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屋,西屋,堂屋,灶房……,一阵叮当乱响后,连氏终于从灶房的墙上挂着的小篮子里发现了枣。
连氏二话不说,摘下篮子,瞅了瞅,不满地哼了声,扭头就走。
“娘……”
夏氏鼓足勇气,低低地喊了一声。
连氏停下脚步,斜扭过头,凌厉的目光“唰!”地射向夏氏。
夏氏一哆嗦,但还是嗫嚅地道:“娘,我也想蒸点年糕。”
“你也蒸年糕?”连氏不屑地哼了一声,“你有年糕面吗?”随即眼睛象小探照灯一样,“嗖嗖!”地四处扫射。她买的年糕面也不多,要有的话,正好拿走。
“没有。”夏氏脸一红,“我……,想用高粱面代替。”
“啥?高粱面?”连氏立刻拔高声调,眉梢挑起,“夏云呀夏云,你那点心眼子怎么都用到了耍歼沾光上了?别家给你送年糕,你给人家送搁了个破枣的高粱面窝头,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老李家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夏氏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中一圈圈转,就是不敢掉下来。
“怪不得生不出儿子,净长些绝户心眼!”
连氏望着夏氏的窝囊样,犹不解气,又捅一刀。
夏氏的眼泪终于不用再转圈了,犹如断线的珠子般“啪嗒!啪嗒!”地往地上砸。
连氏看到夏氏如此,终于舒坦了。施舍般的抓了一把枣扔到了锅台上。
十来个枣子根据下落的惯性,从锅台上转了转,滚到了地上。
-本章完结-
☆、第七十四章 夏氏卯足了劲
金花姐妹几人一直站在灶房门边没敢进来,现在看到枣子滚到了地上,连忙跑进来拾枣子。
“娘,您再给点吧。”夏氏见连氏要走,强忍着泪哀求。
连氏看了看蹲在她脚边捡枣子的几个瘦弱的丫头,又看了看夏氏随时都能吹灯拔蜡的苍白面容,终于良心发现般地又抓了一把枣扔在了锅台上。
当然,枣不可避免的又滚到了地上。
“那是我家的枣。”银花看了看手里几个滚了土的枣,又看了看连氏手里的篮子,小声地说道。
连氏倏地止住了脚步,回头对银花狠厉地瞪了一眼,转而对夏氏呵斥道:“这就是你教的女儿?有这么跟长辈说话的吗?”
夏氏慌忙道:“娘,您别生气。银花,快跟奶道歉。”
银花抿着小嘴,低着头,倔强地不肯说话。
连氏一见,立刻声音高了八度,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指着夏氏的眼珠子,破口大骂,“你个丧门星,挨千刀的黑心婆娘!你平时就是这样教几个死丫头的?!我这老天拔地的拿你几个枣,你都你的我的分得那么清……”
夏氏彻底慌了,“娘、娘,您别生气。”说着,一把拉过银花,“银花,快跟奶认错,咱家的东西就是奶家的。”
可惜,那时雪花还没穿过来,还没人能抓住连氏的语病,没把“你的我的分得那么清”几个字理解透彻。
第二天,夏氏用哀求来的二十来个枣,蒸了十来个高粱面窝头。因为送年糕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晚辈先给长辈送,同辈年龄小的先给年龄大的送,然后再给左邻右舍送。
李达本来辈分就不大,同辈中人除了他又都和父母一起住,所以送年糕都是他家先给别家送。但是,望着面前十来个里面搁了两个枣的高粱面年糕,其实是窝头,全家人都犯了难。
按理说,他家是先给金花奶送,然后是金花的大奶奶、二奶奶……,这样排着送,最后再给不同姓的左邻右舍送。
夏氏原想着婆婆知道自己家没蒸年糕,看到放了枣的高粱面窝头,为了面子或许会给金花两个年糕带回来,让她家用那两个年糕去给金花大奶奶家送去,金花大奶奶家还回来的,再给金花二奶奶家送去……。可她太低估了连氏对她家的不待见,也高估了连氏爱面子的心。金花是拿着窝头给连氏送去了,可除了连氏的几声嘲笑,方氏的几眼不屑,金花什么也没拿回来。
现在,——
李达和夏氏对望一眼,谁都没吱声。
金花的大爷爷是李氏族长,他家平时不巴结也就罢了,还拿两窝头去糊弄,这不是找不自在嘛?更何况他家还没儿子。
可也不能不送呀?
