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高句丽后,薛仁贵官拜安东都护,率兵留守平壤城,大唐东境从此安定。
东境已平,西境又再起烽火。
李治苦心孤诣,筹备多年,迫切想一举击溃吐蕃,不给太子留下后患。
武皇后和李治曾多次因为西域的军事部署而争吵,这倒不是因为武皇后没有军事嗅觉,轻视吐蕃,而是利益相关,朝廷的将领人才大多忠于李唐皇室,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打压他们,自然不希望李治频频用兵。
而且此时大唐虽然国富民安,繁荣昌盛,但仍然耗不起一场举国之力的战争,隋亡的教训历历在目,不管是武皇后,还是朝中大臣,都认为面对野心勃勃的吐蕃,唐军不能冒进,只能固守边境,防止吐蕃侵犯。
李治深知太平盛世得来不易,暂时向群臣妥协,但仍然不放弃打击吐蕃的计划。
执失云渐十一岁入选千牛备身后,便被李治接入宫中教养,教导他军事谋略的是能征善战的老将谋臣,教授他诗书礼乐的是举世闻名的鸿儒学士,而一遍遍向他强调西域战略地位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对执失云渐寄予厚望,派他前往剑南,便是为以后对吐蕃用兵做准备。
此次剑南大胜,虽说领兵的人是大总管程锦堂,执失云渐只是其中一道行军,但战报中说他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关键时刻又能出其不意,屡立奇功,有昔日卫国公李靖之风。
看到悉心培养的后辈表现杰出,李治自然欣慰不已。
武皇后对执失云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将才,其中大多数人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高贵,根基牢固,对临朝听政的她恭敬有余,忠心不足。她可以驱使寒门学子,收服世家文臣,但军中的武将软硬不吃,根本不听从她的号令。
执失云渐的祖父是归顺大唐的突厥酋长,祖母是九江大长公主,又是李治手把手教出来的,显然也是一个只忠于李姓的武将。
武皇后更喜欢油滑殷勤、识时务的程锦堂。
帝后二人一个喜气洋洋,一个淡漠冷静。
宫里的人谁也不敢得罪,无奈之下,不得不谨小慎微,当着李治的面时嬉笑奉承,夸执失云渐骁勇善战,是当世奇才。等到了武皇后跟前,绝口不提剑南战事。
裴英娘看不懂李治的军事举措对朝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有一点她模糊知道一些。
随着吐蕃的强盛和突厥的复兴,唐无力解决西境威胁,选择以守势为主,在边境举兵屯守,威慑吐蕃诸胡,使得边陲兵强马壮,而京师空虚,埋下隐患。
从武则天当政,到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便是边疆的十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驰、坚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阳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部族。
这一套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套严密又灵活的防御体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强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中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肉分离。
一场叛将作乱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下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部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道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道吗?他们老谋深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处,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强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眼下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进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荡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腐败,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内因。
这些复杂的情势,裴英娘只知道一些大概,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爱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坚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中艰险,不亚于与虎谋皮,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下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中暗叹一口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导致大唐崩盘的人,就是你儿子呀!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关于吐蕃、节度使、高句丽等内容,引用摘抄自《隋唐五代史》军事卷相关部分和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
虽然是放飞写的,但是军事上还是想尽量贴近史实一点,所以引用了资料,以后如果有引用摘抄的内容,会在内容提要写明,大家买之前看一下内容提要,可以斟酌着看还是不看O(∩_∩)O哈!
隋、唐两个朝代都想灭掉高句丽,原因比较复杂,简单一点说,因为之前汉末时天下大乱,接着魏晋纷争,五胡乱华,中原无暇东顾,高句丽渐渐发展强大,隐隐有屹立东亚的架势,而且高句丽不像当时的日本那么听话,对唐朝抱有很强烈的敌意,唐朝皇帝如果想要坐稳江山,必须除掉高句丽这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李治坚持要灭高句丽。
另外文里还是把军事方面的内容写简单了很多,文里的叙述粗暴幼稚,事实上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很复杂,史学家们意见不一,只有一点:绝对不是杨贵妃的锅~她的兄弟是真祸害没错
还有由于涉及到民族和谐,后文会虚拟出一个异族国家……不能写真民族
第54章
不管武皇后心里怎么想, 执失云渐的归期还是一日日近了。
为了亲自迎接凯旋的将士, 李治决定端午前返回长安。
明明还有几个月,李令月已经开始迫不及待收拾箱笼行礼。
离宫并不冷清,每天都有马球、百戏、宴饮、歌舞。为了讨李治和武皇后高兴, 程福生选出数千名才艺绝佳的教坊歌姬伶人, 陪侍帝后左右。
离宫的宫婢差事轻省, 赏赐丰厚,不用勾心斗角, 远离尔虞我诈,还能每天陪着帝后游乐, 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殿宇楼阁内外,处处是欢歌笑语。
李令月也很享受在离宫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成天对着翠微青山, 缥缈水色, 实在单调乏味得很。李治如果再不提起回长安的话, 她也会和李贤、李显一样, 偷偷溜走。
只有裴英娘是最不想迁回长安的。
李治在温泉宫调养两年, 成效不错, 等回到蓬莱宫,不知他的头风是不是又要频繁发作。
而且温泉宫远离朝堂, 即使武皇后和太子李弘有矛盾,也是在书信奏折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化成笔墨文章, 杀伤力有限,母子关系依然紧张,但不至于当面撕破脸。
回到长安,就不一样了。
这一次,武皇后不会手下留情。
温泉宫的平静岁月,给裴英娘一种现世安稳的错觉,如今该到梦醒的时候了。
她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做好准备,等着武皇后和李弘爆发冲突的那一天。
新年前后降下几场大雪,山下累起几尺厚的积雪,幽幽山谷,莽莽群山,早已是千里冰封,一片冰雪琉璃世界,骊山温泉宫照旧翠柏青青,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