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 (燕七雪)



思之再三,决定回老家开粮行去,既照顾了老父母,万一老父母百年之后还要守孝三年,若是仍守着这边粮行,难免不便。

叶柏知道这事,还是为了帮陈拾寻找粮商转卖他们收来的粮食,结果就这么赶巧,几乎是连夜赶去把粮行以对方开的价买下了。

富贵楼这一年在杭城颇有名气,赚多赚少,人家要买间粮行想必是没有问题,粮行老板也没多想,当场就收钱交契。

而且粮行也是刚收了一些新粮上来,加上原来陈粮一起,新的按实收价、陈的按八折优惠,一起卖给了叶柏。

这粮行老板也实在,见叶柏都没还价,自然也干脆,陈粮做八折,是很大优惠了。

而粮行老板在签了买卖契约文书之后,第二天就一家人收拾了行李和重要物件,几辆马车热热闹闹走了。

而且离开之前,粮行老板还贴心地将叶柏领着去附近几家铺子打了招呼,证明粮行已转手,以免以后产生什么纠纷。

正文卷 第682章 不是皇商

粮行是由叶柏出头买下的,陈拾没有去管。

到时陈拾会以田庄卖粮的身份和叶柏打交道,这样也能分散一些注意力。

毕竟田庄种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最好是别让人发现粮行和田庄是一家的。

必要时,他们可以将粮行再次转手换人。

只要产业在自己手中,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现在前提是先买下来。

因此,丁石头在家悠闲地做着秋天的厚袍、冬天的棉袄时,粮行已解决,收来的粮食有地方存放也能及时消化出去。

粮食进了粮食就是叶柏的事了,陈拾继续安排挖红薯的事。

而秦夜他们这些长工,在静悄悄收完葡萄之后,也开始挖红薯。

有田庄大产量,南城村这十亩地并不打算都做红薯粉条,但也没拿去城里零卖。

如今和平年代,虽然穷家人太多但也没有谁饿死了,因此,第一批红薯当然是用来赚钱,以及留种。

在这个基本上,丁石头蒸了红薯当下午点心,让学童们每天吃一个。

而且还做了红薯饭、刨了红薯丝做菜,把她能想到的吃法都试了一遍,这才开始做红薯块和红薯条。

这不是当饭吃,而是可以当零嘴吃的做法。

将红薯洗干净、去掉烂皮,上锅蒸熟、蒸软,捣烂,再用细纱布铺在盘箕中,用平底锅摊平摊薄变成红薯块,冷却之后放到盘箕中晾晒。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布包起来留一漏角,再挤到细纱布上,变成一条一条地晾晒。

晒干之后收起来,就是生红薯零嘴,可以直接吃。或者下油热锅炒炸,变成干货。

还可以在捣烂的过程里加上芝麻,到时吃起来更香。

自然,这些东西做出来,除了自家可以消耗一部分,多的也能拿到粮行去卖。

秉着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她希望粮行也能结合杂货铺的作用,增加一些适合在粮行和粮行一起卖的商品。

比如刚才说的这些,比如酱制品、干制品、卤制品,甚至油盐酱醋等等。

只要是跟吃有关的物品皆可合理铺货。

而这些货,庄子里都可以产出。

但现在还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物铺货,不过光说也够让最近做生意很起劲头的叶柏和陈拾心动了。

可惜他们不是皇商,不然以这些外面没有的东西打开行市,那赚头恐怕是赵王其他产业都比不上的。

但他们忍住了,现在不方便提更远的计划,先将眼前的脚跟站稳吧。

九月,所有人都在忙这些事情,但对农家来说,收秋已结束,转身又投入到耕作劳动中了。

但九月二十是王翠花和宋二定亲的日子,王家人一大早赶着驴车都往宋家村去了。

丁石头没有去关注宋家给了王家多少聘礼,但通过江荷花,却是知道了个大概,还有王家准备给王翠花的嫁妆。

王家本是木匠,又嫁到同是木匠的宋家去,自然这陪嫁家俱是极精致且丰富的。

除此还有金银头面各两套、布料、衣裳、棉被等几箱,还有陪嫁体己银子十二两。

这在南城村恐怕都是头一筹了。

正文卷 第683章 夏秋菱生了

就算是前年嫁过来的夏秋菱,恐怕在木制家具和体己银子上也没有这么多。

王翠花的嫁妆透露出来后,村里议论的妇人自然多。

都说王翠花还嫌木匠不好,也亏得她爹做木匠攒下了不少钱,她又是家里长女,两个弟弟年纪还不大,不然哪来这么体面丰厚的嫁妆?

