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迟,说定之后,李继旺和李继兴就一同去了刘老二家,刘青桐也知道李家兄弟二人所来何事,也没推脱,本来就是一个村的,两家关系也向来不错,更何况自己婆娘还收了人家的礼。当即决定明天早上就去,由于秋季晚上太阳落山的早,下午去的话,怕是脚程上赶不及,南山山里是有大虫等威猛的畜生的,实在不安全。李继旺和李继达高兴的答应了,寒暄一番之后就告辞了。
秋天的白昼开始慢慢变短,太阳落山的早,一家人吃完晚饭之后,就开始休息了。白天男人们在地里忙活,女人们在家也是一刻不闲的缝着衣服,恐怕也只有几个小孩子松快些。
晚上到了房里,*许久不见爹爹,现下看到爹爹回来异常粘着,不肯睡觉,拉着李继兴不停得说着话。李继兴听着宝贝闺女的童颜童语,边答着边哄着,好不容将宝贝闺女哄睡着了之后,轻手轻脚的抱起放到床里边儿去,林氏坐着床边眼带柔光的看着父女二人,知道自己相公对孩子宠的不行,心里高兴又微酸,自打进了家门还没和自己说几句话呢。李继旺看着林氏笑中带嗔的娇俏样子,心思涌动,从今天带回来的一个包袱里边翻出了一根银簪,插到了林氏的头上,林氏摸着头上的簪子,眼泪在眼眶打转,喜极而泣的磨样,惹得李继兴心里火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吹熄了油灯,屋内一片漆黑,二人小别胜新婚。屋外清风明月,灯火零星。
第二天一大早李继旺和李继兴二人就去找刘老二,三人带了一点干粮和两壶水,就上路了。山路崎岖并不好走,三人走了两个时辰终于到了一家山民住的地方,看着眼前的山洞,李继旺和李继兴有点讶异。没错,这不是屋子,而是山洞。
刘青桐看着二人愣住的模样摇头失笑,山民大多是住山洞的,一方面是因为穷困无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全,这里是深山了,南山延绵百里,厉害的畜生多的去了,豺狼,大虫,野猪等等都是常见的。
山上平整的地方不多,真要是建房子,就是材料都是要耗费很多精力才能弄上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山民真正想挣到大钱可是拿命去博的,还得有运气才行,否则人人都想着当山民了,而不会是现在这样知道是山民,娶个媳妇都不容易。建木屋子倒是可以就地取材,但是真要是凶猛的畜生来了,是防不住的。
刘青桐带着二人拍了拍山洞那扇很厚实的木门,拍完往后站了几步。门上钉了不少木刺,大概是为了防止畜生撞门。门吱了一声从里面往外推开了,一个精瘦的男人探头出来,看到刘青铜,打开门咧嘴笑着打了一声招呼“刘老二,来了啊,进来吧。”
前段时间刘老二来打过招呼,因此看到刘老二今天带着两个男人过来,也知道大概什么事儿,因此也就没盘问什么,邀请三人进去了。
走进山洞,一眼望去空间还是很宽敞的,有三间屋子那么大,用木板隔出了一间房,一间灶房,灶房的墙缝隙有光线渗漏进来,刚好给这个山洞带来了一点光亮。
屋里有一个妇人和一个□□岁男娃,看起来都是精瘦的,身上穿着粗布厚衣裳,深山温度比山下低一些,山洞更是凉。看到有人进来了,妇人拉着孩子进了屋里。
“我叫李继旺,这是我弟弟李继兴,不知道兄弟怎么称呼?”李继旺率先寒暄到。
“叫我许三就成,熟人都这么叫着。。呵呵”汉子有点腼腆到。
“那就叫许兄弟吧,之前刘二哥应该跟您提过,我家现在有意做些山货,皮子,药材的生意。呵呵”又道“兄弟你们常年在山里过活,想来手里有货。我们给的价钱肯定比镇上的铺子高点,不过我们首先是以物换物的。要是一次交易换物达到六成,剩下四成可以现付银钱。”说完给许三考虑的时间。
汉子想了一会儿,想到打到的猎物有时候也是要去山下换的,如果价钱能比镇上的铺子高一点,还能省下脚程。点点头向李继旺问道:“不知道换的东西有哪些?我们主要要换一些粮食,油,盐巴,布料之类的生活物件儿。”要是换自己不需要的,可不行啊。
“呵呵,许兄弟,这你就放心吧,换的东西,可以提前一次交易的时候招呼一声,这些都没有问题。”李继兴笑着打消着许三的顾虑。
“那行,没问题。我明个儿就去和其他的人说一声。”没了顾虑,这件事就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许三高兴的拍板到。
四人又商量了好了每隔10日,在距离河西村一个时辰脚程的迎松坡进行交易。四人聊了有一个时辰,晌午早已经过了,许三留三人下来吃饭。三人也将带来的干粮拿了出来,热了一下,许三婆娘又煮了一盆兔肉蘑菇,炒了两盘野菜。很丰盛的一顿饭了。
