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越农家种田忙 完结+番外 (七朵花)


  周氏听了闺女的回答,明显是不信的,不过她也不是个糊涂人,也没再多说,想着以后多来李家走动走动,怎么说这李家老二还是自己女婿呢。
  李明锦和李明辉沐休回家,家里人的大人和小孩子都很开心,不时的问着书院里面儿的生活,不过最开心的莫属明秀了,哥哥一回来,就会教自己认字。李明锦则是被自家胞弟的好学和学习能力惊倒了。李明锦是占着穿越的先天优势,明辉说实话就是小聪明,但是要说有天才潜质的人非明秀莫属了。基本上东西不用教第二遍,就能记住,关键人家还特别的好学,一个字认识了,会联想着到词语,立马问关联的另外一个字怎么写。李明锦有时候都被弟弟问住了,主要是简体字自己倒是会写,可是繁体字真没有把握,只能马上去书上翻找,就着弟弟好学提问的劲儿,李明锦表示自己学习的进度更快了,苏秀才表示更惊讶了。
  李明锦也知道,眼下自己是没有能力让弟弟跟着去上学的,家里需要钱的地方实在多,但是挣钱是要时间的,又不忍心弟弟被耽搁,只能在学堂里边更加用功的多学习,苏秀才显然很满意自己的学生这么好学,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对李明锦进行指导。每逢沐休回来,李明锦都是很有耐心的教着弟弟新学的东西,同时解答着弟弟的提问。李家人看着兄弟俩,倒也没说什么。
  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来天左右,李家的三家新房终于盖好了,比原先定的一个月时间提前了好几天,主要是因为村里有不少人来帮忙,特别是二媳妇的娘家林家老两口带着两个儿子在李家前后干了有十来天的活。虽然也知道是为着什么,老爷子和王氏是很承林家和村里来帮忙的人家的情的。林氏看娘家会来事儿,面上心里都是很得意的,唯只有小王氏和孙氏心里有点黯然。
  看着面前坐落的三件青砖瓦房,老爷子心里的激动只有老伴儿王氏最清楚。李家当年也是富足之家,一朝天下大乱,就被打进了泥沼里啊。多想无用,王氏忍回了眼眶里的湿意,笑着对老伴儿说道:
  “他爷,都过去了,眼下日子又好过起来了,咱家儿子孙子都争气咧,没丢李家人的脸。”
  “爹,您没事儿吧。”李继旺担心的问道。因着和山民商定好了换货的时间,李继旺前几天就从常怀回来了,还带回了不少东西,送到迎送坡换回来不少皮货和药材,想着今天上完梁,赶明儿就赶紧把东西带回常怀,东家有艘船这两天要停靠常怀码头。
  “是啊,都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看到老伴儿和儿子都察觉到自己的失态,安慰着自己,李大富再没去多想。点起挂在门口的鞭炮,上梁的仪式开始了。
  爆竹声中,李大贵抬了一个箩筐到门口,里面儿装着糕点和糖果,边说了一句吉利话,边抓起一把糖就往门口撒了起来,门口拥簇的人群随着李大贵撒糖的动作方向,捡着地方的糖果。场面很是喜庆。
  上完梁之后,院子里开起来了席面儿,乡下都是流水席,不过在席间是要随份子的。一般家家户户都是来吃的,份子钱就要看情分深浅了。三文两文的的有,九文十文的也有,至亲的一般都是给百十文钱的。
  河西村有百来户人家,热热闹闹了一天,送走了客人,李家一大家子终于送了一口气,晚上几个媳妇都去灶间洗刷整理去了,李继旺去村里挨家挨户的送桌椅板凳了,乡下办流水席光靠自己家的桌椅板凳肯定是不够的,都是相互借着用的。老爷子和王氏,坐在桌上算着帐,老爷子拿着笔一笔一笔的画着,今天白天席面上人家随的礼,都要是要一笔一笔记着的,以后好参照还回去的。明秀几个小的则趴在桌边看着爷爷奶奶,暗自不知道乐什么。
  王氏则是在算着起房子开始的花费,给郭大壮结掉了工钱3两银子,材料15两银子,总共花了18两银子,这段时间饭菜的花费花了2两银子,还好蔬菜都是自家的,省了一笔开支,今天的席面又花了2两银子。总共花了22两。这段时间家里卖成衣收入了2两银子,田掌柜的成衣铺里寄卖的衣服拿回了分成3两银子,今天席面儿收到了326文钱,加上家里原先的25两银子,还剩下不到十两,钱可真经不得用啊。
  因着新房子还要散散潮气,暂时不能住人,老爷子决定放一个月凉一凉,李继旺第二天一大早就担了两大担子货物,找了一辆牛车去了常怀。
  ☆、第24章
  房子落成之后,李家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秋收了。金秋十月,河西村一片秋收忙的景象,老爷子已经将秋收用的镰刀箩筐之类的一应的都准备好。因着老大每隔十日就要在在家里和常怀之间往返一次,贩货的事情在李家可是重中之重,因此老爷子发话,今年秋收就让老三回来帮忙,老大老二继续忙各自的事情。
