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她做的各种蛋糕,已经进入了孙家客栈、酒楼和茶楼……
孙廷尧这个家伙在经商方面真的是很有天赋。
凭借着她给出的几十道海参的菜谱,孙廷尧将他们孙家的生意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又开了一家酒楼和一家茶楼。
这些小蛋糕则又为李雁回收入了三百两银子的进帐。
这倒是李雁回没有想到的意外之财。
现在算算,她自已的身家光现银已经有八百两了……正经小富婆一枚。兜里有钱,心里不慌,没了生活之忧。李雁回是彻底赖上郑大家了,平时给郑大家做点美食贿赂一下,磨着郑大家收下小姑,然后借书自学,有不懂的地方,还顺带让郑大家给讲解一下,小日子美美的。
只是,这郑大家怎么还不松口收下小姑李灵芝啊……小姑都已经晚上哭了好几回了。李雁回知道,这是因为小姑和李奶奶的半年之约就快要到了,小姑这是急了。
若是郑大家还不能收入她,她就要按照李奶奶的安排回家嫁人了。
事实上,除了李灵芝不想嫁给那个地主家的儿子之外,另外一方面,是小姑来丹嘉城,在郑大家这里,眼界开阔了许多。以前那些觉得忍忍可以过去的日子,李灵芝现在根本没有办法过。
她想像郑大家一样,虽然是个女人,可是,过得精致从容。
她想成为郑大家这样的人。
她想要的人生是这样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小姑又如何能接受打回原形的日子……这段时间,天天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的折腾,吵得李雁回也不得安生。
李雁回觉得自己都有黑眼圈了。
这个时候,除了努力帮小姑,又能怎么办呢?!
毕竟这次的拜师对小姑的意义太大了。
李雁回几乎是使用浑身解数来讨好郑大家,打算争取让郑大家在年关之前把小姑这只妖孽给收了。
这些焦糖杏仁小饼干还只是开始,她还有好多饼干的花样呢,就不信摆不平郑大家。
李雁回眼中殷切的光芒刺得郑大家脸皮都疼,顶着这样的眼光,郑大家拿起了一颗焦糖杏仁饼干放入嘴里。
焦糖的甜、牛奶的香、还有淡淡的咸,混在嘴里带来一股奇妙的感受,然后就是整颗大杏仁带来的满足感……一颗一颗的让人停不来……
郑大家的眼睛不自觉的弯了起来,嘴角翘起了愉悦的弧度。
郑大嫂在一旁看得直用帕子捂嘴角。
自从李灵芝和李雁回来了之后,自家夫人爱笑多了,而且,身上的生气也越来越多,不像以前似是随时都会随风而去一般。
“好吃吗?!”
李雁回眼巴巴的看着郑大师。
若是郑大师觉得好吃,她就打算今天就替小姑问问郑大师到底收不收小姑。
不是有句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吗?!
吃着她用心制作的香喷喷的焦糖杏仁小饼干,怎么不好,一抹嘴就不认帐吧?!知道郑大师爱咸口的,她还特意在小饼干上撒了盐霜呢。
李雁回乌黑的眼珠叽里咕噜的乱转着。
郑大师闻言,停下了吃得正欢的手,用帕子一抹嘴角,懒懒道:“还行吧……”
李灵芝气结。
还行!
还行,你还吃得这么快?!半盘子都快没了……
不行!
