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燕七雪)



再有一个是油炒的芝麻土豆丸子。

只不过丁石头早已将土豆变成了土豆粉,改了名称叫地薯粉。

当然这时候大明朝还没有红薯,是丁石头准备接下来种植并传播出去的东西。

也因此,她现在利用地薯这个名字为红薯开路,也通过这道辅食小吃试探农家人的反应。

果然,最先吃完的就是外表酥脆、内里酥软的油炸土豆球。

“这个好吃,是什么做的?”王大耆老夹着碗中最后一颗油炸土豆球看向正沿桌招呼客人的丁石头。

这老头还真是敢问,一点也不客气。

正文卷 第215章 拉低了南城村的风气

“这是下雨前在城里遇到一个走贩,说是卖的地薯粉,我看着不像面粉,还有点贵,只买了几斤回来尝尝。”

“下雨天窝在家里,试了几回,发现只有油炸的好吃,摊的饼子都不如这么做好吃。”

丁石头按计划解释了一下。

“哦?有多贵?”张耆老也好奇地问。因为地薯粉确实没听说过。

“一斤肉的价钱。”丁石头含糊地解释。

一斤肉,在城里是十八文,在村里是二十文。

一般百姓家不会每天都有肉吃,也就是年节或宴请重要客人时才有。

也因此,丁石头这一说,立刻将土豆球的身价提升了很多倍。

大家听了一片哗然,刚才几口吃掉的土豆球,可不比东坡肉便宜呢。

大家纷纷议论着,却没人开口问哪里有买。

丁石头刚才说过了,是一个走贩,恐怕不是附近村子里的,毕竟他们都没听说过这东西。

香辣鱼片、东坡肉、卤肠肚片、爆炒猪肝和腰花、荠菜炒鸡蛋、老骨豆腐汤、炸鱼干、油炸土豆球。

大小一共八个碗,素的没上菊蒿,山珍没上木耳,但是肉食却能算上四个,席面还是很丰盛的。

大家吃了个宾主尽欢,碗碗见底,少年们才摸着肚子起身,嘻嘻哈哈地往厨房找小福姐妹要茶喝去了。

小福姐妹没上桌,是在厨房里随便留了些菜。丁点招呼少年们,丁石头各桌转着,给大家都敬了酒。

不过她以年少不胜酒量,杯中倒的是甜酒。

之后离席的是工匠们,他们下午还有活儿,吃了饭要略事休息。

接着是江虎子的爹和王木匠,他们向丁石头道了谢就告辞了。

最闲的是老头们,有这么好的下酒菜,大家也趁此机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村子里的营生,好不悠哉。

也有妇人来看热闹,只是村长和耆老们都在这里吃饭,又是一屋子的男人,妇人们没敢进来,都远远地打量着,讨论着都有什么菜。

这吃饭的事儿也不好喝斥,村长虽然不喜,觉得这些个碎嘴多事的妇人拉低了南城村的风气,但也不好开口。

好在有他们镇场子,到底没有生出什么事端。

只不过在桌面陆续空出来,只剩下村长和耆老们一桌没撤时,妇人们终于忍不住走进敞屋,围着空桌打量。

“这个碗底好油,听说丁石在屠夫家买了十斤肉,看来是做好菜了。”

“这个瓦盆里还有鱼头,听说今天一早江虎子又撒网了。”

“哎,这江虎子可真是个热心人,丁家要吃鱼都找他要了,这不要钱的鱼,他咋不给我们一两条呢。”

“咯咯……你家又没有合适的小丫头,不然找虎子哥说一声,还不得把鱼送上门来?”

“哈哈哈,你这说的什么话。”被笑话的妇人便指着调侃她的那个妇人笑了起来,几个人都暧昧地哄笑起来。

“啪!”

突然一声响,笑声嘎然而止。

“虎子是个少年郎,被你们笑话几句也罢了,丁家丫头才多大?你们也是当娘的人,这么不要脸的话怎么说得出口的!”

