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熙自然是高兴的。
事实上,沈熙自回了京之后,就一直让人密切注视着辽城的消息。
而这一注意,就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事。
大梁自太祖立国之后,就实行军籍世袭以及屯田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仅能保证兵源充足,亦能让军饷自给自足,在大梁立国之初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可这样的制度在沿袭了百余年之后,在各卫所之中却渐渐滋生出了许多的别样心思。
先是这军户世袭制。
在大梁立国之初,百姓其实是并不排斥入军籍的。
毕竟,那时的天下可以说是大乱,而入了军籍至少有田可种,有粮可以饱腹,怎么着也不会饿死。
可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几十年的如今,这样的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大梁立国之初,因还时有战乱,军中将士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这百余年来大梁朝的安定,如今朝廷正是重文轻武的时候,再加上军中渐生腐败,军户的生活于是也这样日渐艰难起来。
据沈熙所知,现在的各边军之中,不仅滋生出许多的腐败,还有大量的军户逃亡,企图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摆脱军籍。
等等。
辽城的情况倒还好上一些,因为辽城的将士对辽城有着极强的归属感,因而逃亡之事虽然有,但比起其他的边军又要少上许多。
但贪腐,却是无法避免的。
就比如袁烨的事,就是被人栽赃陷害的。
据沈熙所知,辽城那些被朝廷派遣过去的上层的将领之中,就不乏有侵占军屯再役使士卒耕种的,这样一来自然使得军中粮饷不足。
不足之处如何被足?
像袁烨这样,明明已经交足了军粮,却被诬陷贪墨军粮的,自然也就成了替罪羊。
而袁烨所交的那些军粮呢,当然是被上层将领拿去补亏空去了。
说起来,这也是因为袁烨没有什么背景,才会使得旁人直接拿了他开刀。
若不是徐慧英求到了郡王府……
只怕这次袁烨还真的就要坐实了罪名。
沈熙将这些都与徐玉见说了一遍,“辽城的卫所也是隶属于中军都督府的,这次可不是我主动插手辽城的事,而是辽城的军属蒙冤找了我作主,我身为中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当然不能看着下面的人受了如此冤屈的……”
说着这些话,沈熙笑得跟狡猾的狐狸一样。
第360章
这天之后,也不知道沈熙在中间做了些什么,由袁烨这件事为引子,事情迅速的发酵起来。
就如先前沈熙所说的那般,因为各边军军粮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兵部对于这次抓到的袁烨这个典型是准备从重处理,从而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的。
袁烨很不幸的就成了这只“鸡”。
当然了,前提是若是没有沈熙在中间插一脚。
沈熙既然决定了要管这件事,动作也是极快的。
先是有一位袁烨的“挚友”在看望了袁烨之后,拿到了一份袁烨的血书,血书之上每一字每一句都在道尽自己的冤屈,简直能叫看到这份血书的任何一个人都掬上一把同情泪了。
然后,袁烨的那位“挚友”怒而决定要替袁烨伸冤。
辽城的卫所是隶属于中军都督府的,袁烨的这位“挚友”自然也就想到了要让中军都督府出面来还袁烨一个清白。
正好那天中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和都督同知都不在衙门里,于是沈熙这个都督佥事当然就作了这个主,接了那封血书。
这年头会被逼到写血书了,那定是受了极大的冤屈,又求救无门才会如此。
沈熙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在接了血书看了其中内容之后,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就持着血书进宫面对,直接就将这件事捅到了景泰帝那里去。
听说景泰帝大怒了一场。
然后,这件原本应该由兵部处置的军粮贪腐案,就成了一件倍受瞩目,交由三法司共同审理的大案要案了。
