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两日,便不顾耶耶与婆婆的反对,整理好了行装,带着她离开了京城。
她还在离去前,看到他与高叔父吵了一架。
“我将遗玉托付于你,”高叔父嗓音低沉“遗玉却病死在了卫府上,妙有是遗玉的女儿,我无法放心再将她交托于你。”
爹爹的面色霎时便变了,身形竟有些摇摇欲坠,饶是如此,他还是维持了神情的沉静,“妙有是我和她女儿,我自会好好照顾她。”
他们先去了三晋。三晋表里三河,有唐虞遗风,多慷慨悲歌之士。她展开一卷先秦的古文,看那书中的聂政、荆轲与高渐离。“稷下多辩士,齐鲁产圣人”,她与爹爹又去了齐鲁两地,去了仙源,看了泰山。
等长大些,她也懂了那些人情世故,忍不住问她,当初为何愿意听从她那童稚之言,一意孤行将她带出了京城。
她爹爹只笑着回答,“你娘离去前,曾让我日后多带你出来走走。”
她的童年便在舟车中渐渐地度过了,她在江水碧波中,在乌篷船里,点着灯,看着西洋传来的那些书,在哒哒的马蹄声中,在马车里,系着围腰,兴致勃勃地自己捣鼓那些望远镜,将那些小零件散落了一地。
她爹从来未拘束过她半分。
五六岁的时候,她爹爹为她做的竹蜻蜓,已经陈旧了。
她夹着那本海外地理方志,使劲儿一搓,裙摆微扬,站在江畔,看那竹蜻蜓高高飞去,在江风中飘飘荡荡,不知要去往何方。
她爹从船舱中走出来,提着盏灯,莞尔唤道,“妙有,上来用晚膳了。”
晚膳是船家安排的,她捧着碗米饭,才吃了一口,便听见爹爹问她,“出了金陵,你想去何处?”
她握着筷子,想了一下,不太好意思地笑道,“爹,我不想待在大梁境内了,如果可以,我想去天竺,想去海外看看。”
她知道的,她爹爹此前是个和尚,所说如今天竺佛法已经不存,她还是想要去看看,和爹爹一起。
她瞧见,面前的男人弯唇应道,“好。”
吃完晚饭,他俯身叫她去睡觉。
她困倦地揉了揉眼,“爹,我写完日录再睡,马上好。”
将日录垫在膝盖上,她就着渔火,耐心地一点一点写就前几日的行踪。
转眼间,小姑娘已经慢慢抽条,渐露出少女的风姿。常年累月在外风吹日晒,她肌肤不似京中其他贵女一般白皙娇嫩,却健康青春。
她聪敏好学,一路上颠沛流露,风尘仆仆,却从未喊过一声苦,一合衣便能安然睡去。
卫檀生翻开她枕侧的日录。虽说是日录,她却不忌讳旁人翻阅。
纸页上被她画满了地图。
往西北的瀚海、狼居胥,往西南的交趾,往东北的朝鲜、濊貊,往东南的琼州。如今他们所游历的镇江、江宁、常州一带更是描绘得尤为详细。
再往下翻,却是密密麻麻的天象图。
再翻一页,却是日道图与月道图,两个巨大的圆形,各占据了一页纸。
图侧的小楷端正记录:“日循黄道东移,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
合上日录,将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在她入睡后,卫檀生出了船舱。
船舱前挂着的一盏灯悠悠荡荡,那渔火尽数洒落在江面上,暖意融融。
夜雨又潇潇地落了。
转眼已经十多年。
她还没有回来。
他在船头趺坐,守着小舟,对着萧萧瑟瑟的江水,静静地想。
翠翠,你何时回来?