今天说什么她都要替小姑问一下了,再这样下去,小姑非得抑郁了不可。
“郑大师,那个……”
“给我背一段《幼学琼林》的天文篇……”
吃饱了的郑大师慵懒的倚在贵妃塌上,一扬纤纤玉手,吩咐道。
郑大师虽然已然四十多岁,可是保养得益,看她的模样竟似乎如同十八岁的少女一般,一只玉手晃得李雁回眼花,根根纤细柔嫩如葱管一般,一时间,李雁回竟被个女人给迷住了……
直到郑大师冷哼一声,李雁回才回过神来,都忘了问小姑的事了,下意识的背起了《幼学琼林》的天文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幼学琼林》的天文篇共计六百五十一个字,对于李雁回来说,字数并不多。但若不解其意,只一味的死记硬背,就痛苦了。
这里的天文篇,李雁回第一次看时,理解的乱七八糟。
你若说完全不解其意,也不是。
比如其中的什么”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什么”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这些李雁回连蒙带猜也能理解个七八分。
可是像什么”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李雁回就完全不能明白了。
甚至连”螮蝀“这两个字,李雁回都不认识。
《幼学琼林》天文篇讲的是创世传说。
李雁回直接拿它当美好的神话故事来听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人眼中的世界也是挺有意思的。
比如什么”雪神滕六“、什么”青女阿香“……
李雁回发现古人还是很有想像力的。
这些在现代可是没机会听得到这么地道的解说的,李雁回听得津津有味。
有了郑大师的讲解,李雁回在背天文篇时,就不感觉到吃力了。
不一会儿,《幼学琼林》天文篇就让李雁回背完了。
李雁回眼巴巴的看着倚在贵妃塌上半眯着眼睛,似是睡着了的郑大师,等着她的下一步吩咐。等了好久,李雁回差一点以为郑大师已经睡着了时,郑大师又懒洋洋的甩出一句,”解释一遍。“
那声音带着浓浓的睡意,李雁回觉得郑大师八成是拿她背课文当催眠用了。
可郑大师都已经说了,李雁回没办法只得又解释了一遍。
等李雁回将释文也背完一遍后,这次等的时间更长,才等来一句,”地舆篇……“,声音细若游丝,似是睡意缠身。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李雁回又乖乖的背了一遍地舆篇。
等地舆篇背完,李雁回迟迟没有等到郑大师接下来的吩咐,却听到了郑大师绵长均匀的呼吸声。
李雁回不敢置信的看向郑大嫂。
郑大嫂莞尔。
她轻轻的替郑大师盖上薄被,对李雁回轻声道,”睡着了……“
敢情郑大师真拿她当复读机用了。
李雁回嘴一瘪,哀怨的看着郑大嫂。
郑大嫂忍着笑,告诉李雁回,郑大师已经同意收李灵芝为徒了,年后会去新柳村正式和李家人说这件事。
李雁回惊喜异常!
第120章
李雁回回到四石巷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小姑李灵芝, 小姑高兴得直接哭出了声。
喜极而泣!
她最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孤注一掷的没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总算,她的辛苦努力和付出没有白白白费……她一定要和郑大师好好的学, 她要将郑氏剪法发扬光大。
李灵芝的眼中满是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晚上, 李爹下学回来后,李雁回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李爹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自家小妹整个人都被剪纸给迷住了,以她这个样子, 就算是嫁人, 也会把夫家折腾得没法好好过日子,还是放过人家, 遂了她的心愿吧。
听闻年后郑大家将去李家亲自谈李灵芝掰师一事, 李爹沉吟了片刻道:“学院在年前会放半个月的假, 以方便让就读的学子回去过年,不如就让郑大家随我们一起回清水县吧……”
李爹和谢越彦现在在守仁书院的学习也已经步入了正轨。
守仁书院给他们授课的都是举人。
有年轻一些的、也有年老一些的。
年轻些的大部份家境贫寒, 来书院教书,一方面是为了补贴家用,另外一方面也是奔着山长而来,若是能得山长的青眯, 对他们日后步入官场,将是莫大的帮助。
因此,这些年青的举人七天才授一次课, 其它时间主要还是要来作学问, 以备下一次科考。
还有一些年长的举人, 基本上是天年已到,科举无望的。
他们会驻守书院,常年开课授业解惑。
学识扎识、阅历丰富。
李爹最爱上这些年老举人的课。
有些知识点是李爹早已经学过,但尚未参透的,得老举人们指点后,顿时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乡试是三年一次。
下一次的乡试正好是一年半之后,守仁书院的学期是两年,所以,李爹想要下场一试。
因此,时间上有些紧。
原本李爹计划此次过年不回家,就在守仁书院温书的。
可是,既然郑大家想要去清水县,那就一同回去吧,也显得重视不是?!
李雁回能理解古人对老师的尊敬,郑大家虽然不曾收她做徒弟,但是,郑大家对她亦有授业解惑之恩,她也想陪同郑大家一同回新柳村,因此是拍手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