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让康熙不知该说什么好,感觉有些好笑,又有很多心酸。
赫舍里氏走得早,太子可以说是他一手带大的,教他做学问,教他做人,教他储君之道。当初他们的父子感情也很纯粹,后来掺和进太多东西,变了味了。
不过哪怕他和太子都变了,对这个儿子,康熙还是非常心疼的。他对胤礽有许多宽容,气归气,气过了就记起曾经的好来。
康熙的的确确在等朝臣给他一个台阶下,希望有人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左等右等也没等来,没想到头一个来的竟然是还不满十岁的孙女儿。
七斤还说她也总是嘴硬,不过其实每回犯错之后都有好好反省,相信二伯也是一样的。
康熙心软得一塌糊涂,不过并没有立刻松口,他同七斤闲聊了几句就把这个生得玉雪可爱个性偏同老十一样虎的小丫头轰了出去。当晚康熙还在回忆同太子的点点滴滴,这一夜他没睡好,到第二天,早朝上,老四、老九以及老十就先后替太子求情了,康熙这才松口,提出复立太子,跟着又丢了个炸弹,说要广封皇子。
上次广封皇子还是在十年前,之后有几次升降都是零散的针对个人的,康熙既然又开了这个口,等于说成年皇子都能往前迈一步。
果不其然,太子复立的同时,从老大到老五齐刷刷封了亲王,七、八、九、十是郡王,再往后到十四封贝勒。
胤禟得了个“义”字做封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生八德,这个字相当不错。同时这义又有正道的意思,是在夸胤禟品性端直。
至于老十,封号是敦,敦厚的敦。
广封皇子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至少复立太子遭受的阻力小了很多,再加上朝臣都看到皇帝的决心,不敢与之作对,从废黜到复立,前后也就是半年时间。
不过呢,这次风波显然没能给胤礽敲响警钟,反而让他感觉到危机,他心中不安,难免着急,是以在两年之后又一次被状告结党营私,经查实后,康熙痛下决心二废太子,并将胤礽圈禁在咸安宫。
因为先前复立过一次,有朝臣满怀希望,觉得太子在皇上心中格外不同,等风波过去之后,陆续有人为其请命,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过去这十年间儿子们为夺储君之位互相坑害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康熙每一次都用铁血的手段镇压了,同时他也深受打击。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这些过于优秀的儿子变着法拖垮了康熙的身体,“二废”之后一年,他就生了场大病,当时感觉撑不住了,便将儿子们召至龙榻前,命梁九功宣读了传位昭书,被指名能够继承大统的是皇四子胤禛。
当时得有一半的人如遭雷劈,反应过来跟着就哭天抢地,说皇阿玛万岁万岁万万岁,您好着呢,何至于颁下传位昭书。康熙十分坚持,誓不收回成命,又说假如侥幸撑过,也不准备再理朝事,就松松快快当几年太上皇。
诏书上写的内容在当日就传遍了京城,因为康熙尚未驾崩,所以说很多流程都搁置下来,胤禛闷不吭声侍奉于御前,被康熙撵去处理积压的朝事。即便如此,他每天还是会过去看看,胤禟等人也没少去,真心觉得难过的不少,也有人不死心,哪怕诏书已经颁下,还是指望康熙能改主意。
这其中,又以即将上任的太后娘娘为最。
实际上乌雅氏早已经失宠,康熙重病卧床,最后点名传去御前伺候的也是翊坤宫宜妃。乌雅氏有底气过来还是因为那一纸诏书,左右她也是要做太后的人了,她比谁都高贵,还怕什么?
这日康熙精神头还好,听说乌雅氏求见,便允了。
接下来他简直大开眼界。
乌雅氏走这趟是想说什么呢?
她的重点是康熙的决定不明智。
“老四和十四同样都是臣妾生的,十四才学甚高文武双全,且人又年轻,样样都比老四出色,皇上您这个决定臣妾想不明白。”她要说的关键就是,儿子都是她生的,谁也不比谁高贵,凭啥继位的是老四呢?老四哪里优秀?
还别说,康熙都让她气精神了,劈头盖脸骂了她一通。
见过傻的,没见过傻成这样的。
你特么都要当太后了,还折腾啥?换做别的妃嫔,只要是我儿子登基就行,管他哪个!到你这儿是老四还不行,还非得是十四!
