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殿试一切便尘埃落定,他们也将彻底进入官僚阶层,从此光宗耀祖被乡里亲朋艳羡。
但当展开题目后,几乎所有考生都眉头紧锁起来。殿试只有时务策问一题,策问,即议论。依据皇帝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对于文人来说,与时事相结合的大多是农事,最偏也就是经商,可这题目:
“天下大同。”
题目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是极难破题。
何为大同?这真的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若是解释的不合天子心意恐怕不会有好的名次。
坐在这里的都是读书人中的翘楚,行文都很有一套,有时候比的就是一个切入点或者说立意。
最重要的是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假如你处于兵部尚书的位置。
要知道,天梁国有文举和武举,文官和武官的产生于不同的科举渠道。这些文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
第一百零四章 状元条件
是不是拿错武殿试的考卷,考生们一个头两个大,有几个耿直一点的都想举手发问了,但殿试绝对不是开玩笑,哪怕真的拿错考卷了谁也不会当出头鸟为大家谋福利,都会硬着头皮做下去,除非皇上说错了要改,不然此刻谁敢挑战龙威?命不要了?九族不要了?
宋锦瑜看到这个题目也是愣了一愣,前世不是这个考题,当然,他前世的考题是去年考过了,今年他考的对他来说也是全新的考题。
但据他死前所知道的,慕容轩并没有一统三国的打算,七皇子过世后,他天天酗酒痛哭,根本没有任何的凌云壮志。
看来他的重生和七皇子迄今还在世的变动,也改变了慕容轩的命运。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逢盛世,或许,皇上也真的可以成就不世的功勋。那么,他宋锦瑜也能跟着驰骋疆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一想到这,他感觉身体的血也跟着沸腾起来。
这个题目要说简单确实很简单,但要写好比任何题目都难,尤其对于他们这帮文人来说。如果是前世,他没有把握,但这世,他和顾春衣走了一趟昌平县,所见所得他相信比在座的任何一位考生都丰富。
宋锦瑜并没有急着动笔,而是闭上眼睛打起了腹稿。
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宋锦瑜才睁开眼睛,此刻他心中已有了成文,只需要把文章誊抄在纸上即可。
他深吸了一口气提笔蘸墨,疾书开来。
慕容轩原是坐在龙椅上观察,他看了一会儿觉得大致上有底,便闭上眼睛养神,宋锦瑜,救七皇子的那个孩子,尽管听了密卫汇报,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错,真不错,庭儿眼光不错,他心中暗许。
看到时间已过大半,宋锦瑜仍奋笔疾书,他有点好奇,站起来走下龙椅,示意众考官无须惊动考生,轻轻地走后宋锦瑜身边观看。
宋锦瑜瞄到身边有黑影站着,以为是众考官,也不介意,仍沉浸在考试中,却不知慕容轩越看越震惊,越看越惊喜,直到宋锦瑜写完最后一个句号,他忍不住一拍考案:“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好,好,好,哈哈哈.......”