  十月初十,老三李继达归家,带了一些布料回来和银钱回来。。第二天,一家人除了明珠几个小的,其他人都去地里边儿帮忙了。南山书院每年的夏收和秋收都会放假十二天,李明锦和李明辉前天就到家了,想着也可以帮着家里干干活。
  首先收的是四亩地的苞谷,王氏带着几个媳妇开始掰棒子,将掰下来的棒子放在旁边,李明锦带着两个弟弟就去将这些苞谷棒子归集到一堆,老爷子带着老三开始用铁锹铲着苞谷秸秆。做完这些,就要将苞谷用担子挑回自家院子暴晒。四亩旱地,一家人花了两天时间就将地里的苞谷都收回了自家院子里。
  四亩水田的稻子已经熟了,收完了苞谷,一家人又开始收割水稻,这些活儿,王氏没让几个孙子做了,主要是心疼孙子,再说秋收完了也不种庄稼了,八亩水田,家里四个劳力是来得及做的。李明锦也没有勉强,只是一边儿帮着姑姑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儿回答着弟弟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明秀的好学,李明锦是喜而乐见的,想着就算现在弟弟没有机会去书院,自己能多教一点是一点儿,毕竟是自己的胞弟。秋收的这些天基本上除了帮忙做点家务,李明锦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带着弟弟温习功课。
  八亩水田总共花了四天时间割完,不过也要放着晾晒几天。十月二十,李家终于将地里的稻子全部收回了院子,李明锦和李明辉也要返回书院了。
  今年李家总共收了8石苞谷,22石稻子,虽然比夏收少点,不过双季的话,本来秋天温度就不如春夏,收成少一点也正常。留了6石苞谷,6石稻,剩下的全都拉倒镇上卖了。总共卖了十四两多的银子,加上之前盖房子剩下的八两多银子,老三带回来的三两银子,总共家里还有二十六两银子,王氏看到钱盒子里面的二十多两银子,心终于踏实下来了。
  李继旺和山民换货已经做成了好几次了,收的皮子和药材都已经运了两波去了京城。因着搭载货船不是一艘,来往的时间也不同,李继旺是在十月下旬的时候拿到第一笔贩货的银钱,当二弟递给自己的时候,自己真是被惊倒了,谁成想那两担子的货,倒腾一个来回,就挣到三十两银子啊。
  相较于大哥的不可置信,李继兴则显得平静的多。李继兴在码头管事,和那些货商常打交道,当然知道贩货利润大,不过眼下能挣到钱,也是占着东家的光,省去了周转流通和行程人工的费用,否则除却这些,净利是没有这么多了,因此决心更加用心为东家做事儿。
  十月月底,李继旺带着两次贩货的赚的六十多两银子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家里边儿人的表情和自己当初如出一辙,心里很是得意。王氏直激动的拍着胸脯说着:菩萨保佑。有了本钱就能慢慢的做大,眼下换货这个买卖可是有大赚头,想想卖成衣那可都是赚的手工钱啊。
  日子就在全家人都兴奋激动之中飞快的过着,除了第一次贩卖的两担货,后面几次和山民换的货物数量不是很多,因此都是攒着一起第二次一起贩走的,李继旺也和山民说了,以后交换就按一个月一次,山民也是很朴实的人,也知道如果货物不多,要让人专门从县里回来也确实不太过意的去,因此也没甚意见。
  在王氏等人眼里,这两次买卖就赚了这么一大笔银子,简直天天就跟做梦一样,却又觉得不踏实,又相较于家里几个女人们紧张又飘飘然的心情,老爷子和李明锦想到的显然不止这些。
  李明锦知道,从古至今贩货都是个暴利的买卖,但是自家能挣下这么多钱,完全应正了那句话“背靠大树好乘凉”,否则在这个时代打通流通的各个关卡,上税,人力,时间,物力,扣除这些,赚的钱就要打个大半的折扣,这还不包含遇到的各种风险,若遇到天气问题,或者山贼等,都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小命不保。老爷子是觉得财帛动人心,有时候钱多了不是好事儿,可是会招致祸事的。
  因着家里贩货的买卖大儿子带回来了六十多两银子,在乡下真是很大一笔钱了,王氏已经暗地里敲打了几个媳妇,这贩货挣钱的事,绝对不能往外说。想起老头子点自己的时候的严肃表情,王氏撇撇嘴不屑,正当自己是糊涂的么,什么都往外说。小王氏和孙氏在河西村是没有亲族的,自然是一切以李家为上,当即保证绝不会往外说,笑话,谁会嫌钱多啊。林氏则是有点想法的,自己娘家也不是富户,两个哥哥都已成家,侄子都十来岁了,以后花钱的地方也多啊,靠着自家的地里和哥哥帮人做工的钱,往后日子也只能图个温饱。要是往常,也就罢了,婆家都吃不上嘴了也管不到娘家去了,可现在婆家可是明显翻身了啊。可至于这么开口说这事儿,林氏觉得还是要想想。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