夫妻二人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包子送来了两个年糕解了围。
夏氏赶紧让金花把年糕给她大奶奶家送了去,然后在焦急中等来了金花大奶奶家的年糕,又赶紧让银花跑着去给她二奶奶家送了去……,但是,年糕在李达堂婶周氏那断了,也许是周氏忘了,也许是忙腾不出时间,总之,年糕说什么也等不来了。
李达和夏氏瞅了瞅日头,已经到正午了,只好让金花姐妹拿着高粱面窝头开始分送,这其中也包括送来了年糕的张家。
收到高粱面窝头的人家有的还回来的是年糕,有的又把窝头原样送了回来,所以,一想起那天的事,夏氏就觉得脸烧的慌。
于是,今年夏氏是卯足了劲,一定要蒸一锅枣多个大的年糕分送一下。
-本章完结-
☆、第七十五章 包子铺被砸了
小年这天,夏氏的年糕还没出锅,门外就传来了毛驴的叫声。
夏氏连忙向灶里添了把柴,叫梨花看着火,自己匆忙走了出去。
“这么早就回来了?”夏氏看到是李达父女回来了,疑惑地问道。虽说今天是小年,家家户户中午都蒸年糕,但也都搭配些别的吃,毕竟年糕不好消化,吃多了不行,特别是有钱人家,象征性的吃几口也就算了。所以,李达走时虽说今天中午不蒸包子卖了,但也说早晨多做点,多卖会儿。夏氏瞅了瞅日头,现在也就巳时,可父女几个已经到家了。
“嗯,今天收摊早。”李达边从毛驴上往下卸家什,边心不在焉地答道。
馒头和金花姐妹也都默默地往下搬东西,没象平常一样叽叽喳喳地说话。
夏氏因为惦记着锅里的年糕,也没注意到李达几人神色的不对,匆匆走回了灶房。
虽然夏氏对自己亲自蒸的这锅大年糕充满了巨大的热情,但最终却没体会到那种扬眉吐气、挽回面子的感觉。
原因无它,正要分送年糕的时候,家里来了几个不速之客。
*
李达和夏氏望着自家炕上坐着的连氏、李秀莲、李秀莲的婆婆——唐氏,不约而同地露出忐忑而又疑惑的表情。
连氏喝了一口金花端上来的茶,冷声说道:“包子吃坏人了?”
“呃?……是。”李达一楞,随即看了李秀莲一眼。
“她爹,这是怎么回事?”夏氏吓了一跳,着急地问道。
“没事,你别担心。”李达连忙安慰。
“哼!还没事?铺子都被人砸了!”李秀莲不屑地哼了一声。
“她爹,这是真的吗?”夏氏一听更慌了。
“娘,真没事,就是个误会。”雪花一见夏氏脸色都变了,连忙把夏氏扶到凳子前坐下,同时在心里对李秀莲比了个中指。
“误会?”连氏冷笑一声,“钱府的老爷吃坏了肚子是误会?钱府的管家带人砸了铺子是误会?”
这回不仅夏氏哆嗦,李达也彻底白了脸色。
“老姐姐,其实这是不是误会,还不是钱府一句话的事?”李秀莲的婆婆唐氏一脸笑的开了口。
唐氏圆脸吊梢眼,皮肤黝黑,最大的特征就是薄薄的嘴角长了一颗硕大的黑痣。其实,在雪花看来,这人鬓边插一朵红花,就是经典的媒婆形象了。当然,她连媒婆都不如,不过是个人贩子罢了。
“那也要人家钱府说那句话。”连氏说完,用眼角扫了一下李达和夏氏。
“要钱府说那句话,这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唐氏说完,也扫了一眼李达和夏氏。
雪花这时真佩服死自己的老爹、老娘了。连氏和唐氏频频下饵,可这夫妻两就是木楞楞的,没反应。
连氏暗自磨牙,李秀莲暗自憋气,还是唐氏道行高,笑吟吟地瞅着金花道:“大姑娘马上就十二了吧?”
金花被唐氏一看,立刻低下了头。
“呃?……是。”夏氏还没从恐慌中走出来,随口应道。
雪花却有了不好的预感,尤其是刚刚唐氏看金花的眼神。话说,一个人贩子登门能有什么好事?
-本章完结-
☆、第七十六章 鱼,不上钩
李达和夏氏没反应,唐氏却并不气馁,依旧笑吟吟地,“大姑娘这也快长大了,可这整天风吹日晒的,哎呦呦,你瞅瞅,这本该细瓷似的肌肤都糙了。”唐氏说完,露出惋惜的神色。
“哼!还不是她命不好,没摊上个好爹娘!当初要是听了秀莲的话,去县里魏府当了差,还用得着象现在一样起早贪黑、累死累活的受罪?”
连氏说完,李秀莲立刻接口,“就是。你看看人家柳枝,哪儿还有一点乡下人的样子?我可听说了,人家现在在魏府过的可是锦衣玉食、呼奴唤婢的日子!”
“当初若是金花进了魏府,指不定比柳枝还出息?”连氏又接过了话,“上次柳枝回来,你瞧瞧那穿戴打扮,那气势排场,咱小河村有哪个赶得上?柳枝娘现在在村里可抖起来了,逢人说话的声调都高了。”连氏说完,露出羡慕的神色。