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时候连翘是抱着一套《海上归来记》去的,别人还可以,刘盈盈见了奇怪。不过转念一想,这是连翘第一次出书,兴奋之下特意看看有什么稀奇的。想她当初也是想当作者而不是编辑的,发了第一篇小文章在报纸上,那报纸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连翘却不知道刘盈盈是这么想的,只是好玩儿一样写了一篇小文——如果《海上归来记》卖的好,书商那里再版加印,就让把这个当作序言。
“今日乘船去报馆和编辑商议事情...作不在意:‘我看这书定价也不便宜,真的会有人买吗?’......”
非要说的话就和孟郊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样,直白又功利。不过因为实在太过情真意切,几乎说中了每一个人的心事,竟然不显得鄙俗了。
果然,等到再版的时候这篇序加上去,引来不少人评论。
有人酸溜溜的,就说‘小人得志’。但是绝大多数都被连翘直白贴近的描述正中心中所想,大为赞同,说是‘真性情’。话又说回来了,出名要趁早,谁不想少年成名呢!
“要我说,这肯定是假的!”因为听说《海上归来记》再版中添了一篇作者亲写的序,许文华特意再去买了一本单行本。
没有人知道《海上归来记》的作者乔琏是男是女,年轻还是年老,什么样的出身。只能从《海上归来记》上寻找证据,认为是一个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男子,既有阅历,又不至于没有豪情。
另外,鉴于《海上归来记》中对‘富贵’的十分了解,毫无穷酸装清贵的局促,大家猜测乔琏应该出身上层——为此他们积极的寻找佐证,就连乔琏这个笔名都拿出来说事儿。
琏是一种珍贵的玉器,在古代是作为宗庙祭祀时候用来盛放粮食的器皿。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礼器,而且是规格很高的礼器。用这个字做名字,说不定就是某个大家族将来要承祧家业的长子长孙。
怎么说呢,全错——连翘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出身中产阶级,完毕。
而这篇序言出来,似乎是做了一个完美的佐证。出名要趁早啊,这不就是说明乔琏确实年轻么!而且这么锋芒毕露的话,也侧面印证了确实是一个生活一帆风顺的公子哥儿。
已经有女书迷想刘明程不得,转而想乔琏了,认为乔琏写刘明程其实就是写自己——有经验的读者都知道,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会带有很大的自传性,在主人公身上投注自己的性格非常常见。
啧啧,白马轻裘,宝冠金带的豪门公子哥儿,还是这般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谁不喜欢?
许文华虽然很喜欢《海上归来记》,但他本人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对朋友评论《海上归来记》作者乔琏的时候相当铁齿。
“呵,一定是一个年纪挺大,没有女人缘,至今孑然一身,动笔的时候要在屋子角落里暗搓搓想的人。”
他的编辑宋文静像看小孩子一样看着他:“文华,你不能因为乔琏先生先把你喜欢的第一女角配给了仇人,然后把你接下来喜欢上的第二女角拒绝,这就做不好的猜测。这些天和乔琏先生通信,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也很清楚,务实又谦虚...”
许文华板着脸做了一个打断的手势,手指敲着《海上归来记》再版序言的那一页:“谦虚?这是谦虚的人该说出来的话吗?”
“年轻人谁没有一个豪情大发的时候。”随着交流越多,宋文静对乔琏的印象越来越好,说话非常向着她。
“乔琏先生这算是好的了,只不过抒发感慨,多一点年少得意。你不想想你当初,一炮而红之后说的什么话,活像天底下除了你许文华之外就没人了一样!”当初许文华这样表现自然得罪了一大批同行,宋文静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给他维护关系。
哪个作者没几个铁粉,当时他得罪作者。这些作者要是有人心胸狭窄煽动粉丝,呵呵,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他许文华‘西湖客’的名声还没有名震天下呢!说不得就要被打压下去。
不管宋文静怎么说,许文华就是不愿意改口。一口咬定,乔琏一定是一个长相丑陋,脾气古怪的老光棍。另外还小肚鸡肠——不然怎么报仇写的那么好!一定是平常就计划这些来着!
