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科举之男装大佬 完结+番外 (田大伏)


  中书、门下、尚书省的高官都在,又是军情,程序走得很快,中书舍人拟了敕旨,呈送皇帝御览过,用了印,中书省签名发门下省,门下审核,尚书省即刻令人六百里加急送走。
  陆允明活着到达徐州的消息亦传入汴州宣武军节度使府。
  听了消息,刘良给父亲喂药的手一顿,“倒是命大。”
  多日以来除了还能吞咽没有别的自主动作的刘椿突然手一动,似要抬起,刘良把他的手放好:“您就安心看我怎么打下我们刘家一片天地来吧。”
  刘椿的嘴动了动,嗓子里咕噜咕噜的,却说不出什么。
  “您莫不是还惦记阿兄?”刘良略带冷意地看一眼父亲,把碗交给旁边侍奉的姬妾,“好好照顾都督。”说着一甩袖子走了出去。
  刘良回到书房,谢亭正坐在案前与自己对弈。
  刘良坐到谢亭对面,执起黑子,“你始终不信我能赢。”用的是陈述语气。
  “二郎愿赌,亭就陪二郎赌这一局。”谢亭淡淡地笑道。
  半晌,刘良突然笑道:“你不怕我临死拉你垫背?”
  谢亭抬眼,水墨晕染似的眉眼看着刘良,笑了:“二郎随意吧。”
  月上中天,谢亭慢慢走回刺史府去。一个侍卫迎上来低声说什么,又递上一封信。谢亭来到书房,打开信封,掏出信笺还有当初给程平的调兵令符。
  谢亭看看那枚令符,笑一下,打开信笺。
  有婢女来敲门:“娘子着婢子送汤水来。”
  谢亭让婢女把托盘放下,温言道:“让娘子早些睡吧,我今天还有公务,不要等我。”
  很快,敕令到达徐州及潞州等地,各地军队集结,陆允明成为招讨黜陟使,正式掌三地兵马,全权处理汴州事。
  朝廷军队方面按照正规程序,发出讨伐檄书,汴州也正式摆出对抗姿态。
  按照预设的程序,武宁军进入汴州境内。
  自进入汴州,武宁军遭遇两次宣武军奇袭,皆粉碎之,俘虏将领刘琪、王蓉,又伏击了宣武军来劫粮草的一支小队,终于与刘良的大军相遇于浚仪县。
  不知是不是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面战场宣武军连战两场皆失利,而潞州昭义军却已经来到汴州城外。
  宣武军人心惶惶,刘良连杀三员发“不祥之声”的将领,却依旧未能改变这种局势。
  谢亭坐在中军帐里,依旧与自己对弈。
  刘良缓缓地擦着佩剑,“志泊,我是不是要败了?”
  谢亭认真想了想,“可能吧。”
  “我若败了,你便割了我的头献给朝廷吧。”
  谢亭没有抬头:“二郎送的好一份厚礼。”
  另一边的中军帐里,程平与陆允明的对话就轻松多了。
  “浚仪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刚看过谢刺史的回信,并因此改了一些部署,其他各官员将领都领命去了,程平无令可领,便只好留在中军帐多混一会儿。因是“中场休息”时间,程平便打扫出些闲话来说。
  听她说“人杰地灵”,陆允明等着她的下文,谁想到下面程平说的却是“上次给您从浚仪县城带回去的青菜团子好吃吧?”
  陆允明轻咳一声,道:“还好。”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偏到浚仪小镇逆旅中的日日夜夜:一睁眼便听到她说青梅竹马史,那一碗碗汤水面饭,一次次擦洗换药,她的手轻触自己的脸刮胡须,还有始终不敢回想却又总忍不住想起的盘查之夜……
  陆允明侧头看程平,其实她还是穿女装好看一些。
  “——我后来想过,那青菜团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里面猪油加得妙。不知您吃没吃过一种笼饼,灌汤的,一咬流油,那里面的汤就是因为用猪皮冻拌馅儿……”程平兀自说着前世常吃的灌汤包。
  陆允明失笑。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第三场还未战,宣武军中哗变,都知兵马使郑强杀主将刘良及行军司马马芳,宣布归顺朝廷。情况变幻得太快,前面送信的驿马跑出去没多远,后面新的又送了出去。
  看着一马当先、后面跟着郑强等将的谢亭,程平微微一笑,谢刺史啊……
  谢亭对陆允明行礼:“亭不辱使命,逆贼刘良已经伏诛。”


第104章 共度七夕节
  “让她进来。”
  侍卫出来, 帮着撩开珠帘, 程平走进去, 陆允明正在伏案写奏表。
  “你且坐,我一会儿就好。”
  如过去一样,程平在窗边榻上正坐等他。
  陆允明住的还是他上次来汴州时住的馆驿, 还是那间房。这些天忙着威慑安抚宣武军,慰劳武宁昭义两军,并发安民告示、救济死伤等, 如今都进入了尾声,陆允明终于把近来思考的对宣武军的处理建议写成奏表。
