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发了榜,方若华还要回去应酬,回到孙家,孙风雷正在厅里候着,见了他也笑:“行,小师弟比为兄出息,当年我考科举,还差一点就落到最后去,将将上了二甲。”
别管成绩如何,反正是了了一桩心事,方若华出门野了几日,转眼殿试便到了。
所有新近的贡士们,一个个服装鲜亮,正经的贡士服穿在身,精神抖擞,互相拱手见礼。
方若华一到,也有不少人招呼,不过,他的风头还是比不过最前面几个士子。
“瞧人家那傲气的,连看都不看咱们一眼。”科举时和方若华打过几次交道的一寒门出身的士子,连连摇头叹气,“真麻烦,京城勋贵出身的士子瞧不上江南士子,江南士子瞧不起贵族公子哥,我们这些两不靠的,以后不知道做不做得到左右逢源。”
后面一人噗嗤一声乐了:“两不靠说的是你,人家方公子是房老的小弟子,将来在官场上,只有别人敬着他的份!”
“……也是。”
这人是个粗疏性子,嘿嘿一笑,半点不尴尬,“可方公子性子好,他这样的权贵公子多几个,我就安心了,哎,刚才去和张公子打招呼,人家连看都没看我一眼。”
“人家是会元,也有傲气的资本。”
几个寒门士子聚在一处,低声交谈。
第256章 殿试
方若华并不插言,只漫不经心地打量了几眼,为首的那一个就是会元,白鹿书院的张世奇,今年年不过三十,少有才名,若不是因为接连守孝耽误了科举,恐怕这个进士拖延不到如今。
注意到方若华看他,他还转头拱了拱手,到没表露出旁人口中的傲气。
再一个比较显眼的,便是今科第九名的薛宏,乃是定国侯幼子,今年才刚刚二十一岁,已经和明霞公主缔结婚约,若不是明霞公主性子跳脱,非要再多玩一阵,拖着不肯成亲,现在他已经是驸马。
在大周,驸马并不影响仕途,相反,皇室还有让公主与重臣结亲的习惯,可以说,尚公主绝对是一步登天,少奋斗三十年的最好办法。
此时薛宏脸上笑容和煦,看样子春风得意,到不像有什么不顺利。
原文中提起过,正值会试重要关头,薛宏却因为明霞公主的事情焦头烂额,这一科落第,而且从此一蹶不振,之后拖了十年,才重新振作,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方若华觉得虽说这次他顺利参加会试,也许中不了状元,但绝对比他蹉跎十年要好得多。
真正过了这个门槛,进入官场,是不是状元也就不怎么重要了,状元三年一个,数不胜数,又有几个能位极人臣?考不上状元,也不一定是坏事。
等了有一刻钟左右,太监便出来宣旨,令众贡士进入太和殿。
方若华跟着众人行礼,不着痕迹地抬头看了看御座上的皇帝。他离得不算远,视力也好,到是能看得清楚,这个皇帝相貌一般,肤色偏黑,不过到显得很年轻,有一个三十岁的太子,他的人却看着和四十岁差不多。
太子也在,和皇帝比,太子的模样要俊秀许多,甚至能称一句美男子,形容温文尔雅,一身书卷气,也很有威仪,看皇帝一招手,把他叫到身边说话,眉眼舒展,显然目前来说,父子两个的感情还可以。
至少皇帝应该对他的太子挺满意的。
士子们就坐,陛下略一沉吟,写了题目。读卷官宣读试题。
方若华略微思索,皇帝这是问兵事,这个问题到有很多可以说的,想起孙风雷提过,陛下近来觉得大周军备废弛,腐败丛生,意图改革。
略微沉吟片刻,也不学历年来贡士们比较习惯的四平八稳的风格,落笔就洋洋洒洒数千言,也并不多谈及当下,只从领导体制,思想宣传,后勤制度谈自己认为军制该是如何,还涉及一些军纪法规,训练方法,可谓另辟蹊径,和周围考生们揣摩上意,或者支持改革,或者反对改革大为不同。
他写得潇洒,写完了轻轻松松离开皇宫,却不知道读卷官看了他的试卷,几乎要吵起来,有的觉得文章作得不错,锋芒毕露,十分好,有的觉得纯粹是妄想,狂想,狂得没边。
结果试卷迟迟送不到陛下面前,太子就奉命过来看了看,一看之下,登时笑道:“别的不说,这一笔字是真好。”
而且很熟悉。
细细读过,太子击节叫好,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读卷官登时收声,也不吵了,面面相觑,想了想,把这份卷子放在偏向前面,呈到御前。
太子看好的,他们不能怠慢,可太子毕竟只是太子,要是他一说,便把这份试卷拔得太高,恐怕也非好事。
一帮大臣脑子里一瞬间就不知道转多少个弯。
皇帝却不像那般大臣们想的一样,他对政事的看法和太子还是很有共同点,看了这份卷子也笑:“好,这篇文章可以发下去给内阁的阁老们都看看,固然有些地方不合时宜,但朕读之也欲罢不能,深觉有理。”
想了想方若华的音容相貌和年纪,皇帝沉吟片刻,“太年轻了,风头太盛不是好事,就点他为探花。”
至于状元,还是点了会元张世奇,榜眼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叫齐文渊,文章老辣,真正说起来到比状元还作得好些,奈何过于拙朴,且太四平八稳,殿试上不是特别讨喜。
三日后,谕旨下达,方若华知道自己被点为探花,孙风雷哈哈一笑:“众进士里小师弟相貌好,凤仪佳,确实堪为探花。”
方若华:“……”
他决定留画作纪念一下,看看吧,但凡正经穿越小说考科举的,十篇里面有八成不是状元,就是探花,榜眼很少,至于一甲以下,那是寥寥无几。
唔,最近好像二甲也不少。
他这回算不算也当了一次正经的穿越男主?