但王翠花自从那次丁石头带回赵简当天上门来惹过事,之后就再没有过来这边了,也很少在村里走动。

显然王家对她实行了禁足管制。

丁石头自然是乐得清静的,也不会主动去王家,平日有事情都是派丁点过去的。

现在听说王翠花年内会出嫁,村里不少与王家有亲戚关系或者交好的人家,都陆续在送添妆。

就连江袁氏都送了一块衣料子,算是厚礼了。

但丁石头不为所动,没打算给王翠花任何添妆。

到不是她小气,而是怕好心讨不了好谢,更不想重新掀起过去的矛盾。

反正丁家没长辈,也不是王家亲戚,王家的王新发还是免费在复学班读书呢。

所以她不欠王家什么,只要在王翠花出嫁时去喝出嫁酒再送个礼钱就行了。

当秋风渐渐萧索充满凉意时,农家人终于忙完了秋播,空闲下来了。

丁石头让丁点去找前不久刚带队回家的陈六,谈新塾学建校舍的事。

有了大田庄校舍的经验,陈六看到图纸很快就把大概价钱报了上来,具体数目和材料消耗,则要去实地丈量才知道。

约好沐休时让江虎子和刘学贵带他过去。

而随着新校舍提上进程,所需新的课桌椅、字牌、沙盘等教学工具,也交给了王木匠。

王木匠正忙着给女儿打陪嫁家具,一下接了这么多订单就忙不过来。

可是他又不能把嫁妆家具交给女婿交去完成,最后就去了一趟宋家村。

在宋家住了两天,把课桌椅的单交了一半给宋家来做,算是女儿还没进门,就先拉帮着女婿家了。

对此宋家兄弟自然很感激,觉得这门亲事真是结对了,这王家岳父是真仁善仗义的,只要王翠花不是太不安份,宋家都会好好待她。

丁石头自然不管王木匠怎么安排活计,只要明年开年塾学里不耽搁就行了。

而新塾学明年要开,除了需要这些东西,当然还要书册。

虽说束修少那么多,但丁石头还是决定提供手抄的书册,毕竟降束修不是因为生意,本心还是想帮别人一把。

只有经历过贫寒困境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无助低谷的感觉。

如果有上学的机会,相信那些上不起学的人,还是很想抓住机会。

不奢求能培养出多少走科举的人,只要三五年里能学到多一些字,多开阔一些思想眼界,不做一个无知的文盲。

也是一种大福报。

转眼到十月里,风声萧瑟、秋叶黄。

丁石头拿着粮行送来的糯米学做糯米酒,忽然听到鞭炮响,很快传来好消息。

夏秋菱生了。

这天正是十月二十,沐休日。

赵简和她都在厨房里蒸糯米、将洗干净的大瓦坛子晾到屋檐下,听到江荷花来报信顿时愣了愣,随即笑问:“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

正文卷 第684章 看月母子

江家和村长家本来就是斜对门相隔不远。

这会儿村长得了曾孙,鞭炮声都响过了,附近人家自然得了消息。

江荷花知道丁石头从不串门,就连江家都去得少,自然是村里有什么事儿都来说一说的。

这会儿刚吃了午饭不久,她可是放着家里的碗给翠玉表姐在洗,她立刻跑过来报信儿。

“我去问过琪儿,宝宝已经抱到门口给她爷爷奶奶他们看过,是个白胖小子。”

江荷花蹦蹦跳跳跑过来,立刻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

“不错,刘家人丁兴旺,秋菱嫂子也会生。”丁石头听了不由笑了笑,随口说道。

刘家因老村长夫妻都在,两个儿子并没有分家。

长子刘春山生了刘学富和刘学贵,现在刘学富娶的夏秋菱又生了个儿子。

刘琪儿和刘学瑞则是次子刘春河的孩子,去年中秋后刘春河又添了一个儿子。

这样老村长的两个儿子也各有两个儿子,次子再多了一个女儿。

再加上老村长的兄弟家也就是刘学华家,也是男丁偏多。

所以丁石头才有刘家人丁兴旺的说法。

“我过来时我娘让我跟你说一声,她明天下午会去看月母子,问你要不要明天一起去?”

“看月母子?”丁石头诧异地看向江荷花,“不知有何说法?”

“老大不知道这个?”江荷花也有些诧异,忽然想到什么,似乎很明白地笑了起来,“可能你们徐州没有这风俗吧,我们这里有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