......呵呵
不管许文华怎么想,《海上归来记》彻底在苏州打开了局面。一份嘉定县城地方的日报传播能力确实有限,虽然凭借良好的口碑在一些小说迷中评价很高,流传颇广,但在最广大的阅读群体中间远远比不上在苏州报纸上连载的小说。
而单行本就不同了,愿意出钱买一本书的人比愿意用铜板来一份报纸的人要少得多没错,可是这依旧是一个十分广大的群体。
以苏州为核心,辐射整个江南地区——连翘合作的东华书社确实非常看重她的《海上归来记》,不只是分成上的让步,还有发行规模上的重视。虽然没有全国发行那么夸张,可是这也包括了书社主要的势力范围。作为只有一部作品的新人,这个待遇是空前的。
除了真的很有信心,其实也是看好连翘。
业界也会流传一些作者和书社的佳话,一方是千里马,一方是伯乐。一开始合作打下的良好基础,说不定就能合作许多年,将所有的作品都交给这个书社,这都是有先例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哪家书社不想要挖掘到几个可以支撑门面的当家作者!这不只是盈利的问题,还有大书社的面子。所谓大书社就要有大书社的派头,若是一个大书社一年出版不了几本畅销书,那算什么大书社?
来自嘉定县城的连载小说《海上归来记》在苏州文坛引起不小的震荡,从小说成熟的笔锋看来这不会是一个‘一书作者’(专指那种只有一本书出名的作者)。这样的话,就等于是大家期待的作者又要多一个了。
乔琏之名一书封神肯定算不上,但多少算证道完成,这就跻身小粉红的行列了。如果后续能出两三本和《海上归来记》水准差不多的小说,妥妥又是一个小神。
如果是想成为大神,那就要拿出一部大作才行。
如今小说文坛有大神神格的硬性要求就是出版四五部小说,其中有一部堪称神作,能够引得大江南北共看一书。其中四五部小说是软性要求,没有的话只不过神格没那么稳固而已,毕竟又不是每个作者都高产。而一部神作就是硬性要求了,没有这个就不能算大神。
第36章
在这个时代作者是个很有‘前途’的行业。
后世作者的待遇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网络文学还没有兴起之前,华夏作家富豪排行榜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当时华夏的富豪作家经历了由严肃文学向青春文学转变的阶段,连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作家首富都是余秋雨这些人和新概念作文大赛那帮年轻作家轮换着来。
那时候是转型期,至少严肃文学还能排上作家首富这样的位置。
只不过那时候的作家首富实在是太不值钱了,具体的数额连翘不记得,但是年收入大概是百万级别——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过十亿的国家,作家年收入前列只能达到百万级别,这不是太让人羞愧了么!
国民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实体书疲软等等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这种局面变化发生在某位知名不具的男频作者,该作者一部网络小说爆红,网络稿酬、实体书版税、漫改等齐头并进,一本书成大富豪。年收入千万级,甚至破亿的大神自此之后开始出现。
不过这很难说改变了原本令人尴尬的局面,本质上而言,国人对知识的汲取是一样的。网络小说是纯粹的消遣文学,它的走红其实只能反应这是个娱乐大时代。不过在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连翘是网络小说作者,平常最主要的消遣也是读网络小说,她对此是没有什么忧虑的。
至于国民的阅读习惯,那么高的帽子关她什么事?而且话又说回来了,严肃文学越来越无人问津又不是只有华夏这样,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这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连翘反正是想得开。
总之,到了网络文学的年代,华夏的小说作者总算能赚到钱了。或许有的人会说网络上那些扑街作者那么多,他们没赚到钱丫!
对此连翘只能说,所有的行业,无论这个行业发展的多好,都会有混的好的和混的不好的。风光的永远只有一小撮......
人是不能和大环境作对的,连翘上辈子如果没有赶上网络文学的好时代,文章发表零门槛,读者老爷们有钱并且有意识付钱阅读正版。可以想见,她根本不会选择写小说这个路子,估计找个普通工作得了。
现在也是一样,如果是原本世界的古代,写小说哪能这么名利双收。就算她是穿越而来,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大环境。所以很大可能性她不会写小说,而是会利用现代的见识发点儿小财——原本的古代社会,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女孩子,想要发大财而不会给他人做嫁衣裳,玩笑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