宋锦瑜一看,是皇上,他一惊,急忙站起来跪下:“草民无礼,皇上恕罪。”
慕容轩亲自扶起来:“恕你无罪,爱卿平身。”
众考生皆停下笔,震惊不已,还未改卷就已称呼爱卿,谁不知道此刻宋锦瑜入了皇帝的眼。
不过状元没有了,但还有榜眼、探花呀,不写等同进士吗?还得继续写,震惊之后不管众人心里怎么想,还是又拾起笔,继续写到考试时间到了。
书吏一一将准进士的卷子收好,只有宋锦瑜的试卷早已在皇帝手中。接下来众贡士一齐冲天子跪拜行礼,殿试便算结束了。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煎熬的,虽然不会有人被淘汰但名次对这些将来的官场新人来说也很重要。好在有宋锦瑜和皇上的八卦,日子倒也很快过去。
终于在七月初十殿试正式放榜,宋锦瑜不出意外的获得了状元,金銮殿上,当皇帝要宣布他的职位时,他竟然跪下:“启禀皇上,草民有话说。”
“大胆。”宦官喝斥。
慕容轩顿了一下,这可是他在位十几年来,第一位要加封官职时有人要说话的,难道官位现在不吸引人了吗?他玩味地想:“哦?有话直说。”
“草民请求皇上恩典,让草民参加武举会试。”宋锦瑜考完殿试,想起前世七皇子未过世之前,慕容轩的确一直念叨要解决边境之忧,因此对自己要求又多三分把握。
天梁国武举考试也要经过武乡试、武会试,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举重、骑射、步射、马枪、对打等。而且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先之以武艺,次之以谋略”说白了,就是武艺过了,谋略决定你坐在哪个位置上。
天梁国的武官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象唐博远连雨泽就是世荫承袭就不需要参加武举考试,其余大部份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
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宋锦瑜没有经过武乡试,要参加五日后的武会试,只能从特殊通道得到“恩额”,故他请求皇帝特许。
实际上天梁国的皇帝早就注意到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所以允许学子既考文举又考武举,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然而天梁国建国至今,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
这原因从学子那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文善武要达到顶端很难,而且经济上负担很重,束修和学武的费用非常大,一般家庭其中一样都难以应付,而且这时代没有计划生育,又非一夫一妻,一个家庭往往不止一个孩子,本来可以培养两个人的费用又怎么舍得只用在一个人身上呢。
天梁国武官不多,并非国家有重文抑武的风气,而是沙场上风险极大,命丢得也比文官快,所以很多平民阶层的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当兵。因此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
天梁国建国两百八十六年来,历代武状元中,只有十六年的马敏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文探花后又考中武状元的,那时有了二十七年开元之治盛世,再接着是天梁国一百三七年间,正值动乱之时,郭明仪武状元带兵平乱,官至宰相者,有了三十年贞正之治盛世,但他并没有考文会试.....
第一百零五章 武举考试
莫非慕容家族近三百年的使命能在他手上或者庭儿手上实现?所以那会试他才会出天下大同的题目?一想到这,慕容轩激动得差点浑身发抖,他平静一下心情:“准,若宋爱卿中武会试三甲,朕准宋爱卿提一个请求。”
这话一出,殿堂上所有人都愣住了,要知道天子金口玉言一出,绝无更改。只要宋锦瑜武会试中了三甲,要高官厚禄甚至尚公主皇帝都不能拒绝,甚至要求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皇帝都得给。
这小子是直上青云呀,祖坟冒青烟呀,可榜眼和探花等状元之下那些人就沉不住气了,这娃自私呀,我们还等皇帝封官呢,你一个人却磨磨蹭蹭占据皇上全部目光呀。
玛德,这次殿试不止同进士不爽呀,谁都不爽呀,个个看宋锦瑜的目光不是埋怨就是哀怨呀。
这不是你个人秀呀,心里面抱怨叫嚣着,却只能老老实实地跪着等皇上回过神来。
“谢皇上恩典,草民若武会试中了三甲,恳请皇上许草民自主婚姻。”宋锦瑜情知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而且他知道,皇帝可以随心情赏赐,但他却很讨厌人家向他讨要,这请求好象价值很大,实则鸡肋一块,试想第一次,你能向皇帝要官要金子要丹书铁券吗?皇上这第一印象肯定是此人大胆包天贪得无厌吧?这不是捅了天不想要命吗?
不过皇上现在这句话对他来说,确实有最大的用处,他谋算许久,所求的也不过如此而已,因此决定打蛇随棍上,但他牢记本份,虽然慕容轩一口一个爱卿的,可他目前并无官职在身,还是老老实实称自己草民。
“哦?哪家闺秀让爱卿如此心仪?”慕容轩越来越感兴趣,宋锦瑜如此有把握,可见文武全才。做皇上的,最怕臣没弱点,没弱点不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