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不是没有牺牲的,一座电站盖好,自然会影响到一些人的生活,这些人要迁移到他乡去,不仅是要平迁,还要在迁移以后,享受更好良好的待遇。
其实多到底,就是利大于弊,利大的,几乎要忽略到弊端。
本来是好事情,因为说到政府要给这些人盖房子,当地的居民自然就不乐意了,凭啥,咱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政府都没说给咱们盖房子,人家迁来一百多号人口,可是还要占着咱们的地呢!
何直还不知道村民们私底下的腹诽,他正乐呵着呢。
太好了,稻穗饱满,米粒也比以前的早稻更好。
“何小丽,快拿到知青点去煮一锅饭,看看这米咋样。”何直说。
早稻米,在后来都不太会进入市场贩卖,因为口感很差,吃起来像夹生饭一样,所以往往只作为备用粮,但这个时候不一样,白米总比红薯好,总比玉米好,也比土豆更好。
知青点早就煮了一锅来,余敏端着一大盆饭,给每个乡亲都尝上一口,大家伙也都吃了,口感不比之前的品种差。
听到村民个个都啧啧称好,几个知青的心,算是放进肚子里去了。
到现在为止,大家才相信,新品种的早稻米,真的比之前的产量要高很多,不仅如此,口感上也比之前的早稻米要好,除了一部分人被振奋了以外,更有一部分人蠢蠢欲动。
何直在一边跟王有志、付欧两人交流新品种的稻种种植的经验,一边听,一边点头。
听到一半,看到人群还未散去,高声说:“好了,大家今天就先散了吧,这几天准备准备,过几天生产队要收粮食,又要种晚稻,有得好忙了,最近几天能休息一下就休息一下。”
这也是何直的策略,如果队里没有特别的事情,是不需要整天耗在地里磨洋工的,但等到农忙时候,不敢完活,晚上都要上工,大人不够,连孩子都要征用。
再过几天,连学校也要开始放麦假了,大人自然更不得闲。
大河村中一种隐隐的力量,开始笼罩在村民中间,慢慢弥散开来。
第66章
这事儿,到了何直次日去做双抢动员会的时候才正式爆发。
其实也就是一小撮人起的头,然后其他人被蛊惑了,当听到下游要筑坝造水电站,一部分人说这是多余的,大河这么多年都没人敢在上面修桥,就是因为大河是咱这一带的母亲河,动谁,也不能动自己的母亲啊。
但建电站这样的事情,岂是几个村民说一说,有意见,就可以不做的?
衫子起了个头,他是陈家的代表,也就是刘彩家的那个陈家,衫子是堂兄弟几个的老大,讲话颇有些威严:“何直,大家公选你做大队长,是看在你这人实诚的份上,咱们之前被孙有才坑惨了,眼看着才过上一年的好日子,你可不能再继续坑大家。”
这衫子以前跟孙有才的弟弟孙成才关系很好,那会儿还得了不少好吃,现在说起跟孙家撇开关系的话来,是不是有点晚啊。
何直知道,衫子是这伙人里面的头。
下头还有人叫嚣着当初何直选上大队长不够公正,要由全村重新公选,这另外共选,就是要推举衫子出来。
他在大河村也是颇有声望。
衫子既然这样起了个头,自然是拿准有人会帮腔,果不其然,他开了个头,就有人应声站了起来,说:
“是了,咱日子过的好好的,筑什么坝,建什么水电站,这都是哪门子的幺蛾子,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用桐油灯,点蜡烛,听说电费也贵得很,我们农民也用不起啊,就别说远了,买灯泡都要票,不然就算是通了电,家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通电的意义在哪里?”
好家伙,能讲出来通电的意义……
继续就有人起哄了:“听说政府给咱们拉电线拉到家,难不成以后还会给咱们发电视机,听说那玩艺儿一个小匣子里面,好多小人会唱歌跳舞唱大戏,要是政府不要咱们电费,还免费配上小匣子……不不,电视机,我们也没意见,对不对?”
