故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各处的酒楼、茶馆里都有说书人在讲这个故事,只可惜说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听故事的人心里急的像是有猴子爪子在抓挠,但是新一期的报纸没有出来,便是扯着说书人的衣领逼他,他也说不出来。
就这么着,这一份《泾阳日报》忽然就火遍了大唐,连唐太宗都派了小太监出来,去书铺买报纸。那小太监琢磨着圣人都看了,肯定其余贵人也会跟风去看,便一口气买了十份。谁知道他一买完报纸进宫,就被太子和丽质公主等人堵在了宫门口。
那几位小主子将他买的报纸都抢完了,他大着胆子拼死才留了一份下来,不然还真无法和圣人交差。
唐太宗得知这个消息后,哭笑不得让他又出去给宫里的主子都买了一份。
报纸行业就这样在意外的情况下发展了起来。
永昌公主云笙虽然不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者,但她却是个极其重要的推广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她,唐朝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绝对不会有这么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导致唐朝书籍的价格迅速下降,读书的成本迅速降低,门槛也逐渐下降,唐朝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后来东欧国家顺着丝绸之路来到大唐,带回去最多的就是书籍。这也是东欧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四大发明的演化历程》
根据研究,《泾阳文学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而《泾阳日报》的迅速传播,则意味着世界报纸行业就此发展。自此之后,《长安日报》、《大唐天下》、《新丰日报》纷纷涌现。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虽然唐朝水泥路开始迅速发展,但总体来说,交通还是不足的),这些报纸的出现,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民众启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