本来,因为冷落太久,康熙都把她抛到脑后了,提前安排身后事的时候也没想起这人来。多亏乌雅氏想不开过来送,她这么一闹,反而让康熙有了危机感,生怕自己走后没人能压得住这位新晋的太后娘娘,怕她拿孝道逼迫老四,康熙心一横,又传了一道旨意。
他要改老四的玉牒,让老四给已故的佟皇后做儿子。本来老四出生以后也是抱给佟佳氏养的,后来人没了才回到乌雅氏那头去,这个决定并不难以接受。
当然只是对别人而言,佟家是意外之喜,乐都乐死了,至于乌雅氏……偷鸡不成蚀把米,听说以后她当场昏厥。
照她原本的想法,要是能让老十四继位是最好,就算不能成,她总归要做太后的,可进可退。
谁能想到康熙这么狠。
她醒来之后听说胤禛到永和宫来磕了个头,磕过就走了。这还不算,本来力挺她去闹的老十四也改了口,抱怨说咋就这么沉不住气,要折腾也该等皇阿玛先走。
再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康熙在位时乌雅氏是德妃,到雍正朝,她做了德太妃,一辈子没当上太后。
没当上太后也罢,三亲六戚都怪她,怪她早年没对老四好点,怪她不讲道理偏心十四,现在好了,新皇将所有的包容都给了九阿哥以及十三阿哥——哦不,现在已经是义亲王与怡亲王了。除去这两位,他对其他人简直残酷。
而康熙最终熬过了这一劫,并没有蹬腿,他也没有再过问朝事的心思。为大清朝辛苦了几十载,是时候将担子交给年轻人了。
康熙在畅春园安度晚年,雍正在紫禁城里累死累活。
封了亲王的胤禟彻底接下户部的担子,同时兼任理藩院尚书,管理蒙古、西藏等地区事务,也负责处理对沙俄的事务。自从新皇登基,胤禟一方面觉得自己就是命好,难得做一回好事也能救到新皇,这救命之恩简直就是保他横着走的护身符。
同时,他又忍不住感慨,四哥就不能对自己的恩人好一点?只是户部就能累死个人,还要加上理藩院,这什么仇什么怨啊?
这头胤禟一边叹气一边接过上头交下来的重担。
那头宁楚克拍拍他的肩膀,进宫去陪皇后喝茶。
七斤随皇子一道在上书房进学,排场不比齐妃的儿子小,她身后站着晖哥、站着身为中宫皇后的四伯娘、站着看起来凶巴巴其实最能妥协的皇帝四伯。
雍正继位没多久,七斤因为口头争执在宫里和弘时干了一架,这么说还不合适,应该是她单方面把弘时给揍了,弘时都没能耐碰到她。
齐妃李氏心疼得不行,回头就去告状,让胤禛喷了个灰头土脸,喷完得有大半个月没往她宫里去过。那之后七斤还是老样子,倒是弘时见着她就想起当日吃得苦,就忍不住想缩脖子。
雍正继位的时候,七斤已经十三四岁了,她还是儿郎打扮,锦衣华服加身,头戴小帽一顶,瞧着雌雄莫辨俊美至极。眼看到了可以说亲的岁数,胤禟厚着脸皮同他四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要让闺女顶门户,就这么把人嫁了……不存在的。
胤禟真的特别自信,他完全没想过闺女养成这德行能不能嫁出去,坚定的把重点放在了不愿意上。
雍正心有顾虑,怕自己答应得太爽快把人在畅春园的太上皇气死了,所以没一口应下,说这个事要想想。胤禟也不着急,他闺女条件这么好,还怕招不来婿?赶上户部和理藩院一堆事,胤禟只是提了一嘴,没见天去催,倒是七斤,仗着自家阿玛管着理藩院,听说了不少事。
比如回部无耻,又在闹事。比如东北那边老毛子也不安分,今年他们仿佛是遭了灾,因为缺粮又在边境劫掠,折子一本一本送上京城,胤禟看得头大。
朝廷同俄国打过的,打了好多年,最后在尼布楚会谈,商议签订了一份条约。在确定了边境划分之后,东北那头消停了些年份,赶上遭灾,老毛子没吃的,就重操旧业越境来抢。
不管当然不行,手段太过强硬又有撕毁条约之嫌,胤禟头疼得很。
看他头疼成这样,七斤偷偷揣上银票,拿上皇帝四伯给她的御赐金牌,背上大砍刀带上干粮,骑着马就溜出去了,走之前没忘记留书一封。
信上写着——
阿玛不用头疼,看我去把他杀回老家。他敢越境,来一个砍一个来两个砍一双。
宁楚克晨起听说七斤人不见了,跟着就看到这封留书,然后她把这封信拍到了胤禟脸上。
“让你把朝廷大事说给她听,都是给你惯的!你说,这下咋办吧?”
胤禟原先还纳闷呢,七斤咋又惹她娘不高兴了?
相似小说推荐
-
王女韶华 [金推] (溪畔茶) 2017-10-01完结沐元瑜穿成了异姓王府里眼珠子一般被看顾围绕的独苗,一生的荣华顺遂几乎从落地的那一刻便已定...
-
娘子,别跑 (蔺浅墨) 阿里文学网VIP2017-09-30完结蔺浅一朝穿越,不是皇妃公主,也不是豪门望族,爹爹去世,母亲下落不明偏偏还有个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