之后什么皇帝赐宴,什么跨马游街,一连串的程序走完,不必参加朝考,方若华就成了翰林院编修。
生平第一次当官,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当年方若华可是连考公务员都觉得既不大可能考上,也太麻烦的宅女一名。
孙风雷接了自家老师的信,认命地找到小师弟把各种官场风俗,禁忌,掰开揉碎了给他讲:“圣上今年五十高寿,虽说立了太子,但太子前些年病重,很少理事,五个皇子皆封郡王,背后外家多是世家勋贵,各自有各自的盘算,至今已经对峙多年,最近太子的身体好转,他们才消停些,可是我怕这几个都不会就此甘心,还会有后招,你入朝之后,万不可搀和这些事……翰林院里是非也不少,我只能说,以后多听多看少说……”
交代完这些,还抓了小儿子的壮丁,让他操持置办各色礼物,好方便方若华回乡省亲,顺便成婚。
新科进士任职之前,都要回乡探亲,这已经是常例。
结果东西还没准备完,太监就来传旨,陛下赏赐了不少金玉,还有一百卷珍贵书籍。
不说方若华,就是孙风雷都有些懵,前朝到是有赏赐一甲,以示天恩浩荡的时候,现在这位陛下登基以后,却是一切从简,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了。
孙风雷蹙眉,让人去打听了一下,听说状元和榜眼,还有几个殿试表现不错的士子都得了赏赐,这才放心:“别多想了,陛下赏赐就是体面,快些回去,家里肯定是诸多挂心。”
方若华颔首,翰林院那边一准假,他就直接坐官船离京。
第257章 明州事
明州府
罗母自隔壁古婆婆那儿回来,愁容满面,叫了贴身丫头丰儿过来:“二小姐又去铺子上了?”
丰儿还未开口,罗乐就推门而入,后头香杏搬着一箱子账册。
罗母吓了一跳:“你这是?”
“我马上要出嫁,家业自是要交回给小宝,我已经跟小宝说过了,母亲把账册拿给他便是。”
罗母愕然。
她刚才还和古婆婆说,女儿强势的很,又许给了方……公子,那位已经进京赶考,听说学识相当不错,很有可能考中,一旦考中,就是进士老爷。
她一开始也高兴,女儿有好归宿,哪有不高兴的,可如今事到临头,却总是发愁,前几日听嫂子嘀咕,说人家要是中了进士,在京城有不知多少官家千金等着他娶,又怎么会要二丫头。
罗母一开始不高兴,此时心中却不自觉有一点隐秘的心思,其实,齐大非偶,可惜这些话,她一个字都不敢跟女儿提。
母亲的小心思,罗乐全当不知道,交了账本,连交代也不交代一句就回去整理自己的嫁妆,独留下罗母默默垂泪,女儿一点不贴心,整日冷冰冰的,再不是当初那个会宽慰她,会照顾她的小棉袄了。
罗乐冲香杏一点头,香杏低声道:“小姐放心,咱们得用的管事身契都拿到手了,铺子也整理得差不多,回头立时便能拉起班子来,只会比如今更好。”
“嗯。”
当家这些年,罗乐对家里的生意了如指掌,虽然她强势,在家里也没人敢惹,但实际上还是多有掣肘,总有些莫名其妙的老人仗着爹娘的护持给她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