这就是无理取闹了,还没听说过哪国给拉了电线还管送电视机的。
何直是个实干派,要对付这样一群人,只能皱了皱眉,有点吃力。
他要不是嘴巴太笨,也不至于这么多年都被李桂花压制的很死,每回想翻身动弹一下,就会被李桂花按到死紧不能动弹。
他刚想说什么,下面就起哄开了,说啥,无非是对外来户迁入有意见呗。
其实队也有电灯,当时队里接大喇叭的时候也是通了电的,但无法供应全村人用电,所以就接了这样一个电灯。即便是那会儿孙有才得势,也没敢说把电线拉到他家,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太稀罕太稀罕了。
何直做这些,当然一方面迫于压力,还有一方面,是真心的,想让大家用上电啊。
他见识过电视机,那么好的东西,也不指望人人家里都能用的上,但最起码的,让孩子不用点桐油灯看书,就是他的梦想。
“各位。”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一听着这声音大家伙就知道是谁。
“你们都说我叔叔支持建大坝是为了他自己,这话说的可真让人不喜欢了。”何小丽单刀直入切入主题:“且不说通电以后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家家户户都可以拉电线,接电灯,就说建造这么大一个工程,势必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政府雇佣劳动力,可是会算工分的……”
听到会算工分,这些人眼睛亮了亮。
这一点,何小丽是听李书记讲的,到底不敢胡诌,但何直这样的庄稼汉子,要他带着大家勤劳致富可以,可要他跟一群人打嘴仗他就不行了。
明明自己心里门儿清。
人群里面有些脑子清楚的,也听明白何小丽讲什么了。
其实他们之前担心的还有一宗,公家会不会免费征用劳动力,这样一头上队里没有粮食分,因为干的是公家的活,一头又要去出苦力修电站,这也是他们有存疑的原因,何直当然不知道这些人内心所想,抓不到点子上。
“你是说,公家修电站,也会请我们做事?”
“电站里面需要专业的人才,当然不能随便招人。”何小丽说:“但,修建电站可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几年的时间,国家肯定会投资大量的资金在里头,这几年的时间,光需要的小工人数都不在少数,而且公家肯定是会开工资的,你们的担心我明白,不存在。”
“并且新式的稻种你们也看到了,今天我跟王会计去县里跟李书记汇报过了,李书记说明年会跟国家申请大量的新式稻种,在大河村做试点,争取做种一些新式稻子出来,你们所担心的因为有新迁入移民而吃不饱,根本不存在,村里增加了人口,粮食增大了产量,自留粮必定会多。”
说话的是付欧,他浑厚的嗓音,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今天他大清早的就跟王有志去县里做汇报,李书记听了很欣赏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冲劲,褒奖了一番不说,还非留着他们在县委食堂吃了个晚饭,聊到五点多才放他们走,刚进村子,就听说何小丽来开会了。
“大家看看,有了电灯,修了路,大家的生活才会富裕起来啊,县城里面,还有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都开始拉电线了,还有,修了电站,自然也会修桥,修好桥以后,我们到县城的距离会大大的缩短,修桥铺路,可不是造福后代的事情吗?”何小丽说。
其实在之前,大家对于电灯这个玩意儿还是存在质疑的,大家祖祖辈辈的在黑暗中过夜,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以前修高压电,听说还电死过人,所以是抗拒的。
终于,人群里有人问:“城里人,真的都拉电线了?”那些城里人听说很怕死的,他们就不怕电打死他们吗?
“那可不,上次我去我城里侄子家看来,家里装的都是电灯,也没见谁电死了。”队伍里面有人插话,是刘彩的男人,家里确实有个侄子在县里安家了。
其实大家对电灯也挺好奇的,也是那么一点点光亮,可是比桐油灯亮堂多了呢,但是听说电会打死人,他们是好奇且担心着。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何小丽叹了一口气,她可真是低估了村民的想象力,装电灯会被电打死,这种假设——
也不是没有,如果不关灯就那样去换电灯的话,确实有这个风险。
“大家对电灯不了解,这个确实不能怪大家,毕竟这个东西你们没有接触过,其实电灯这个东西很简单,只要注意一下,不要直接接触,是不会因为家里有个电灯就电死人,或者引发火灾烧了房子。”何小丽说。
只能用最浅显的道理跟他们说了,否则讲太多也是白搭:“大家想想,大城市里面家家户户都通了电,如果电灯能电死人,谁还会让家里装这个东西呢,相反桐油灯很危险,大家住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一不小心桐油泼在地上引燃木板,比电更加危险,当然,电也有一定的危险系数,但说起来,时代在进步,大家的观点也要进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