正文卷 第216章 老秀才的横气

村长黑着脸瞪着那几个聊天闲话来有些忘形的妇人,原来刚才那一声响,是他拍的筷子。

“若是你家丫头被人这么说,你们还笑得出来吗?”王大耆老也虎着脸大声喝斥。

“我们几个老头儿还坐在这里,你们就敢这么放肆,我们要不在,你们还不定说出什么难听的来。”

张耆老也生气地开口。

“咱们下午有空,不如等下去她们家里理论理论,不然就召集村里人开个会,将这种待人不善的歪风邪气杀一杀。”

李耆老提议。

一顿训斥和威吓,原本还笑得欢的妇人们顿时白了脸色,个个低头行礼,争相认错后就灰溜溜地走了。

“唉,以前咋不见这么多事儿呢。”等村妇们离开,村长忍不住叹气。

“说到底,还是欺生,这熟主欺生客自古有之,也是难为了丁石几个了。”王大耆老摇头无奈。

“若丁石真能掌得下这村塾,以后日子会好过些的。”张耆老喝了一口酒,说道。

其他几个耆老都表示认同。

其实他们也认为,丁石头开得起村塾不但解决了村里一大难题,也能为自己积攒声望,是好事。

敞屋里发生的事,只有老头们知道,还有来看热闹却没有像刚才那几个妇人那么大胆的人知道。

丁石头正在水井那边,听陈六说江夏村老秀才建新屋的事情。

老秀才家的面积可比丁家大得多了,屋子早就是两进院子,后院里住家,正屋有大厅、偏厅、厢房、书房、客房和课室。

院子也是实砖围墙,有一处葡萄架,天晴时也能摆桌上课,因此,才能收那么多学童。

老秀才自己带了班,自家两个儿子也分别带着班,不过老秀才主要带启蒙班,像刘学贵这么大的上过十年的,都是自主读书,有问题及时找夫子解惑。

老秀才当年就是要培养自家儿子继续考科举,因此带少年班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样才有更多时间自己读书,而不被顽童们吵闹分心。

院子外面种了些菜,秀才娘子领着媳妇和闺女、孙女们除了种些家里要吃的菜,就是在屋里绣花,并没有粗重活儿要做。

有这么多束修,村里每年还有公帐补贴,粮食根本不缺。

但是刮风下雨或下雪的天气,外面就不能坐了,只能挤到屋里去,零碎地分配着屋子,老秀才只能在几间屋子走动。

前些天大雨,屋子偏巧漏雨,院子里也没法上课,就导致不少学童湿漉漉赶来,蓑衣挂满廊下,还得站着听课的局面。

尤其不少学童都是今年启蒙的,也有去年启蒙的,心性儿还没稳,对读书就造成很大影响了。

当然这也是老秀才横气,站着的全是外村的学童,而且是从今年的往去年的依次类推。

江夏村的却不用接受这样的待遇。

后来是在江夏村村长的委婉提议下,老秀才这才决定扩建课室。

丁石头听了,心里对这老秀才更加看不上眼。

心想幸亏这厮没有中举,若真让他一路考上去,将来也必是一个公私不分、唯利是图的昏官。

正文卷 第217章 陈六的提议

陈六去看了场地,是在前院里葡萄架的另一头建一座敞轩。

面积比丁家敞屋要大了几块砖的余地,听说老秀才打算将去年和今年启蒙的学童都集中在一起教。

“我看那老秀才这些年掉钱眼里了,去年启蒙的和今年才刚启蒙的竟然放在一起,那去年的不是白读了?”

陈六说起这个还有些微词,他两个儿子都在老秀才那里读几年了,平日只知在读书,也认为能读书识字不当白丁就很好了。

可今天去看过,也没什么特别的,心里就有些担忧了。

“是去年启蒙的束修白教了吧。”丁石头也有同感,冷嗤一声指出问题。

“比方说启蒙学童一年之中要学会《三字经》、《百家姓》、《九九口诀》,总还要学几首诗吧?那第二年学什么?《千字文》?吟诗做对子?”

“每一年的学习范围都不一样,怎么放到一起教?简单的都会了,难的新学童又不懂,进度都不同。”

“可不是,依我说,肯定不会让今年的学童跟去年学童的进度,只会拖慢了去年学童的进度,来等今年学童。”

可不就是去年启蒙的束修白教了嘛,一季五两银子!

“我说丁石,你也别谦虚了,依我看你比那老秀才不会差哪儿去,干脆放开来收启蒙学童,从进度上就整齐划一,不比那老秀才强多了啊。”

陈六突然提议。

南城村依据从村长那儿得知,确定是十五人,有两个是刚满三岁的,其他都要大些,最大的是秋天满七岁的狗娃。

以老秀才那儿拥挤的情况,这么混乱了老秀才都敢收着,丁石有什么不能收的!

“三、五十个我没关系,只要是统一进度的,晚一两个月也无妨,我多带带只要不笨都跟得上,就是外村路远,孩子们上学太辛苦。”

丁石头也说得有些动了心,到不是赚钱的问题,主要是看那老秀才不顺眼,太贪了,责任感也没有跟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