  “刘三郎还好吧?”陆允明搁下笔。
  “还好。”
  下午, 程平去送了刘恭一程。老刘都督业已过了头七,曾经权倾汴州的刘家如今已经风流云散。因为刘椿的旧时功绩, 还有程平为刘恭作证, 也为了安抚宣武军,朝廷对刘家的处理相当宽大,刘良之罪只在其身, 并未连累其他人。
  今天,刘恭带着两位寡嫂并侄儿侄女们扶父亲灵柩回原籍去。陆允明身份太高,不好动,谢刺史也没去, 去送行的主要是宣武军中一些中下级官员, 程平算是代表汴州州府, 是送行人中身份最高的。
  刘恭瘦了很多, 面部颇有点棱角分明的意思, 两眼却还有神,再配着青胡茬儿,与程平认识的那个汴河冰上玩雪橇的青年混不似一人。
  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程平拍拍他的肩膀,“保重。”
  刘恭点点头,从袖子里拿出几页纸,“你或许用得着。”
  程平接过来,打开看,是改进的曲辕犁和筒车的图纸。
  若他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军政家庭,或许也能跟小胖子季元春似的,考个明算,在太学当个博士之类,闲着没事鼓捣个发明……
  陆允明知道刘三郎与程平有交情,不然他示警不会选程平。送朋友远行总是伤感事,更何况是这种情景。陆允明点点头,换了话题:“这几日帮着谢刺史处理州府事宜,还好吧?”
  “甚好。”程平不是爱叫苦抱怨的性子,其实这几日颇不舒服,原来相处融洽的同僚,突然都外道起来。不过想来也能理解,程平可是跟着攻打汴州的武宁军一起来的。汴州军政一向和睦,刘良叛乱,大家受了连累,但如今他身死罪消,对他的抱怨也就少了,反倒看程平这“既得利益者”不顺眼起来——他从来与我们汴州就不是一条心!
  倒是谢刺史对程平依旧是旧时模样,不因她是陆相面前的红人而恭维,也不因之前的矛盾而排斥,完全是对一个倚重的下属的样子。
  如今汴州军政两条线都在谢刺史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以后谢刺史恐怕是汴州第一人了。
  经过这几年历练,程平耐心是有的,只干自己该干的活儿,对同僚们恭敬而疏远的样子选择视而不见。
  一个“还好”一个“甚好”,陆允明看程平,笑一下,看来还没从送别的离愁别绪中出来呢。她啊,太心软!陆允明却不纵容她,径自说起正事:“你怎么看日后汴河漕运布防和宣武军整顿?”
  程平的脑子立刻跟着拐到正事上。
  “目前宣武军只有谢刺史能收拾,待情况稳定后,以谢公功绩,想来进朝拜相也是可能的。”程平道。
  这也正是陆允明向皇帝建议的,放谢亭这样一个人在汴州独掌军政,是真的让人不放心啊。
  “运河沿线设兵镇当以多,不以重,汴州宣武军可一分为二,其他诸地亦类似……”唐代初期地方政权是府县两级制,道只是虚设,恐怕就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地方区划小了,想积累下与中央对抗的实力就要难一些——同样,汉武帝削藩的“推恩令”也是一样的想法。
  陆允明点头,前次去江南治水之前就曾与皇帝就这件事讨论过两次,不然河虽通,漕运却通不了。
  陆允明实在喜欢和程平议政,她聪明,却不耍小聪明,谨慎,却不拘泥,总带着点超脱时代、纵观历史的气度。
  仆役进来问是不是可以上暮食了。
  陆允明点头,又对程平道:“在这里随意用些吧。”
  程平无可无不可地点头,反正俩人在一起吃饭吃得次数都数不过来了。
  陆允明顺势与她说起藩镇事来。
  这次汴州刘良反,好几个藩镇蠢蠢欲动,兵强马壮的藩镇们真是国家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唐代藩镇问题实在复杂,程平知道陆允明是鹰派,却终究劝他两句:“藩镇做大,与节度使们久任,养得心大了有关,与府兵制废止亦有关……”
  因为土地兼并,府兵制被破坏,如今各藩镇都是募兵。兵都是职业兵,与那些府兵“战时为兵,休战为农”不一样,这些募兵没有退路,而且募兵里成分很杂,颇有一些兵痞,有时候不是节度使想反,是“兵逼将反”,比如德宗时泾原兵变就是典型的例子。
  程平说着说着就说多了:“这藩镇割据就譬如身体内生的恶瘤,之所以生恶瘤,是身体调节出了问题,针石刀火若只割这坏了的一部分,难免割而复发,还是要调饮食,少怨怒,多动行,节欲望,顺察天时,调节阴阳,然后再用汤剂,才是正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到处灭火打藩镇,这真不是常法,还是得从朝廷整体政策着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