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按照现在的情况,与其他人相比,炎无疑是最符合楚夏的择偶条件的。
有能力,对她也很好。
可这并不代表楚夏就要选择他作为伴侣。
楚夏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并没有什么女人一定要嫁人的想法。
如果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干嘛要结婚呢?给自己添堵吗?
所以,在楚夏的观念里,如果遇不到对的人,她宁愿一直单身。
所以,炎虽然对她很好,但她却没有考虑过与他在一起。
因为,楚夏现在对他的好感还不足以让她做出这么大的决定。
如果说,有一天楚夏真的喜欢上炎了,她也会考虑一下他们的未来。
第46章 制陶
既然楚夏自己现在还没有接受炎的打算,那么,他们现在这种关系就有点不适合了。
楚夏现在住着炎的山洞,享受着他对她的好,却又不肯接受他,在现代社会一定会被人说是绿茶婊。
虽然楚夏也觉得自己现在的行为有点太那啥了。
所以,楚夏觉得,自己应该搬出去住。
这个想法在楚夏的脑海里出现很久了。
楚夏一直没说,一来是现在天气还冷,特别是晚上,出去住不太现实;二来是楚夏如果要出去住的话,肯定要搭房子,不一定要多好,但没有人帮忙的话楚夏一个人也完成不了,这样势必要麻烦部落里的其他人。楚夏才来部落没多久,就样子劳民伤财,对楚夏来说不适合。
为什么楚夏现在又想到要搬出去住呢?
首先,她现在和炎的关系有点复杂,在没处理好这段关系之前,两人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次,现在气温回升,搭房子也需要一些时间,等把事情弄好,也差不多是可以住人了。
最后就是,因为有了弓箭,男人们也不用天天出去打猎,空闲的时间多了,自然就可以帮楚夏搭房子了。
不过,搭房子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还需要慢慢计划。
楚夏现在思考的是,在部落里制陶的可能。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由此可见,陶器在人类历史上是多么的重要。
制陶的大致过程楚夏知道,因为她以前看过相关的纪录片,还去手工陶艺店体验过。
首先是练泥。
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这泥才可以用来制陶。
很多人以为制陶很简单,直接把泥巴捏几下,放火里烧就可以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这样烧出来的,不是陶器,而是碎掉的泥块儿。
而且,就算成型了也会漏水,因为泥中有空气而形成很多小孔。
所以,烧制陶器的粘土至关重要。
接着是拉坯。
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还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这一道工序很不好做。首先,楚夏没有辘轳车,这会直接影响到拉坯能不能进行。再者,楚夏只亲身体验过一次,那一次还有老板在旁指导,拉坯才勉强完成了。楚夏对泥料的收缩率的了解基本为零,所以,一开始就成功的几率大概也会为零。
第三步是印坯。
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这个步骤楚夏觉得可以先省略,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会拉出什么样的坯体来。
第四步是利坯。
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
楚夏觉得这道工序她也可以省略,因为她现在对陶器外形没什么要求,能用就行。况且,利坯需要极高的技术,楚夏不觉得她能胜任这个工作。
最后是烧窑。
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的话,楚夏也不能确定,不过,现在燃料受限,楚夏最多只能用木炭,所以,温度最高也只可能在1000度以内。
这个温度,烧一些低温陶瓷和中温陶瓷是够了。
楚夏之所以这么着急着想要制陶,是为接下来的交易会做准备。
她想多换些盐回来,这样就可以腌制食物了。
她要为今年的冬天做准备。
楚夏之前有问过炎他们冬天的情况。
部落里的冬天是真的难挨。
这里的冬天会持续三个月,其中有两个月大雪封山,根本找不到吃的。所以,他们也只能靠入冬时候收获的食物慢慢熬过去。
当然,部落的人也不是没想过把肉晒干储存,但晒干的肉不可能一点水分都没有,虽然可以多保存一段时间,但没有盐的话,也是会腐烂的。
楚夏可不想自己的整个冬天都是在饥饿中度过,所以,她要慢慢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谋划。
第47章 制陶准备
制陶的工作量算起来其实比搭房子还要大,但楚夏还是选择先制陶,是因为第一个交易会快要到了。
可能是楚夏的运气很好,这里虽然没有制陶需要的瓷石,却有一些和粘土很像的土壤。
因为楚夏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也不多,但凭她以前仅有的一次体验,发现有一块地的土壤还真和她用过的有点像。
由此,她才生出了制陶的心思。
华国有五种土,简称五色土,其中白土的粘性最强,其次是黑土。
粘土在华国许多地方都有,所以,楚夏能在部落周围发现粘土也不是多么奇怪的事,只能说运气好罢了。
虽然那土壤的质地还不错,却不可以直接使用,还需要处理一下。
处理方法不难,淘洗一下去掉杂质,晾到半干就可以了。
接下来主要是要准备窑洞和木炭还有轱辘车。
烧陶窑的话,楚夏知道一种土法。
用和好的泥巴先垒成一个圆形的井,用火烧干,再继续垒继续烧,直到一个合适的厚度和高度,足以承受高温不裂开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但和那些专业的烧陶窑肯定没法比。
但楚夏现在要的不过是一个能用的烧陶窑罢了。
说到这个,楚夏想,到时候可以趁机再垒一个灶台。
部落里煮饭的时候,每次都烟熏火燎的,还有点不方便,等有了灶台之后应该就会好很多。
木炭这个倒不用太担心,多费些时间就能搞出来。
最后是轱辘车,古时候没有自动旋转的机械,都是靠人力或者畜力,只是,怎么把力气变成匀速旋转的动力,楚夏还需要研究研究。
制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楚夏要把前期工作打算好了,才开始动作。
――
最近,部落的人发现,楚夏每天都会去外面带一些泥巴回来,还要洗泥巴,部落的人除了不解还是不解。
不过,楚夏只告诉他们,这以后是有用的,也没有过多的解释,这件事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
部落里有四个十来岁的孩子,分别是风,狐,鱼和云。
他们不用像炎他们那样去打猎,大多数时候都是随着女人们去采集,其余时间就自己玩儿。
他们尤其喜欢围着楚夏,因为在他们心里,楚夏是部落里第一厉害的人,会治病,还发明了弓箭,连炎都要排在第二位了。
当然,楚夏也很喜欢这些孩子,偶尔还会给他们一些自己带来的零食。
不过,一个月过去,那些零食也吃得差不多了。
人始终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着实有些孤独。
楚夏的孤独不是生活上的孤独,而是精神上的。
在这里,只有她一个人知晓什么是语言文字,什么是道德法律。
所以,楚夏难以抑制地想要把她知道的知识传播出去。
而传播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识字。
因此,楚夏就有了教部落里的人认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