陷害袁烨那人,因为想着袁烨是个没什么背景的,因而在陷害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做得很仔细,再被三法司这样一查,很快就漏了馅儿……
如果一来,袁烨的冤屈当然也得到了洗刷。
这件事之后,陷害袁烨的人自然是没有好下场,而袁烨却因为成了这个揭开连城军粮贪腐案的引子,而升了官,原本只是个千户所的千户,后来直接升任辽城卫的指挥佥事,从正五品连跨两级,成了正四品。
大概这就是否极泰来吧。
事实上,这件由袁烨为引的军粮贪腐案,可并不只有这么一点点,跟着被查出来的还有各连城军户大量逃亡等等的问题。
景泰帝这两年因为患了严重的头风,龙体本就欠安,再知道在他的治理之下竟然还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据说后来又气得病了一场。
一时之间,京城百官都人人自危,唯恐一个不小心就又触怒了景泰帝。
等到景泰帝病愈之后,各边军之中亦开始了一场大清查,据说有不少的边军武官被查出了问题,也让军中的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袁烨和徐慧英离开京城前,一起到郡王府来向沈熙和徐玉见道谢。
虽然这时已经临近年关了,但袁家早就已经在边城扎根,京城里也没有什么亲族,因而袁烨和徐慧英仍想趁着现在还未有大雪封路,早早的赶回边城去。
徐慧英坐在徐玉见跟前拿了帕子拭泪,一只手紧紧握着徐玉见手不放,满脸感激地道:“恬姐儿,这次要不是多亏了你和郡王爷,夫君是断无幸理的,你和郡王爷都是我们一家恩同再造的大恩人……”
她是真的很感激。
徐玉见连忙摇了摇头,“姑母,您不必如此。”
虽然徐玉见这样说,徐慧英却仍连连说了好几个谢。
而坐在了另一边的沈熙和袁烨,这时面上却都有些严肃。
袁烨朝着沈熙一抱拳,“郡王爷的大恩,袁烨没齿难忘,郡王爷将来若是有什么差遣,袁烨定当万死不辞!”
沈熙闻言扬了扬眉。
袁烨长得五大三粗的,还有一脸的络腮胡,看着是个再粗犷不过的人,却没想到在他粗犷的外表下,还有这样一份精明。
倒是个聪明人。
沈熙会出手帮袁烨一把,其实目的也不是那么纯粹,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怎么说也是徐玉见的姑父,另一方面就是他想着将来总会有用到袁烨的那一天。
听了袁烨这番话,沈熙也没有什么推辞之意,只笑着道:“姑父言重了。”
将来有用得上袁烨的地方,沈熙当然不会客气,不过,他也不会让袁烨做什么需要他万死不辞的事就是了。
袁烨和徐慧英道完了谢,都没有留在郡王府用膳,就顶着寒风告辞了。
徐玉见和沈熙一起将他们送到了垂花门。
徐慧英临走时,徐玉见想了想,到底还是问了一句,“姑母,您不回侯府看看老太爷和老太太吗?”
徐慧英闻言一怔。
许久之后,徐慧英才红着眼眶点了点头。
“恬姐儿,谢谢你,离开京城前,我会回侯府看看的,当年……老太太也是为了我好,是我不懂事。”
说完这句话之后,徐慧英才与袁烨一起离开。
徐玉见看着他们的背影,好一会儿之后才轻轻叹了口气。
对嫁作人妇的女子来说,娘家无疑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若是在夫家里受了什么委屈,总还有个娘家可以帮着出头。
徐慧英当初因为婚事之事,之后的这二十年几乎等同于没有娘家,就算袁烨待她再怎么如同往昔,想来也是受过委屈的。
这么多年,大概她总算是领会到了当初老太太的好意吧。
后来又过了几日,眼瞅着就要到腊八节了。
徐玉见吩咐了锦年和锦华一起去武定侯府送腊八粥,两个丫鬟回来的时候,果然带回了徐慧英离京之前曾与袁烨一起登门的消息。
徐玉见听过之后也就放开了。
自进了腊月之后,朝廷官员倒是再不用上朝了,沈熙也闲了下来,倒是天天都腻在了徐玉见身边,每天还陪着徐玉见一起理事,直叫府里那些管事们回话时都谨慎了许多。
处理完府里的事,徐玉见和沈熙一起回到正房,又听了送腊八粥回来的锦年和锦华回话,等到两个丫鬟下去了之后,沈熙看着徐玉见,突然就莫名的笑了几声。
第361章
徐玉见歪头看向沈熙,“你笑什么?”
沈熙握信徐玉见手,干燥而温暖的手让徐玉见有些微凉的手觉得极为熨帖,就是眼角都忍不住往上面轻轻扬了一些。
看着徐玉见这副模样,沈熙又笑了笑。
“我想起了去年腊八时的情形。”他道。
去年的腊八?
徐玉见也想了起来。
去年的腊八节,沈熙故意在文氏那里去讨了人情,让文氏借口郡王府这边的腊八粥正好就忘了送了,让徐玉见“帮忙”去郡王府送腊八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