妙有如今已长得这般高了,菩提树也早已浓荫如盖。
他抚上指尖历历可数的佛珠,只能靠攥紧指尖,缓缓地抒发心头的荒凉。
翠翠,你若是再不回来,我这一生就在江水荡荡,这漂泊里,这明明灭灭的灯光中,在烛花里尽数剪去了。
渐渐地,他靠着悠悠荡荡的小舟,慢慢地睡着了,凉意自指尖渗入了双膝,整个人静默地好似化为了一尊泥塑的佛像。
这一十四年,他潜心修佛,任心自在。
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
这一十四年,他日日夜夜等待。
到如今却蓦然发现,自己的人生竟如此短促。
短到,等不到她归来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翠翠选择不回来的番外。
之前想让大家帮忙想名字嘛,最终选了悦行,也是因为这个名字最贴合我对小妙有的设想,她是翠翠和小变态的孩子,是兼具现代和古代特征的姑娘,会是个女学者。
小变态是会照顾好妙有的,因为他性格向来不在乎那些礼教。
第108章 番外:半辈子(二)
他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行陂泽栖名山, 踏海波揽五岳。
在雁荡山的芦苇中, 在瀚海的风沙里, 在江南烟雨, 落日祁连下, 妙有长大了。
十八岁的少女,懵懵懂懂中也渐渐地感知了情爱, 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并且义无反顾地想要嫁给他。
那是京中庚家的小儿子, 庚星和,庚家算不上什么高门大族,但也是世代书香, 庚星和比妙有大上两岁,二十岁的青年,正值风华正茂的时候, 举手投足间, 风度翩翩, 温良恭谨。
他与妙有合得来,也爱摆弄那些西洋传来的玩意儿,家中藏书甚为丰厚,只用几本书就将十八岁的小姑娘拐到了手。
每每碰上妙有, 青年还没张口说话,脸就先红了个透,倒是妙有愣愣地有些摸不着头脑, 没弄明白他这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这么扭扭捏捏的。
没多时,两人便顺理成章地定了亲,这门亲事也是爹爹与高叔父他们几个亲自点过头的。
出嫁前,她与爹爹一同坐在廊下,看着庭院中枝叶繁茂的菩提。
少女的裙摆铺落在地,像一枝初生的新荷,她眉眼中,也隐隐地有了些她昔日的神采。
“你和你娘一样,小事上没什么脾性,大事上倒一样坚决。”
将近不惑的年纪,男人却好像未有变化,没怎么变老,眼神依旧温润,容貌依旧俊秀,昔年京中的小菩萨,一如既往的郁美动人,微笑时,唇角略显两分薄薄的绮丽。
提起自己的婚事,她抿起唇,难得表现出一些小女儿的羞涩情态,“即便日后嫁给了星和,我也会同他一起常来看爹爹的。”
她轻声说着,又补充了一句,“爹爹,我保证。”
爹爹不赞同的摇首微笑,“你如今嫁了人,日后也该有自己的生活,无需总是陪在我身侧。”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问,“爹爹,你可曾想过娶一个续弦?”
她嫁给星河之后,这往后的岁月,只有爹爹他一人独自生活了。
她始终不太放心。
娘亲离世已有十多年,但生者的日子还长。
她相信,像娘亲这般温柔的人,也不愿目睹爹爹在往后的日子里,踽踽独行。
前几年,婆婆和耶耶曾无数次提到要为爹爹续娶,她与爹爹行走四方时,也曾碰上对爹爹心怀爱慕的娘子,爹爹不显老,爱慕他的娘子不知凡几。
其中扬州的女儿尤为娇美动人,一颦一笑,皆是江南水乡的含蓄与清甜。
但爹爹却好像对此没一点儿兴趣。
“时候不早了,你明日尚要早起。”他站起身,温和却坚决地结束了这个话题,“早些歇息罢。”
她看着他的背影,好似看见他不疾不徐,从容平正地走入了漫长的时光中。
成亲那天,天公不作美,偏偏下了些雨,远处的天看上去像浸了水的棉絮,阴霾暗沉。雨水挂在檐下,护花铃已经斑驳,系着护花铃的红绳也早已腐朽。
她向来不在乎这些,也不相信那些天象所暗示着的神鬼天意,庚星和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成亲当日一场秋雨罢了,既然决心要嫁给星和作新妇子,那定是不论今日还是往后,都要风雨无阻,携手同行。
她对着镜,取了妆奁中一只镶红宝石的禅杖样发簪,轻轻插入鬓发中,望着镜中明眸皓齿,娇俏艳丽的陌生的少女,不由得微微红了脸。
这还是她头一次这么精心的打扮,此前,一直和爹爹到处跑,每日只将头发往脑后一拢,随便梳洗一番,衣裳穿的大多也是耐脏结实的,
但这却不代表她不爱美,和大多姑娘一样,她也爱俏。
庭院中铺就的石板在风吹日晒之下,已经破旧得坑坑洼洼,雨水落在石板上,聚了一捧的水。
她身上的嫁衣刚刚垂落在脚背上,不能沾水。
爹爹便弯下腰,让她趴在他脊背上,他左脚虽有些跛,但还是背着她,稳当地跨过了积水。
她环着爹爹的脖颈,低头看去时,突然发现他鬓角其实已经生出了一丝白发。
爹爹这般注重自己的容貌,他不是不老,只是将白发藏在乌发里,小心翼翼地将“岁月”藏了起来。
他还在等着娘归来,他不愿她归来时,见到的已是垂垂老矣的他。她见到的一定是当年那个小菩萨,那个面若好女的小观音。
她收紧了些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