吃完饭已经未时,想着回程还需两个时辰,刘老二带着李继旺和李继兴告别了许三,就匆匆的下山去了。回到家的时候已经酉时,天刚刚擦黑,李继旺和李继兴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将今天事情和家人描述了一番。李家一家人都很高兴能敲定买卖,要是能做下去,就能挣到钱,就有好日子过了啊。
☆、第23章
自前几天大儿子和二儿子去山里和山民将换货的买卖谈妥了之后,又留了两日将家里田里的肥料都撒下去,家里暂时农活也没啥了,三个儿子带着侄子,四人一道又去了常怀码头。王氏这几天心情很是畅快,走路都带风似的。其实不止王氏,家里的老老小小心情都很好,只是王氏尤为高兴罢了。
早上吃完了早饭之后,一家人散了,各自干自个的事儿,家里几个女人们开始将布料自拿出来忙碌起来。屋外天气正好,索性就都来到屋檐下的廊上做活了。想到后日要缝集市,趁着这两天再多做一些,顺便去找田掌柜问问寄卖的衣服怎么样了。几人裁剪的裁剪,缝制的缝制,穿线的穿线,忙的很是起劲儿。
晌午老爷子从外面儿回来了,告诉老伴儿盖房子的人手已经找好了。河对面的河东村的郭大壮就是专门帮人起屋修墙的,已经和人谈好了价钱,房梁和墙体的木材家里前两年在南山上伐了一些已经备好,人力和其他材料都是对方的,家里只需要管晌午一顿饭。李家是逃难来的,河西村是没有宗亲的,否则盖房子这样的大事,肯定有人来帮忙的。老爷子又考虑到几个儿子在码头上干活,一天的工钱也不少,比起房的小工多了多,合计一下觉得还是全包给郭大壮合算。
王氏仔细算了一下,眼下家里手头也有20多两银子,北面儿三间屋子都拆了重新建,准备起三间半青砖瓦房应是够的。说干就干,也不犹豫,估摸着算了一下,一个月的工期要准备哪些食材。
九月初一早上一大早,李家一家人都起来了,各个脸上喜色难掩,今天可是自家新房动土的日子。李明锦和李明辉正逢沐休在家,也早早的起来准备帮忙。自昨晚回到家,就听到娘婶婶几个人在说盖房子的事情,据说是盖半青砖的,地基用山上的碎石头垫,下半墙用青砖,上半墙用实木,屋顶铺青瓦。李明锦在脑子里边想象了一下房子的成像,应该很不错的,能起青砖房,虽然是一半青砖,但是在这乡下也代表了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怪不得家里人都很兴奋。
晋朝的风俗,动土开工讲究要用六畜之首的猪头祭祀的。辰时正中,李家的门外放起了鞭炮,郭大壮带着手下的小工在摆好猪头和瓜果,酒水的香案前拜了三拜,因着老爷子怕几个儿子耽误活计,就去了封信没放回来,这回祭祀就带着三个孙子拜了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郭大壮就带着工人们开始拆北面的旧房子了。李大贵带着赵氏和儿媳妇刘氏一早也过来帮忙了。李家的几个媳妇,就只有林氏和刘氏是当地人,刘氏到底隔了一层,暂且不说,林氏的娘家倒是过来了一趟,李家现下还没分家,这盖新房子,也是跟自家女儿有大关系的。林氏的老娘周氏不无感慨,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当年村里逃难来的李家人现下竟能盖青砖瓦房了,更不要说还送了两个孙子去了学堂,这日子过的真是让人眼红的紧。
河西村的人早就在嘀咕李家挣大钱的事儿,这也难怪,李家去集市上卖成衣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只是想到都是手面活,挣上大钱确也不易,而后又想到李家几个儿子都在常怀做活。想着是不是做着什么利大的活计,不过这些都是猜测。这不还是双抢的时候,李家老四的媳妇刘氏和村里的妇人串门子闲聊的时候说漏了嘴,才知道李家老二李继兴尽然在码头上管事。村里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呢。管事的能没有油水吗?说不定那些布料都是私下里弄的,那些成衣可不都是能无本得利的买卖么。不管村里人心思如何转悠,李家依然过着自己的日子,只要明面上没有来说,就装糊涂听不明白。
周氏也向自家闺女打听过这事儿,没道理自己的女婿有这么大的能耐,岳家一点光都沾不得啊,可是闺女的回答是:确实是一个管事,不过也就是一个月有2两得月钱,别的也就没了。至于说布料,和山民换货什么的,倒不是林氏不愿意帮衬自己,没有哪个女人出嫁了不想帮衬娘家的。实在是怕自家老娘一嚷嚷一个村都知道了,别说这生意还没稳定下来,就算是稳定下来,一家吃独食,在河西村是定会被排挤的。李家是外来户,好不容易在河西村在扎根下来,当年河西村收留一大家人就是人情。如果村里人真找来要帮忙,不答应那就是忘本。可是眼前家里。。。想到儿子,想到女儿,林氏狠了狠瞒了周氏。想着到时候家里这个买卖顺当了之后,叫丈夫也能帮自己的哥哥找点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